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学术中国
“见证学术力量 锻造学术精神”——关注“学术中国”,即时获取最新学术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Naturethink  ·  Piezo1 ... ·  5 天前  
Naturethink  ·  Piezo1 ... ·  5 天前  
募格学术  ·  博士生Science发文:很庆幸导师要求每周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学术中国

当代中国离诺奖最近的那个人,谁能想到当初他只考了40分

学术中国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8-20 12:00

正文

来源 | 德国优才计划(ID:ToGermany)

编辑:学妹


提到量子力学,不少人都会想:

这是个艰深难懂的物理学概念吧?

可当你知道,今天全世界,

上到80岁的欧洲老太太,

下到美国对婴儿的早教,

都在普及量子力学,

你是不是也饶有兴趣?



▲扎克伯格正在给刚出生的女儿念《量子力学绘本》


那你知道中国量子力学第一人,

是谁吗?

2016年8月16日,

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它首次实现了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

这是史上跨度最大,最安全的网络通信,

他就是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很多人都说:

他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那个人。


然而就是这位当代中国物理学的巨匠,

当年却只是个考试拿40分的农村娃,

这样的他究竟是怎么一步步成为,

中国首席科学家的?


他就是:潘建伟



1970年,他出生在浙江东阳农村,

从小,他就非常的顽皮,

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父母也非常尊重他的兴趣和爱好。


初中时,家里搬到了县城,

从农村来的他和别人差了一大截,

不仅语文基础差,

第一次写的英语作文才得了40分!

可他却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

为了学好英语,

他时不时的缠着同学练口语,

还经常向老师请教,

很快,他进步神速,

凭着这种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

1987年,他顺利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



那时的班上,可谓藏龙卧虎,

光是全国的状元就有七个。

同学们的水平都很高,

而他却不想再去拼分数,

还和儿时一样,

去钻研学习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

那时,他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

他说:

“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

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

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

可以找到一个规律,

现在、将来不会变。”

后来他对量子叠加态的问题,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可当时的他怎么也想不明白,

为什么会有量子叠加态呢?


在他看来,

一个人要么在上海,要么在北京,

怎么可能同时既在上海又在北京呢?

量子世界的奇怪与陌生,

让他陷入了苦思。

想不明白就一直想,

上课也想,吃饭也想,

于是在期中考试的时候,

他差点没考及格。


量子世界越古怪,他越想搞明白,

于是他决定和量子“纠缠”下去,

这一“纠缠”,就是20多年。

在中国获得理论物理硕士后,

他决定出国读博,

可眼看其他同学都顺利出国了,

他却连方向和导师都没选好,

很多人不断催促他,他却说,

我是要选准方向,选对导师,

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

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



当时他确保能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

如果跟着他,以后的发展肯定不是问题。

亲朋好友都高兴极了,

想着他以后会有大出息,

不曾想,他再三斟酌后,

竟放弃了这位诺奖得主,

转而选择了他的弟子,

名不见经传的塞林格教授



那时的塞林格还只是位普通的教授,

可在他眼里,

他却是量子力学方面最好的导师,

果不其然,如今的塞林格教授

已是世界量子力学的顶级大师,

并担任奥地利科学院的院长。


就这样,带着对知识的渴求,

他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

当他第一次见到塞林格教授时,

这位导师问他:“你的梦想是什么?”

他脱口就说:

“我要在中国建一个

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年轻人的豪言壮语,

在外人看来不切实际。

但他此后的每一步,

都是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迈进。

来到欧洲后,

他就像饿牛进入干草地一般,

整日泡在实验室里,

一个理论物理专业的硕士,

要想进入实验量子物理的前沿,

其困难可想而知,而他却丝毫不怕,

实验中一出现问题,

他就一遍遍总结,一遍遍排查漏洞,

直到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

1997年,在塞林格的指导下,

他在世界权威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

宣布实现了量子态的隐形传输,

这一实验被学术界公认为,

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

世界顶级《科学》杂志也将这一成就列为:

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这一年,他才27岁。


▲《Nature》杂志封面


取得这样的学术成果,毕业后,

国外实验室纷纷为他抛来橄榄枝,

可他却做了一个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

回祖国!


他说:从出国的那天起,

我就没想过会在国外呆下去。

他一直都在思考,

中国该如何抓住这次机会,

在信息技术领域赶超发达国家。

可满腔热血的他回国后却发现,

那时欧洲发达的量子信息研究,

在国内竟是一片空白,

不仅不被承认,还被认为是伪科学。

一心想做研究的他,

在当时的环境下处处碰壁,

连基础的科研经费都申请不到。


无奈之下,

他应聘了几个国外大学的教职,

打算安安心心的讲学做实验,

没想到就在这时,

他曾发表的“量子态隐形传输”论文,

被《自然》杂志选为:

“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

与它一同入选的,

还有“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成果。


消息传到国内,立刻引起了轰动,

他提交的科研项目申请,

也迅速获得了批准。

有了项目资金,

2001年,他在中科大组建了,

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实验室。

那时,他感叹的说道:

“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

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

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

都要先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

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

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

他曾在国内做过科普演讲,

演讲中,他用最生动浅显的方法,

讲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

可下面的学生却说:

老师,我很认真听了,但是听不懂。

然后,学生就不听了,

转而去玩游戏、刷朋友圈去了。


他心里着急,我们国家,

之所以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

原因也许就在其中吧,

对科学没有真正的兴趣,

怎么能培养出诺贝尔奖大师呢?


他不由得想起了曾在欧洲的经历,

在欧洲留学的时候,

他曾到阿尔卑斯山山区大峡谷,

那里很少有外国人会去游历,

有一次,他见到一个80多岁,

满头白发坐在轮椅上的老太太,

她见到中国人后非常高兴,

就问他:你是干什么的?

他说:我是做量子物理的,

然后她进一步问:

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

他说:我就是做那个叫做量子信息,

量子态隐形传输,用英文就叫做,

像时空穿越里面的这么一个东西。

没想到,老太太竟说:

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

当时他非常感动,

一个80岁的老太太还对科学保持着,

这样一种原始兴趣的初心!

他当时觉得也许她只是一个例外。

而之后,在欧洲,

因为他的鼻子里面长了些东西,

然后在海德堡大学做了切除息肉的手术,

做完手术醒过来之后非常痛苦,

正好护士站在他的床前,

她说:潘教授,你是不是就是,

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啊?

他说:是啊。

然后她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

因为当时他鼻子里面,

插着两个管子,非常痛苦,

就说:现在我讲不了,

我将来送给你点资料吧。


在欧洲,对于科学,

一个乡村老太太会感兴趣,

一个护士会感兴趣。

那时的他就发现:人类对于科学,

是有一种天生好奇心的。

那他觉得:如果现在中国人,

对科学都没有这种原始冲动了,

没有兴趣了,那我们怎么可能,

变成一个真正有创新的国家呢?


于是回国后他就想方设法,

去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他会将学生们送到,

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去深造。

他提供他们以沃土,

他们回报他以果实,

他的弟子们学成之后,

没有一个人留在国外,

都毫不犹豫重回到他的身边,

因为这些年轻量子物理学家们知道:

他所组建的团队,

就是他们成长和工作最好的地方。

他所传达的信念:

“在中国做出世界一流科研成果”,

也是他们的初心。


▲潘建伟及其团队


正是他的这份执着和努力,

他的团队掌握了:

国际上最好的冷原子技术,

最好的精密测量技术,

最好的多光子纠缠操纵技术。


如今,他的团队被称作“梦之队”,

有着中国最顶尖的物理学家团队,

2005年和2013年,他和团队成员陈宇翱,

先后获得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潘建伟(右一)和陈宇翱(左一)


2015年,欧洲物理学会公布了,

本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10项重大突破,

他和陆朝阳等完成的,

“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就名列榜首。


▲潘建伟(右一)和陆朝阳(左一)


他的团队曾成功创造了6个世界首次

首次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

首次实现三光子,四光子纠缠态,

首次实现了GHZ定理的实验验证,

首次实现了自由量子态的隐形传送,

首次实现纠缠态纯化,

以及量子中继器的成功实验,

首次取得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

首次实现两粒子复合系统量子态隐形传输。


2003年,他荣获奥地利科学院施密德奖,

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

40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

2005年,荣获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

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07年,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

潘建伟和同事们使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因而也使整个中国牢牢地,

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2015年2月,美国《科学新闻》:

潘建伟在为提升量子力学基础问题,

迈进了关键一步,也将在未来,

量子计算机的研制中扮演重要角色。


2015年12月,美国《科学美国人》:

潘建伟所负责的量子科学卫星项目,

这些科学项目将开启中国空间科学新纪元。

......



在海外这个中国学者,

简直创造了奇迹。

然而有了这么多的成果和盛誉,

很多诋毁也随之而来了,

2005年,方舟子就曾和著名的,

学术打假网站《新语丝》一同批评他,

说他一年有很多时间都在国外工作,

根本不符合“长江学者”,

每年要在国内工作9个月的规定。


而他则坦言:的确有“一半时间在国外”,

因为我们还有太多的东西不会,

如果死守规条每年在国内呆9个月,

而不去国外学那些先进的技术,

又有什么意义?


他说:“新语丝”是我很喜欢的网站,

所以一直没有站出来答复他们,

我想我还年轻,

过20年,让人们再看吧!”

而事实是:哪里用等20年,

6年之后,他就被增选为,

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

并成为当年增选产生的最年轻院士。


2012年,

又获国际量子通信奖,

成为此奖项的首位华人物理学家,

同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3年,

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

2016年,

潘建伟团队荣获年度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此奖被认为是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

由于该奖项的评选极其严格,

过去15年中,这个奖项曾有9次空缺,

而他在45岁就获得了这个奖项,

从而成为,

最年轻院士之后的第二个最年轻。


之后,他的科研创新不断,

2016年,他和团队自主研制的,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这意味着中国量子保密通信技术,

成功了一半。


▲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成功


凭借对祖国保密事业的巨大贡献,

他也因此获得了,

201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央视邀请他《开讲了》



并受到领导人的接见。


无数人都称赞他,

说他是中国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

奖项众多,盛誉不断,

可在他眼里,自己对物理学的钻研,

跟这些奖没有任何关系,他甚至提议:

“科学的成就不需要奖来肯定。

在他看来,自己所做的努力,

只是来自于最初的好奇心,








生活中的他喜欢在工作间隙,

悠闲散步,捡捡树枝和板栗,



爱做点小菜,



还喜欢和儿子玩有趣的物理游戏。



在他眼里,

在和自然近距离接触的状态下,

还原人类最初的状态,

和自然没有隔阂,与自然融为一体,

保持初心,这才是真正对物理学的追求。




现在的他还希望,

在地月拉格朗日点上放一个纠缠光源,

向地球和月球分发量子纠缠。

他的目标就是:

在60岁左右退休前把这个实验做完。

    

很多人不解的问他,

已经取得这么大的成就了,

还那么拼干嘛?

他却说:发展量子通信、

量子计算技术是国家重大需求,

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把量子世界最奇怪的问题搞清楚,

也是我内心最大的原动力。


人常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他却说:无论什么时候,

只要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

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的。

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

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

我想把它搞明白。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

必须保持初心,

必须有责任心,

必须有无穷的耐心,

去理解这个宇宙是怎么样的?

这就是科学探索的动机,

而这也一定是他能成为,

中国最好的量子物理学家的动机。


而今天中国教育所缺失的,

恰恰就是这种,

被应试教育所磨灭掉的,

对自然,对科学,最初的好奇心。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

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

只是和科学纠缠,

保持与名利的距离,

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

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这是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上,

对他的赞美之词,

而也他的确值得这样的赞美,

和我们的致敬!点赞!


视频:感动中国潘建伟



德国优才计划:欧洲最大自媒体,欧洲最美微刊,带您重拾历史,为中欧文化代言。更多精彩阅读请添加微信号:德国优才计划(togermany)


原标题:《他是初中只考了40分的农村娃,竟成了当代中国离诺奖最近的那个人,如果你还不知道他,那你一定落伍了!



公号推荐


学妹诚意推荐公号

卡农小世界

(ID:canonxiaoshijie)


讲述最真实的硕博故事,

围观他人的硕博世界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