对王建江而言,缂丝是嵌入家族的魂。
缂丝又称刻丝,近些年来,公众对这件“奢侈品”已不再陌生。早到《红楼梦》里凤姐高调出场时身穿的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近到电视剧《当家主母》中被守护的家传技艺,缂丝已与贵重、奢侈等关键词联系在了一起,老话常说:一寸缂丝一寸金。
从17岁开始,王建江已经在缂丝机前坐了40年。光阴如梭,窗外月色朦胧,一丝一线间,他与古人、祖辈完成了一幅幅对话。
经纬之间,见岁月,见苍生,见传承。
2006年,一件明朝万历皇帝的缂丝十二章福寿如意衮服急需“缝补”。
此前,首都博物馆在全国范围内找了三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直到听说苏州有户王姓人家,祖上就是宫廷缂丝匠人,或许可以胜任这个工作。
专家们马不停蹄赶往王家,到时天已经黑透。平纹木机笼罩在月色里,一幅幅惊艳的缂丝作品映入眼帘,他们知道,找对人了。
缂丝是一种浑然天成的技艺,有“织中之圣”的雅称。在古代,缂丝多被皇室贵族垄断。
首都博物院提供的图纸上,这件万历皇帝穿过的衮服通体缂丝,主要纹饰为十二章纹,主体是由孔雀翎线缂制的十二条团龙,此外还有279个“卍”字,256个“寿”字,301只蝙蝠和271个如意。作为帝王礼服,衮服的精美程度可想而知。
但王建江没有看到万历年间的华美,这件衮服出现在他和父亲眼前时,龙袍已经褪色,几乎只有残片。他和父亲需要做的,就是依据图样,将龙袍修复。
缂丝使用的是古老的传承下来的平纹木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这项技艺依旧无法被机器取代,织造的时间,通常也要以月为计数单位。若是花纹繁复的,就算是熟练工,每天也只能织出指甲盖大小的缂丝。而修复的难度比起织造,只会更高。
修复过程中,仅打样这一步骤,王建江就去了七次北京。修复讲究的是“修旧如旧”,王建江需要先把丝线作旧,与原色对比一致,才能继续织下去。如果有一处错误,就只能把所有有关的图样全部拆掉。回忆起来,王建江说,自己有时一整天都在琢磨一块衣角。
三年后,在团队五个人的合作下,这件衮服终于修复完成,计算下来,共耗用6000多根孔雀羽毛,十万米金线,使用的彩色丝线的重量,都有足足三公斤。
“真正修补完后,有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王建江说。
回看这件被复原的龙袍,王建江在其中使用了平织、结、盘梭等7种织造技巧。
拿起竹梭,每一次经纬间的穿梭,都是他与祖辈的一次对话。“当一件作品中融汇了先辈技巧和我的创新技艺时,就好像我和先人在谈论古今不同的缂丝技法,整个人都沉浸在缂丝里不能自拔。”
往事浮沉百年,王建江已经是王氏缂丝的第六代传人。他的祖上曾是宫廷匠人,织造的都是龙袍褂子,还奉命为慈禧做过寿袍。百年间月升月落,紫禁城不再是帝王专属,缂丝也终将飞入寻常百姓家。
17岁学艺的那年,父亲对他的耳提面命似乎还响在耳边:“缂丝嵌入家族的魂,传承就是我们的使命。”近些年来,王建江也开了自己的工作室,致力于传承缂丝技艺,保存这项古老技艺的活力
。2013年,王建江还接到故宫博物院的邀请,参与故宫文物抢救性修复工作,先后参与修复了乾隆缂金十二章龙袍、乾隆“福、寿、绵、长”四屏条等文物。
2024年,国窖1573对王建江发出邀请,请他合作一幅“福桂满江阳”。他再次坐到织机前,试图在经纬之间,重现古江阳的繁华。
作为西南交通要道,历史上,古江阳(今四川泸州)的繁华程度不输都城。勾栏瓦舍里人声鼎沸,川江码头每日停靠的上百艘货船,也为城镇添了无数热闹。
其中,江阳的酒文化可谓远近闻名。900年前,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就如此写道:“州境之内,作坊林立,官府人士,乃至村户百姓,都自备糟床,家家酸酒,私家酿制比官家尤好。”
700年前,酿酒业达到鼎盛,“前店后坊”模式在江阳城蔚然成风——临街是沽酒的铺子,铺子后方就是用来酿酒的晾堂和窖池。缸缸美酒从酒坊运出,整装上船,顺着长江、沱江的河道,流向远方。
泸州老窖的一家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的酿酒作坊里,曾有这样一幅对联:酿春夏秋冬酒,醉东西南北客。从中,足以见得过往的盛况。
而这一幕幕兴盛繁忙的景象,都浓缩在一幅《江阳运酒图》中。
王建江用缂丝织造技艺重现《江阳运酒图》中古江阳酿酒文化之兴盛
梭子轻轻飞舞,拨子唰唰作响,经纬线相交,700年前的市井文化,穿越时间,在眼前徐徐展开。
文人墨客在酒坊前对酒当歌,运酒的小厮在其身后穿梭,招呼着店里店外的顾客。往来客商以酒交友,手里酒杯高高举起,豪放的大笑似乎还响彻在耳边。
不远处的江面上,运丝船和运酒船打了个照面,恍惚间,仿佛王建江与国窖1573,默契地相互点头。
一轮圆月之下,700朵由传统绢花技艺做成的桂花盛放在月色下,花朵掩映间,一艘手工小船摇摇晃晃地出现,向着近处的桥洞驶来。
仔细看,近处的拱桥也十足讲究。传统的缂丝织造结合苏绣,打造出主体的桥面,缂丝的底上,绣着水浪、祥云和金龙等纹饰,精致华美之间,一派富贵祥和。
桥身的24根金色桥柱,也蕴含着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24代人不间断传承的深意。
船上、桥上、江面、酒楼,古今,到处都氤氲着酒的浓香。
国窖1573携手中国缂丝织造技艺创作的“福桂满江阳”艺术作品
整幅作品的背景特意选用了金色的丝线,手工绢花也是金色,古运酒船通体由金色织物编制,丝线们裹着阳光的色彩,那些远去的人们和近处的历史,皆熠熠生辉。
王建江曾说:“艺若不能传,这样的艺术再高雅,毕竟是寂寞的。”如今,对非遗的守护听到回声,对技艺的钻研得到共鸣,他终于不再寂寞。
近年来,国窖1573一直致力于与其他国家级非遗技艺携手共创。
2023年春节,国窖1573就与花丝镶嵌传承人合作,制作了“品味中国年”宫灯系列。随后的端午节,国窖1573携手中国绒花制作技艺共同推出“云龙出水”艺术作品。去年的中秋节,常见于宫廷剧与博物馆中的掐丝珐琅在国窖1573的邀请下,以“福贵满枝”的样貌重现过往的荣光。
錾铜雕刻、金漆镶嵌髹饰……春节、端午、中秋,在每一个中国传统节日里,在每一次举杯相聚时,这些传承百年的技艺,也完成了一次次的相见。
同时,这些共创也被行业内频频认可。
2023年,国窖1573“中国非遗IP品牌三大重点节日创意项目”获伦敦设计奖铂金奖。2024年,再获MUSE设计奖广告类铂金奖。除此之外,还有众多国内外权威设计奖项。
在一次次的破圈传播中,国窖1573身体力行地实践着自己的品牌主张:让世界品味中国——这里面既有中国白酒的浓香醇厚,更有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
而这些合作的背后,是国窖1573和非遗技艺间的惺惺相惜。
每一滴国窖1573酒的背后,都是传承700年的国家级非遗技艺: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
1324年,泸州人郭怀玉发明“甘醇曲”,一种由小麦制成的酒曲,由此开启中国浓香型白酒的历史叙事。700年来,24代人师徒相承,不间断地守护着浓香白酒酿造技艺的活力。2006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活态酿酒技艺”。
时间回到明万历元年,也就是1573年,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的第六代传人舒承宗在泸州南城建造了一片泥窖窖池群。在窖泥的选择上,他使用了泸州城外五渡溪岛上的优质黏性黄泥,也正是这个选择,让中国浓香白酒迈入的大成时代。
如今,这片依偎在泸州凤凰山麓的酿酒老窖池,自建成投粮酿酒,从未间断生产,至今已有451年。这些窖池有一个响亮的名字——1573国宝窖池群。窖池的窖泥里成千上万种微生物不断富集,发酵着川南的有机糯红高粱,酿造的酒品质日臻完美。
百年来的月亮圆了又缺,月色映在窖泥上,有句话流传至今:“千年老窖万年糟,酒好全凭窖龄老。”
1996年,这片窖池群被评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中国白酒历史上,这是第一次将窖池列为“国宝”。“国窖”二字由此而来,且实至名归,国窖1573应运而生。
或许还有人对这句广告语记忆尤深:“你能听到的历史147年,你能看到的历史185年,你能品味的历史451年。”
广告词中的数字每年都在变化,每一滴酒所蕴含的历史,每年都在传承。直到今天,能品味的历史来到451年。
很多年前,国窖1573就骄傲地喊出:“中国文化能走多远,中国白酒就能走多远。”
又是一年中秋夜,此时明月高悬,桂香馥郁,小船摇橹而来,酒香随波漾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