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成本、物料费用等持续走高,而物业费保持平稳的背景下,不断深挖物业管理多种经营,扩展管理方式方法以及服务内容已经成为不动产管理企业普遍关注的焦点。虽然各大物企在不同领域已经针对性尝试,但业内尚未形成一个成熟、可复制的模式。随着经济、社会、行业的不断发展变革,物业管理多种经营的模式也将愈来愈明晰。
互联网时代悄然改变了人们的需求样貌,从最初的物质需求变成了更高的精神享受,人们需要的是更加快速、便捷的生活服务以及安全、高效的生活保障。由此要求不动产管理企业必须在原有经营模式基础上开发多种经营,紧密跟随互联网发展步伐,保持企业竞争力。
经济增长使收入水平上升,高收入群体也同步增加,其需求在日益提升。随之而来的就是对物业服务企业要求的提高。物业服务企业应针对高收入群体提供特约服务等多种经营以满足这些需求。
通过增加对客价值,进而增加自身竞争优势,提高经营健康度。通过多元化创新增值业务的赋能,增强企业经营收益,拓宽员工发展空间,进而更好的回馈股东投资价值。
政策层面:从中央到地方
鼓励物业管理企业打开服务边界
2022年以来,中央多部委发布多项重磅文件,支持物业管理企业向多元增值服务领域延伸。如:十部委文件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向家政、房屋经纪等领域延伸,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引导物业服务企业通过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提供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实现一键预约、服务上门。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务,可依规申请相应扶持政策。2021年5月28日国家商务部等12部门发布的《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向家政、邮政快递、前置仓等领域延伸,
通过“物业服务+生活服务” 模式,提升消费便利化、品质化水平。探索智慧物业管理服务平台, 承载“物业服务+生活服务”模式,提供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
。
物业企业是距离客户最近的服务商之一,在多种经营业务开展上具有天然的优势。但不同类型的多种经营业务代表着一个个成熟的细分行业,物企固有的品牌形象一定程度上很难体现多元业务的全部品牌及特色。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多种经营业务包装成不同的独立品牌向外推出,新品牌体现新业务的特色和方向,但是往往较难让消费者产生与物企本身的联想。
企业在多种经营业务上树立的新品牌主要聚焦在租售、美居、家政服务、社区保险、社区教育等领域。部分企业成立多个子品牌,通过多品牌联动,实现企业整体品牌价值最大化。
目前行业主要从业主生活和资产保值增值两项需求出发,围绕人和资产为业主提供服务,主要形成社区生活服务、资产管理服务和空间资源管理服务三大类业务
,核心业务趋于一致。其中,社区零售、美居服务、到家服务、空间运营服务、房产经纪服务、资产管理服务等成为最主要布局的领域。
多种经营业务的开展建立在企业管理规模、管理密度之上,规模的提升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流量及订单,提升企业议价能力;管理密度的提升则有助于企业降低人工成本、管理成本、中间环节成本(如物流成本)等。为了进一步扩大企业区域密度,
头部物企通过赋能中小物企以期在区域覆盖密度等方面获得指数级增长效果,从而开展多种经营业务
。如品牌企业通过增值服务SaaS平台,与合作客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并向他们分享企业积累的增值服务运营经验、供应链资源等,企业同样可以获得中小物企的客户流量,再辅以合理的分成机制,从而实现赋能中小物企增值服务创收的同时,也促进企业增值业务收入的快速增长。行业中以基础服务能力BPasS服务输出赋能中小物企,或联合中小企业成立中物品质联盟,区域覆盖密度达到一定量级后,多种经营业务的开展便水到渠成。
从多种经营业务细分行业角度看,部分细分赛道专业企业已建立起行业竞争壁垒,物企短期内实现重大突破仍存在较大挑战。从企业收入贡献角度看,未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亲自“下场”,物企间的合作,供应商、第三方等资源整合将为多种经营的突破带来曙光,多种经营也将成为企业名副其实的“第二增长曲线”。
社区生活服务是提升业主满意度的重要举措,企业入驻后,我们可提供多元化增值服务,包括办公区装修、家具采买、绿植租摆、人力资源等,减少企业在非主营业务精力消耗的同时,也为企业自身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
在资产管理方面,通过全生命周期一站式资产管理服务,为业主提供资产代理、资产运营、写字楼招商及租赁服务,通过资产管理、优化调整,助力业主的资产增值。
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品类与场景,在写字楼内部引入酒店、娱乐、咖啡、简餐、健身、便利店、居住等各类配套功能,形成复合功能结构,构建围绕使用者的商务生态圈。
在增量时代转为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效能提升成为不动产管理企业核心考虑的关键命题。不动产管理效能破局的核心途径是业务提效、管理提效和科技提效。基于客户服务场景的需求,让增值服务聚集资源优化,经营健康度的提高,打造更高维度的服务版图,助力业主实现资产价值的全方位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