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促进和服务于中国地理科学的创新与发展。 |
点此亲启
致各位读者
2024年第4期现已上线。本期包含3个专栏28篇文章,其中“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专栏14篇、“资源经济”专栏7篇、“旅游资源及其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专栏7篇。欢迎各位读者赏阅。
JRE 编辑部
1
王 洋,杨 敏,吴映梅 等
摘 要: 尽管城市工业用地规模与污染物排放之间的关系已从不同角度(如规模效应和拥挤效应)进行了广泛讨论,研究结果显示了正向、负向和多元的影响关系。然而,城市工业用地扩张如何影响二氧化硫排放仍不明确。为了明确这一关系,以促进中国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实现,本研究利用 2011 – 2019 年的 294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一个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结果表明:城市工业用地规模越大,单位工业增加值的二氧化硫排放量越低。通过深入了解城市工业用地规模与二氧化硫排放之间的关系,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城市工业用地和工业布局,进一步减少污染物排放。该研究的政策价值在于:在工业用地规模较大的城市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在工业用地规模有限的地区发展高效、环保的工业;优化技术和鼓励绿色产业发展可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Citation: WANG Yang, YANG Min, WU Yingmei, et al. 2024.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Industrial Land Use Size and Sulfur Dioxide Emissions: Evidence from 294 Cities in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793–80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01
2
侯 阁,石培礼,赵广帅 等
摘 要: 青藏高原对我国畜牧业具有重大意义,其天然草原是当地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然而,草原退化、牲畜数量增长及 放牧方式失衡加剧了当地草畜关系的不平衡。人工草地的发展成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策略。本综述评估了青藏高原人工草地的发 展现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建议。尽管该地区的人工草地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持续性的挑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农 民及牧民的认识热情不足、人工草原分布不均以及科技贡献受限等因素。针对这些挑战,我们建议强化人工饲草的推广,优化草 地布局,提高饲草品种选择、播种、管理及储存的科技水平。总之,青藏高原的人工草地发展潜力巨大,但需克服诸多挑战。要 实现其在特殊生态位中的全面潜力,需创新性地推动科技发展。
Citation: HOU Ge, SHI Peili, ZHAO Guangshuai, et al. 2024. Cultivated Grassland Development on the Tibetan Plateau: Current Status, Challenges, Suggestions.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804–813.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02
3
王春雨, 王军邦
摘 要: 在全球变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孟加拉国、印度和缅甸(BIM)农田净初级生产力的 影响,对识别产量限制因素、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计划及提高农田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 GLOPEM-CEVSA 模型,通过 整合遥感数据和 LAI 模拟及模拟三种情景下的农田 NPP:实际 NPP( NPP A )、仅受温度和水分影响的 NPP( NPP WT )和仅受温度 影响的 NPP( NPP T ),分析了 1982–2015 年水分和人类活动对 BIM 的影响及时空变化。研究发现,水分胁迫对孟印缅地区的农田 NPP 起主导作用。近 30 多年 BIM 地区的温度变化可使 NPP T 以 10.66 g C m –2 yr –1 的速率增加,但结合实际的水分条件,NPPWT 的增长趋势仅为 0.96 g C m –2 yr –1 。与仅受温度影响的 NPPT 相比,水分胁迫可使整个研究区的 NPP WT 降低 65.46%,而且印度西 北部和德干高原中部的农田 NPP 受到水分胁迫的影响强烈。此外,1982–2015 年,BIM 中水分胁迫对 NPP 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 增长趋势,其中缅甸的增长率最高。BIM 地区的 NPP WT 和 NPP A 之间的差距呈显著下降趋势,表明近 30 多年来人类活动对 NPP 有积极影响。因此,如果采取合理有效的作物管理,相较于 NPP WT ,BIM 地区的 NPP A 仍有 36.80%的提升潜力,其中印度和缅 甸分别有 39.20%和 38.29%的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 BIM 地区农业生产及农业水资源管理利用提高农田生产力提供参考,并为量 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区域范围内的影响提供方法参考。
Citation: WANG Chunyu, WANG Junbang. 2024.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Cropland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Bangladesh, India and Myanmar.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814–82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03
4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
胡华丽,肖立辉,张曼玉 等
Citation: HU Huali, XIAO Lihui, ZHANG Manyu, et al. 2024. Bird Species Diversity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Sihong Hongze Lake Wetland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in Eastern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826–83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04
5
尼泊尔 Chitwan 国家公园人类-大型食肉动物冲突的模式、原因和感知
Parbati TIWARI ,Bishnu Prasad BHATTARAI ,Jagan Nath ADHIKARI 等
摘 要: 人与野生动物尤其是大型食肉动物之间不断加剧的冲突是保护区面临的主要管理问题之一,食肉动物对牲畜的损害和对人类的袭击造成的人员伤亡是管理中面临的严重挑战。本研究旨在探索 Chitwan 国家公园纳瓦尔普尔地区人类与大型食肉 动物冲突的模式、成本、原因和感知。利用 2001 年 – 2019 年报告给 Chitwan 国家公园的数据分析了大型食肉动物(虎和豹)对牲畜损失和人员伤亡的方式。为了了解人们对食肉动物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看法,我们询问了 150 名受害者,每个格网选择一个家庭代表。在研究的 19 年期间,共报告了由大型食肉动物引起的 521 起冲突事件,其中包括 33 起人员伤亡和 488 起牲畜损害。虎在纳瓦尔普尔地区造成的冲突事件最多。Chitwan 国家公园当局在纳瓦尔普尔地区提供的人员死亡和伤害救济总额为 17524.41 美元,用于赔偿牲畜损害的总额为 13702.18 美元。尽管食肉动物对牲畜损害、人员伤害和死亡负有责任,但仍有超过 64%的受访者喜欢食肉动物在他们所在地区的存在,并对大型食肉动物保护持积极态度。人们对政府提供的救济计划的满意程度取决于种族、性别、年龄、职业、教育、保险和牲畜所有权,但他们认为该计划并不很有效。因此,应在冲突地区开展有效的救济计划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救济资金使用方式的认识。向当地社区开展关于大型食肉动物及其行为的宣传活动,并准备防损围栏,有助于减少研究区域的冲突。
Citation: Parwati TIWARI, Bishnu Prasad BHATTARAI, Jagan Nath ADHIKARI, et al. 2024. Patterns, Causes and Perceptions of Human-Large Carnivore Conflict in the Chitwan National Park, Nepa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838–84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05
6
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与适宜度
张 雪,邓传滨,游 珍
摘 要: 人居环境的适宜水平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活品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评估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与适宜度, 关乎人们的生活质量、经济发展以及环境保护。本研究以现有的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估方法为基础,探讨了辽中南城市群的自然适 宜性。在此基础上,对 2000 年至 2020 年的辽中南城市群人口分布进行人居环境适宜度的计算。结果表明:(1)辽中南城市群近 1/5 的区域是临界适宜区,主要分布在境内的长白山支脉周边;超过 1/2 的区域为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区,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与 长白山支脉相接的缓冲地带;比较适宜区占比为 25.53%,主要分布在辽河平原以及辽东半岛的黄海沿岸等地。(2)人居环境自 然适宜性综合指数总体上呈现“中间低、两侧高;北部低、南部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辽中南城市群的人居环境适宜度西部 较高,主要分布在西部的沈阳市、盘锦市,而位于东部的本溪市适宜度最低;自 2000 年至 2020 年,除沈阳市、盘锦市的适宜度 不变,其他城市的适宜度均有提升,其中丹东市的增幅最大。
Citation: ZHANG Xue, DENG Chuanbin, YOU Zhen. 2024.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Suitability and the Suitability Degree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Mid-southern Liaoning Urban Agglomerations, China, in Relation to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850–85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06
7
工业降碳潜力测算与情景预测——以陕西省为例
王文军,应鑫如,寇晨露
摘 要: 推动工业降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陕西省 2011–2020 年工业能源消耗数据,利用 IPCC 测算法 计算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量。基于 STIRPAT 模型从人口、经济和技术三个方面构建陕西省工业碳排放预测模型,通过设定 3 种情 景模式,预测 2021–2035 年工业碳排放量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结果显示,基准情景下陕西省工业无法实现碳达峰,在低 碳情景和强化情景模式下分别在 2030 年和 2025 年实现碳达峰,碳达峰预测值分别为 20911 万吨和 18836 万吨,相较于 2020 年 实际工业碳排放量分别增长 1911 万吨和 –164 万吨。为此提出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民众节能减排参与度;促进工业绿 色转型,发展绿色经济;积极研发节能减排技术,加快实现工业碳减排;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碳 减排,以推动陕西省工业碳减排迈向新高度。
Citation: WANG Wenjun, YING Xinru, KOU Chenlu. 2024. Industrial Carbon Reduction Potential Measurement and Scenario Prediction in Shaanxi Provinc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860‒869.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07
8
双碳背景下城市碳排放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西为例
周馨冉,王金叶,何 文 等
摘 要: 基于广西各市 2005–2017 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 STIRPAT 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对广西城市碳排放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可归纳如下。首先,2005–2014 年广西城市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但 2014 年后增长趋势放缓,导致排放总量趋于平稳。此外,各城市之间的碳排放总量存在显著差异。中部和东北地区排放量较高,西南地区排放量较低。最后,各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城市存在差异。其中,城市土地利用是驱动碳排放的关键因素,对广西大部分城市产生负向影响。同时,产业结构、人口城镇化、人口集聚、经济增长等因素对广西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城市道路对碳排放的影响总体上是正向的,而对外开放程度和环境规制对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弱。综上所述,为促进广西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广西各城市应实施以优化城市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为重点的差异化城市碳减排策略。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08
9
印度杨树林地的农林复合种植:经济利益及其在碳储存中的作用
Rajeev JOSHI, Bharat SHARMA, Hukum SINGH 等
摘 要: 农林复合种植被认为是一种既有生产效益又有环境保护效益的可持续土地利用策略。在印度旁遮普等地区,种植 杨树在农民中越来越受欢迎,这些农民发展了成功的基于杨树的农林复合种植技术,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并协调作物的种植时机 和布局以提高经济收益。对于块状种植,有效的树间距为 5 m×4 m,而排状种植将树木间隔安排在 1–3 m 之间。与其他树种相 比,杨树被认为能够为农民带来更高的利润。本文在系统综述 137 篇英文期刊文章的基础上,通过比较短轮杨树(SRC)和非常 短轮杨树(vSRC)种植,采用贴现现金流(DCF)分析,对比评估了不同种植方式的经济利益。杨树种植增加了遮蔽水平,从 而导致作物产量下降,从早春到收获期,30%、60%和 90%的遮蔽水平分别导致减产 37%、70%和 99%。扩大杨树的行间距可减 轻资源竞争。在印度萨哈朗普普尔地区的成本效益分析表明,基于杨树的农林复合种植平均年净收益为 346.36 美元/年,而纯作 物轮作仅为 140.73 美元/年。在亚穆那加尔和哈里杜瓦尔地区的经济分析显示,收益成本比介于 2.35–3.70 之间。杨树组成的块状 和边界种植在长期生物量中贮存了大量碳,并作为化石燃料的替代品(块状和边界种植中,每公顷贮存碳量分别为 5.45 和 1.84 吨/年)。此外,它们通过提高土壤侵蚀等级、侵蚀比例和水稳团聚体,有助于控制土壤侵蚀。总之,农林复合种植系统通过有效 贮存碳并为农民提供燃料、饲料、木材和木制品,在缓解对现有自然森林的压力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Citation: Rajeev JOSHI, Bharat SHARMA, Hukum SINGH, et al. 2024. Poplar Plantation as an Agroforestry Approach: Economic Benefits and Its Role in Carbon Sequestration in North Indi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880–888.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09
10
基于“拉闸限电”事件成因分析的节能减污降碳政策研究
杨础睿,周小琳,刘 翥 等
摘 要: 近年来,新一轮限电潮在多地上演,部分地区甚至出现拉闸限电,主要集中在“两高”企业。以 2021 年“拉闸限 电”事件为例,该事件覆盖范围广且波及民生,不单指个别地区采取的拉闸限电措施,实则也囊括了部分省份推行的限电限产甚 至停产政策。本文对全国各地停限电要求及背后原因进行了梳理汇总和认真研究,通过省级发电量和工业增加值的同比增速比较, 分析各省能耗强度、发电量、用电量和工业增加值比对结果,受“拉闸限电”事件冲击最大的是工业企业及相关产业链,特别是 钢铁、水泥、化工、电解铝、氢化铝、硅料等“两高”企业。停限电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工艺,导致生产效率 降低、单位产品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上升,采用低效率发电替代工具,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差别电价等管理手段对“两高”产品产量 的调控作用有限,且差别电价的经济杠杆作用正在被终端产品价格的上涨逐步化解。本文总结了需要重视和关注的几个问题,并 就应对举措提出了建议,为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支撑服务。
Citation: YANG Churui, ZHOU Xiaolin, LIU Zhu, et al. 2024. The Policy of Energy Saving, Pollution Control and Carbon Reduction based on the Cause Analysis of “Power Restriction” Event.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889–897.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10
11
恢复/退化湿地中蓝碳储存的变化—来自印度梅丁尼普尔海岸平原的证据
Mansa DEY, Mrinmoyee NASKAR, Sohini NEOGY 等
摘 要: 沿岸湿地作为重要的蓝碳(C)主要储存库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提供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应对气候变化政 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评估总蓝 C(TBC)及其组成部分的动态变化:即土壤有机碳(SOC)、地下生物量(BGB) 和地上生物量(AGB)如何受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类别和湿地类型的影响。以印度梅丁尼普尔海岸平原的一个恢复湿 地和一个退化湿地为研究区,利用 Pleiades 1A 和 1B 卫星影像对恢复湿地和退化湿地进行了土地覆盖类别分析,土壤有机碳的量 化基于从两个湿地收集的特定点样本数据( n r =250; n d =84)。使用涉及现场测定的树木测量变量的通用方程式来估算 AGB;BGB 值通过考虑 AGB 值的间接通用方程来计算。综合考虑所有组成部分,恢复湿地和退化湿地的 TBC 储存量估计分别为 246710.91 Mg 和 7865.49 Mg。在恢复湿地中,茂密红树林和开阔红树林表现出更高的蓝碳组分浓度,而其他 LULC 类别则具有中等到低密 度的碳储存;在退化湿地中,开阔红树林类别记录了碳库的高密度,而草本植被、裸露土壤和沙地以及水体具有较低浓度的碳库。 结果突出显示了在两个湿地的不同 LULC 类别之间蓝碳库存在显著差异( P <0.05)。此外,湿地类型和 LULC 类别对 TBC 的变化 会产生显著影响( P <0.001)。总体而言,这项研究有助于提高作为蓝碳汇的沿岸湿地管理的有效性,强调了它们作为气候变化缓 解策略的重要性。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11
12
宝山陶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生物有效性
曹玉红,陆辰昊
摘 要: 在重金属地质背景较高的地区,当地一些可食用植物可能会威胁人类健康。为寻找去除重金属或减少其危害的有 效方法,本研究考察了中国东部某高地质背景宝山陶金属矿区的四种食用植物中 Cd(镉)、Pb(铅)、Cu(铜)、Zn(锌)、Cr(铬) 五种土壤重金属的富集条件,并设计了两组实验考察钝化剂对其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具有一定的空间 变异性,土壤中五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依次为 Cd>Cu>Zn>Pb>Cr;不同食用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和转移因子不同;两组 钝化实验表明,随着钝化剂用量的增加,钝化效果越好,水菠菜的富集系数越小,生物有效性越低。本研究可为高地质背景区土 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和土地安全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12
13
厌氧土壤消毒对番茄连作土壤性质的影响
周开胜
摘 要: 为探讨厌氧土壤消毒对设施番茄连作退化土壤性质的影响,分别设计 10 ℃和 30 ℃两个处理温度,3、4、5、7 周等 4 个处理时间,共设计了 3w-10 ℃、4w-10 ℃、5w-10 ℃、7w-10 ℃和 3w-30 ℃、4w-30 ℃、5w-30 ℃、7w-30 ℃等 8 组处理方式。结果表明,无论处理温度为 10 ℃还是 30 ℃,厌氧土壤消毒处理后,各处理 pH 值和 TOC、速效 K 含量均较未处理前显著升高( P <0.05),EC 值和 NO 3 – 含量均较未处理前显著降低( P <0.05);延长处理时间,尖孢镰刀菌数量呈减少趋势。处理温度为 30 ℃时,厌氧土壤消毒处理去除土壤累积的 NO 3 – 效果显著优于温度为 10 ℃处理( P <0.05);处理温度为 30 ℃,厌氧土壤消毒处理 5周以上,土壤中 NO 4 + 含量大幅度显著升高( P <0.05)。可见,处理温度为 10 ℃时,即使延长处理时间,厌氧土壤消毒处理后,也不能完全消除土壤积累的 NO 3 – ;无论处理温度为 10 ℃还是 30 ℃,厌氧土壤消毒后,尖孢镰刀菌数量均随处理时间延长而减少。
Citation: ZHOU Kaisheng. 2024. Impact of Anaerobic Soil Disinfestation Treatment on the Properties of Tomato Continuous Cropping Soil.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918–924.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13
14
贵州省公共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研究
张纪莎,罗 静,陈国磊 等
摘 要: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本文采用熵值法、空间自相关、时空地理 加权回归等方法,对 2011‒2020 年贵州省公共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时空分异的演化分析,结果表明:(1)公 共卫生健康总体水平不断提高,但结构性失衡问题突出。(2)从空间维度看,公共卫生健康水平空间差异逐渐从显著走向均衡, 东北部城市受外围城市辐射带动作用较强而西南部较弱;从时间维度看,空间格局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纵向增长速度较快。 (3)公共卫生健康水平总体空间相关性较弱,冷点区域数量多于热点区域,大致呈现“东北强,西南弱”的分布格局。(4)新 型农村医疗合作参合率、(农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等因素成为影响贵州省公共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最 主要驱动力。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14
15
乌蒙山区人口与经济的非均衡格局及影响因素
陈 璇,李旭东
摘 要: 基于 2000–2020 年乌蒙山区人口和经济数据,综合运用地理集中度、重心模型、不均衡指数和不一致指数等方法, 探究乌蒙山区人口和经济的非均衡格局,并利用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析。结果发现:(1)人口和 经济地理集中度空间分布存在一定偏离,人口分布呈东北高西南低的空间格局,经济分布呈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人口重心 和经济重心分别向山区几何重心的东北和正南方向发生偏移,且经济重心偏移幅度大于人口重心偏移幅度;(3)人口与经济分布 不均衡程度呈下降趋势,但区域发展仍存在差异;两者空间分布不一致的区域范围基本保持稳定,呈“北高南低”的特征,经济主 导型县区数量增加,其余类型县区数量减少;(4)经济实力、社会消费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和医疗基 础设施是影响乌蒙山区人口与经济分布不一致的主要因素,且这些因素的作用效果均体现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15
16
中国边境城市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以西南边境临沧市为例
许冰洁,游 珍,封志明 等
摘 要: 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作为国家间交流的中介区域,边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愈发重要。本文基于系统动 力学方法,纳入边境政策因素,从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个维度构建了边境城市协调发展的 BCCD-SD 模型,并创建了城市协 调发展指数(CCDI)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基于此,文章以中国西南边境的临沧市为例,模拟了惯性发展、快速发展和绿色发展 情景下临沧市的城市协调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灵活地捕捉了城市协调发展指标的趋势。在三种场景中,快速发展情 景脱颖而出,产生最高的经济水平、最好的公共基础设施以及最多的就业人口。然而,以经济增长为主要关注点的快速发展路径 加剧了资源和环境压力,带来了可持续性挑战。相比之下,绿色发展情景虽然在经济表现上略逊于快速发展,但城市人口领先, 促进了就业人口向市民的过渡,在资源和环境方面表现出色。总体而言,CCDI 在绿色发展情景下得分最高,超过了快速和惯性 发展,这一情景有效地融合了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资源环境保护。本文还探讨了口岸在边境城市协调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强调 了从“门户”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变的必要性,旨在促进中国边境城市更好地发挥对外窗口作用,实现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发 展。
Citation: XU Bingjie, YOU Zhen, FENG Zhiming, et al. 2024. Driving Factor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Chinese Border Cities: A Case Study of Lincang City in Southwest China.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951–965.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16
17
RCEP 助推云南省旅游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动力研究
刘梦园,谢洪忠, 朱 韬
摘 要: 当前,世界格局已发生了重大转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在不断显现,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所在,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得以正式签署和实施就在于能够满足多个国家和地区和平与发展的需要。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 的新时期,RCEP 内容符合中国追求复兴道路的理念。基于重要边境的区位条件,云南省成为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等地开放发 展的关键地之一,其旅游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为进一步了解 RCEP 对地方发展的重要性,文章首先利用扎根理论分析 法对自 RCEP 签署以来在云南省举办重要相关国际会议及政府新闻发布会的记录进行整理分析和凝练,再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 从不同等级和群体共识两个角度对 RCEP 助推云南省旅游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动力的社会认可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作是 RCEP 助推云南省旅游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宏观方面动力,在交通红利、政策红利、投资红利等机遇与环境中,其口岸建 设、边境乡镇建设、会展相关建设是重要的合作内容,有利于更广阔发展空间下的旅游行业复苏;竞争能够从微观层面让 RCEP 助推云南省旅游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内容更加完善,更具现实意义,比如能够更好依靠自身的区位优势、国际市场竞争力, 优化利用口岸内外资源、高科技技术产品等形成更加绿色、生态有机和可持续的发展。RCEP 动力在不同等级的社会认同中,其 合作动力受到了更为强烈的认同度,而竞争方面动力认识度较低,但从群体的分组角度上,RCEP 动力在合作与竞争两方面均获 得非同一群体的认可,说明合作与竞争对 RCEP 的动力实现都十分必要。研究结果对从更多角度、更加细致了解 RCEP 动力、对 地方对接 RCEP 规则措施具有一定借鉴性。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17
18
社会–生态因素对青藏高原内保护区土地利用转型的贡献:从强干预向新平衡转变
杨 定,杨振山,陈东军 等
摘 要 : 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往往会改变传统的土地使用权及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活动,这可能导致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因 素发生变化。然而,现有研究中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模式及社会-生态驱动因素的贡献仍缺乏探索。本文以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 公园为研究对象,建立保护区内土地利用转型的理论模型,探究了社会-生态因素对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研究表明:(1)1985–2020 年,耕地、灌丛、草地和湿地面积净减少,而林地、水域、冰雪、荒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波动增长,其中草地净减少 157425.60 ha, 森林净增加 140709.20 ha;土地生境质量由 0.5158 提高到 0.6656。(2)土地利用显性和隐性转换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空间 特征和尺度,其中政策因子对土地利用显性转型的影响程度从 1985–1990 年的 0.0800 下降到 2010–2020 年的–0.0432,对土地利 用隐性转型的影响程度从 1985–1990 年的 0.00058 下降到 2010–2020 年的 0。(3)社会–生态因素错综复杂地影响着不同类型的 土地利用转型,推动土地利用从一个平衡转变为一个新平衡状态。研究结果增强了我们对保护区内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模式和复 杂动态的理解,从人地关系视角为保护区的土地有效管理提供了见解和实践指导。
Citation : YANG Ding, YANG Zhenshan, CHEN Dongjun, et al. 2024. Contributions of Social-ecological Drivers to Land Use Transitions in Protected Areas on the Tibetan Plateau: Shifting from Strong Intervention to a New Balance.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15(4): 977–990.
19
典型喀斯特山区社会-生态系统演变及效应研究 —— 以广西为例
龚 妮,赵宇鸾
摘 要: 喀斯特地区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典型区域。理解喀斯特地区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态系统演化机制 对其可持续管理至关重要。本文选取中国西南地区典型喀斯特山区广西为研究区,人口、耕地面积、森林覆盖率为社会-生态系 统分析要素,基于喀斯特地区社会-生态系统研究框架,利用分段线性回归法确定要素间相互作用的阶段,从而揭示长时间视角 下社会发展的演变阶段。从自然环境、社会发展、政策、气候变化等方面构建驱动因素指标,并考察系统演变引起的反馈效应。 结果表明:广西 1363–2020 年社会-生态系统演变可分为七个阶段,在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的早期,广西以农业活动为主,扩 张耕地以解决粮食需求,实行木材交易以追求经济发展,造成石漠化的加剧;第四阶段,在石漠化治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措 施的实施下,生态环境改善;第五阶段后,石漠化治理效果显著。相关环境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态问题,但社会-生 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持续变化对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研究旨在为喀斯特地区国土空间的长期规划和环境政策的制定 提供借鉴。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19
20
1990–2020 年渭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孙林林,徐德兰,木志强 等
摘 要: 渭河流域子流域众多,生态系统脆弱。研究其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可以更加科学地保护和发展流 域生态系统。因此,论文选取渭河流域 1990、2000、2010、2020 年 4 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借助 ArcGIS 10.4 和 Fragstats 4.2 等软件计算景观生态风险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模型;通过重心迁移轨迹、GeoDa 空间自相关性来探究近 30 年间研究区 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分析景观生态风险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 渭河流域景观生态风险以低风险区和 较低风险区为主,较高风险区域和高风险区域在逐渐增加;(2) 渭河流域内咸阳市和西安市是高风险重心轨迹迁移区,景观生态 风险在空间上呈正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高-高、低-低聚集;(3) 单因子高程、温度与 GDP 因子交互是主要驱动因素。
DOI: 10.5814/j.issn.1674-764x.2024.04.020
21
|
中水电 · 菲律宾分公司获评菲律宾梅尼拉德水务公司多项荣誉表彰 3 天前 |
|
中水电 · 菲律宾分公司获评菲律宾梅尼拉德水务公司多项荣誉表彰 3 天前 |
|
济宁生活网 · 逆天了~济宁将建5条轨道交通,快看看经过你家门口吗? 7 年前 |
|
中扑网 · 【Cash桌】CPF每日一手牌:手持79s翻牌圈遇上激进玩家,卡顺听牌要跟注吗? 7 年前 |
|
最搞笑笑话王 · 究竟什么是湿气?对于湿气的了解程度,你可能不到5%! 7 年前 |
|
VOCs前沿 · 造纸行业排污许可申请与核发的这些核心要点,看看你都掌握了吗? 7 年前 |
|
信用中国 · 评估师:以信为基 让资产评估打造价值天平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