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鲍仁君
常驻克利夫兰,告诉您我看到的NBA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新闻周刊  ·  “偷家”DeepSeek,腾讯成最大赢家 ·  18 小时前  
南方周末  ·  放完烟花,记得打扫 ·  18 小时前  
新华社  ·  新纪录!90.2亿人次! ·  19 小时前  
央视新闻  ·  当心!这些常喝的饮品,正在悄悄升高你的尿酸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鲍仁君

在美国会不会发生西安奔驰车维权的事情?

鲍仁君  · 公众号  ·  · 2019-04-17 09:14

正文

西安女车主原本只是想在车顶“撒一下泼”,因为实在是万般无奈,没想到4s店高级自黑,一路做好事又留名,硬是把这个事情弄成了全国新闻,还上了央视,给女车主拉来了千万个撑腰的网友。

看这个4s店从头到尾的行为,就是自己硬要往火坑跳,拉都拉不住的节奏。 先是只给换,高层拒绝见面,后来迫于压力出来见面,又是找借口又是打官腔,等到央视来采访,还拒不接受采访,直到走上人生巅峰。 能上央视露脸这么长时间,在七大姑八大姨面前可以吹到下次过猪年。

4s店前面的行为,完全是惯性。 欺负人习惯了,你很难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学校的小混混,第一次欺负人还是有点生涩的,还担心对方会去告诉老师,后来发现所有人都选择沉默,他胆子就越来越大。 就越肆无忌惮。 如果碰到一个敢顶嘴的,小混混的第一反应,绝对不是意识到欺负人是不对的,而是很诧异,哎呀呀,还碰到一个敢反抗的,这这么着,这是不想活了吧,还要跟我们老大见面,我们老大又要去德国参加混混技术展,还要去北京参加混混董事会,岂能是你想见就见得的。

后来的行为,完全就是能力不足了。 派出所要找小混混了解情况,混混脑子不够使了,我这脑袋是往裤裆里放,还是要戴一顶帽子? 怎么办,德国混混展也没教我怎么办呀。

有个网友在微博上问我,美国会不会发生类似事件,有没有人评论这个事情?

我的第一判断是没有人评论,为了确认,我搜了搜关键词,有一些英文新闻,不过都是中文背景的媒体,美国主流媒体没有报道。 确实,美国媒体很难把这个事情的新闻价值跟美国大众讲清楚,要交代一大堆前因后果,因为文化差异太大。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看到当地媒体在讨论一个事情,而且讨论了好几天,一个老太太用炒菜的锅,打了一只鹿。 为什么要打鹿,因为鹿吃了她种的花,年龄这么大,是怎么打到鹿的, 为什么要打,违反了什么规定。 我当时看了一头雾水,美国人都这么无聊吗,你们到底在说什么。

如果把这个事情跟美国人解释,他可能也完全无法理解,这个事情为什么会成为全国性新闻。

我刚到美国的时候,很惊讶于一个事实: 绝大部门美国商店,可以无条件退货。 现在我们的消费者对这个也习以为常了,可是在十几年前,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大部分是出门概不退换。

在美国这么多年,基本没碰到什么闹心的事情,如果不满意,退还都很方便,其中有个小事,我印象深刻。 当学生的时候,有一次去Costco买东西,回到家发现少了两瓶果汁,连体包装的那种。 我就给Costco打电话,是不是忘在收银处了,接电话的告诉我,你可以过来看看,如果找不到,我们再给你两瓶。 收银处没看到有果汁,他们就又给我找了两瓶一样的果汁。 我下午整理车的时候,发现其实果汁并没有落在前台,被盖在了一个毯子下面我没看到。 我又给客服打电话,能不能第二天送过去,那天有点事,客服很客气的说,不用再送过去,你自己留着就可以了。 我当时颇为感动,后来就成了Costco的脑残粉,这么多年,可能在Costco买东西花的钱最多。

那美国买车会不会碰到奔驰车主的情况?

美国新车的销售,也主要是在经销商,也就是我们的4S店。 相对来说,美国的车便宜,二手车市场也很发达。 我买的第一辆车是10年旧的别克,花了1500美元。 后来买车和经销商打交道的时候,也对销售的狡猾早有耳闻。 在美国经销商买车,要讲价,大部分销售都巧舌如簧,有很多套路让消费者上套。 所谓上套,无非就是多卖点钱,销售提成多一些。 正因为价格不透明,火了几个车价比较的网站,譬如TrueCar,告诉你在某个地区什么价位大概是理想的买车价格。 有些人为了买车便宜,前后要折腾一两个月,拿着这个经销商的价格,让另外一个经销商匹配,然后再返回来拿第二家匹配的价格,找第一家或者第三家还价。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买车非要搞成这样,用户的体验很差。 在加州客户可以直接在网站订购特斯拉,在很多州就是违法的。 据行内人说,很多州的法律规定,车的销售必须经过经销商,这是由历史等原因造成的。 从车厂的角度,传统车厂都更倾向于经销商模式,这样可以保证他们的现金流,因为经销商提车之后,车厂就默认这个车已经销售出去了。 经销商这一道,给整车的价格提高了大约30%。 凡是有不合理保护规定的地方,往往容易滋生不舒服的用户体验,我不清楚有没有人发生过漏机油不给退的情况,但是在同一家店买同款车,张三买贵了,李四买的更贵这种情况,时有发生。

如果真的有人耍无赖,消费者应该怎么办?

根据我的个人体会,还真没什么招。 很多年前我有一次体验,具体买什么我不记得了,反正商家就是不给退,推脱说不是他们的责任。 我后来上网查了一通,说只能给BBB投诉。 BBB是一个监督机构,还不是官方的,也就是说,消费者其实对商家没什么招,我的理解是,也就是给别人一个差评的惩罚,没什么卵用。 执行能力和威慑能力,比我们认真起来的有关部门差远了。

那为什么在美国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呢?

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一个就是美国律师虽然让很多人头疼, 但是也会让耍机灵的商家头疼。 如果谁真的被抓到了把柄,让律师盯上,走到法庭那这个成本是极高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