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剧院与艺术
我们将定期为您提供剧院艺术信息(舞蹈、戏剧、歌剧&古典音乐等)以及实时的文化产业市场新动向..欣赏艺术,丰富您的生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笔吧评测室  ·  华硕 2025 款 Zenbook A14 ... ·  13 小时前  
笔吧评测室  ·  聊一类「最近暂时不要买」的游戏本 ·  13 小时前  
笔吧评测室  ·  高通骁龙 X2 新系列 PC ... ·  昨天  
笔吧评测室  ·  英伟达 RTX 50 系列笔记本电脑预计 ... ·  昨天  
笔吧评测室  ·  开工了!聊一款“收收心”的笔记本电脑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剧院与艺术

有这样一个剧团,坚持创造着巴西的新文化 | 《萨琳娜-最后的脊梁》已开票

剧院与艺术  · 公众号  ·  · 2018-09-22 00:00

正文

9月初,巴西的一场大火,让这个热情的南美国家再次成为全世界的焦点。这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巴西国家博物馆逾2000万件藏品在大火中被付之一炬。人们都痛心地说:“这场大火,让历史失去了记忆”……而在巴西,还有这样一个剧团,用他们自己的力量,坚持创造着巴西的文化与文明。


阿默克剧团由Ana Teixeira和Stephane Brodt一手创办,致力于持续不断地探索戏剧表演和舞台空间的可能性。自1998年创立以来,这个团队获得了巴西最重要的戏剧奖项,并且在评论界和观众群体中都得到了极高的认可。阿默克剧团的作品以其对仪式感的追求和演员肢体在戏剧空间里断然展现的紧张度而著称。每一个新作品都驱使团队追寻不同的探索途径和训练方式, 建立多元传统和文化的对话。阿默克剧团的作品着眼当代主题,同时不忘追求诗化语言和通过场景构建一个仪式空间。


///

首度来华作品《喀布尔安魂曲》


《喀布尔安魂曲》,深入刻画了经历了20多年战争创伤和塔利班统治下的苦难阿富汗。作品着力呈现了长期承受着严酷暴力仍努力寻求人性与尊严的四个角色,面纱遮蔽之下四张战争中的面孔,四幅阿富汗人的肖像。该作品创作灵感起源于一幅著名的影像画面:1999年11月,一个穿戴着蓝色面纱的女人,在喀布尔的一个体育场被公开处决。创作者决定深入这幅画面中的场景,并试图超越这画面。面纱下的女人是谁?她的脸是什么样子?她有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摄/ RAWA(阿富汗女性革命协会)


阿默克剧团所讲述的可能是那个女人的故事,也可能是阿富汗这个时代的缩影。《喀布尔安魂曲》是“战争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其他两部分别是《龙》和《家庭故事》。在这三部曲中,阿默克剧团呈现了三个独立的故事,但内在却有同一核心的艺术精神——即试图以作品与当下建立对话,直面暴力背后的残酷和痛苦,以及那些真正永恒的人类情感。


///

2015年11月《喀布尔安魂曲》再度来华


2015年11月13日,巴塔克兰剧院约1500名观众在观看美国乐队“死亡金属之鹰”的音乐会时,多名恐怖分子手持AK-47突击步枪冲入剧院向现场观众开枪,扫射长达15分钟,并劫持了大量人质,造成117人死亡。


《喀布尔安魂曲》剧照


恐怖袭击事件发生时,巴西阿默克剧团正在北京师范大学开展戏剧工作坊,剧团创始人之一Stephane Brodt是法国人,在工作坊开展的间隙,剧团也与北师大的同学们聊起了刚刚发生的恐怖袭击惨案,他们“希望让观众切实地感受、直面残酷的现实,从戏剧中汲取力量、反对暴力、反对压迫”。爱丁堡前沿剧展策展人水晶也对剧团表示慰问与敬意:“他们在以自己的作品,反抗昨夜发生在巴黎剧场的暴力和反人类活动。”


《萨琳娜-最后的脊梁》剧照(下同)


///

巴西阿默克剧团成立20周年纪念演出


《萨琳娜-最后的脊梁》是阿默克剧团创作的另一部史诗级的作品,一个关于仇恨与宽恕的故事。这部作品曾在去年年初来过中国,当时好多观众就被演员的爆发力、现场琳琅满目的非洲乐器惊艳到了。今年这部作品又将作为阿默克剧团成立20周年的纪念演出来到中国和观众见面。


《萨琳娜-最后的脊梁》原剧作者是法国作家洛朗·高岱,该作品于2015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首演。《萨琳娜》深入古老的非洲大地,讲述了一个普遍且永恒的故事。该剧创作灵感来源自非裔巴西人的传统文化,尤其是Congado(一种戏剧和宗教性的表演)和Candomblé(非裔巴西人的宗教),同时也融合了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比如希腊悲剧和非洲史诗等,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的作品。



该剧的创作过程也是一项宏伟的课题,包括演员的训练、调研和艺术交流。通过这些方式,一个新的非洲诞生了。演员的个体经验、记忆,动作中蕴含的肢体语言,演员的想象以及对血统、对祖先的深刻感知,所有这些都在创作期间慢慢积累、发展。一个象征性的领域被建立起来,继而产生了一种多种族、多文化的身份特性。这个成果是多种非洲文化与不同观念在创作期间的融合和交汇。



我们不难从阿默克剧团的作品中发现,无论是他们对于多元文化的融合创作理念,亦或是作品题材所反映出的关于人性的思考。阿默克剧团坚持不懈的实践与创作,证明了他们长久以来内心的信念:“我们所做的,就是希望全世界能够知道,在桑巴和足球之外,巴西还有别的文化。” 我们当然不能忘记,就是在巴西,这个世界刚刚失去了200年的文化瑰宝与历史记忆。但我们也要相信,这世界上的一切浩劫与苦难总在鞭策着人类去做得更好。如同阿默克剧团,始终坚持把时代、社会、人性等课题放在舞台上与大家一起探讨,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生命!


往期剧评: 这部被称为“史诗级”的作品好看在哪里?



/ 获奖信息 /


- 2016年谢尔戏剧大奖( 巴西最重要戏剧类奖项 ):最佳服装设计(安娜·特叶拉,斯蒂芬·布洛特)

- 谢尔戏剧大奖:创新观念奖(阿默克剧团)

- 里约热内卢戏剧制作人协会大奖:最佳女配角(格芮西亚娜·维亚达雷斯)

- 戏剧评论研究奖:最佳编舞(塔蒂亚娜·蒂博西奥)



/ 媒体评论 /


《萨琳娜》虽然是在一流的剧场内上演,但是它超越了地域的限制映射全人类。这部作品制作精良,导演营造并不断加强一种仪式般的气氛。近4个小时,每一分钟都不浪费! ——Rafael Teixeira 《看见周刊》


罕见的美丽瞬间!壮观盛大的演出。 ——Rodrigo Monteiro 《戏剧评论》



一场追溯远古的旅程,同时又与21世纪文化断裂的当代相呼应。 ——Wagner Correa《戏剧写作》


有的戏剧像慈母感化的拥吻,以精神感召与终极关怀,给世人一次感化的拥吻……宛如一部古老的神话传奇,意义自在其中。 ——《北京青年报》


愈极致,愈澄净……多种乐器的演奏穿行其间,并伴随演员们时而引吭、时而沉吟的歌唱与肢体表现力强悍的舞蹈,一如阿默克剧团前次来华演出的作品《喀布尔安魂曲》 ——《中国艺术报》



/ 观众评论 /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