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乾知大始
阳明心学信徒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乌兰察布云  ·  春天多吃这两种蔬菜,钙含量比牛奶还高! ·  17 小时前  
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  18岁少女胃里取出整整2斤,已经发臭!持续6 ... ·  2 天前  
指尖新闻沈阳晚报  ·  18岁少女胃里取出整整2斤,已经发臭!持续6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乾知大始

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只见己过、不见人非

乾知大始  · 简书  ·  · 2017-12-15 01:02

正文

中国文化是一种「德性」文化 ,以成德为第一要务。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没有把精力放在探索外部自然上面,没有产生自然科学。现在我们已经从西方全盘接受了科学,却不可把自己文化的精髓给丢掉。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以说古人的学问是「为己之学」,只是要成就自己的德性。 「苟不至德,至道不凝」,德性修养到一定境界之后,才能凝道。 比如孟子通过「集义」来养「浩然之气」,所以才能四十不动心。我们俗人,别说四十,就是七八十也不可能不动心。所以儒家走的是德性的路子,而不像佛家打坐禅定、道家炼精炼气,路子不同,殊途可以同归。

怎么样才算是「为己」呢?那就是不断地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所以「改过」是儒学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还有什么「闻过则喜」「五十而知四十九非」之类。我们一般人,别说闻过则喜,不发怒就不错了。

「改过」为何这么重要?「改过」就能见道吗?「道」很玄,也很近。儒家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即是说「道」其实一直陪伴着你,只是你不认识他。禅家说「即心即佛」,此心就是佛,不可他求。「道」远乎哉?不远也。

王阳明指点出「良知」二字,实在是泄露天机,给我们指出了真正的「简易法门」。 无论你是悟性高的上根人,还是悟性低的下根人,都只是「致良知」的工夫。时时能知己过,不见他人之非,有过即改,就是「致良知」。这就是孔门「不怨不尤」之学。

孔子弟子三千,只有颜子一人被孔子称为「好学」。颜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这个「知」不是思考出来的,人一陷入思考就很难知过、改过。颜子只是认得「良知」明白,以良知为师、惟良知是从,一有不善的念头,立刻察觉。如同止水微澜,一动即觉;如同太阳一出,群晦顿灭。

「良知」只是知得自己的是非,至于他人和外物,是「无是无非」的。 他人说什么话、做什么事,自然与他人的性格个性、具体环境、或一时的误解息息相关。这些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我们也不应该让这些外在的东西影响我们。

当然,所谓不受外在影响,并不是冷漠。事实上,「良知」即是我们「与天地万物一体」的心之本体,我们对人对物都有同情心,只想着怎么去爱护帮助别人,怎么会轻易地归咎于人呢?归咎于人、指责别人,绝大多数情况下,非但不能对对方有益,反而造成负面的效果,除非双方都是心平气和的情况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