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林业杂志
为您提供新鲜林业资讯,展现我国林业政策、生态建设成就、林业产业讯息、林业科技研究最新成果,宣传绿色文化,倡导文明时尚的生活方式。愿《中国林业》成为每一位务林人的精神大餐。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出彩写作  ·  写材料电光石火般的灵感 ·  昨天  
出彩写作  ·  写材料列小标题搭框架常用共性词语2000个 ·  昨天  
出彩写作  ·  快速列措施做法提纲的小套路 ·  2 天前  
成飞资料库  ·  做项目如何避免情绪焦虑和自我内耗 ·  2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23日 | ... ·  3 天前  
鸡西新闻网  ·  2月23日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林业杂志

【国有林区改革 • 特别策划】书写在森工大地上的辉煌诗篇

中国林业杂志  · 公众号  ·  · 2018-08-24 14:37

正文

文/ 张旭光  陈杞 张雪

图/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新闻中心


6月30日,中国龙江森林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这标志着黑龙江省重点国有林区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从1945年到2018年,73年来,黑龙江森工的开发建设者——撼天动地、奋勇无畏的龙江森工人用他们的心血和汗水谱就了一首首壮丽的森工史诗。
今天,黑龙江森工林区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了新的选择。


黑龙江森工重点国有林区,是全国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经营总面积1009.8万公顷,有林地面积853.2万公顷,占全国国有林面积的14.6%。


黑龙江森工重点国有林区是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支柱产业之一,是黑龙江省建设“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省重点国有林区主管部门,龙江森工承担着森林资源管理、林区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职能,下辖4个林管局、40个林业局、627个林场(所)和21个林产工业、林机修造企业以及公检法司、科教文卫、森林调查、建筑施工等处级以上企事业单位140个。林区总人口230万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森工林区累计为国家生产木材5.2亿立方米,年木材产量最高时达到1260万立方米,占全国产量的33.5%。累计上缴利税120亿元,更新造林保存面积3l3.7万公顷,建设了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和谐的林区社会体系,为国家和黑龙江省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里,绿波浩瀚;这里,森林无边;这里,民风纯朴;这里,人民勤劳!


让我们乘坐时间的列车,把画面凝固在那从前的岁月。

百废待兴 支援建设


龙江森工的开发建设,要从1945年末讲起,那是百废待兴的恢复时期,政府在原有的基础上先后改建了山河屯、苇河、东京城、大海林、柴河、穆棱、绥阳、铁力、朗乡、带岭、南岔、兴隆、绥棱等13个林业局。1946年,黑龙江解放了,大森林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当时的任务是收拣困山材和采伐木材支援解放战争。


1949年10月,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勤劳勇敢的龙江森工人又一次担负起国家经济建设的光荣任务。黑龙江省一批有识之士、转业官兵纷纷投入到全面开发建设黑龙江森工林区的洪流当中。


至此,第一批开发建设者踏进了林海,在茫茫的森林里留下了第一串艰辛的足迹……


“先生产,后生活,生产到哪里,就在哪里建家园。”第一批新建的林业局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发建设的。


那是一个国家大发展,林业大发展的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各行各业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黑龙江森工每年为国家生产输送大量的木材,采伐量最高时达到年产1298.6万立方米,在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为铁路、交通、国防、建筑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时期被称为林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当时的黑龙江森工是共和国林业战线的骄子,是黑龙江省“煤木粮油”四大经济支柱之一。


从1949年起,黑龙江森工的木材运输先后经历了水运、森铁和汽运3个阶段,每个代表阶段都包含了艰苦奋斗的森工精神和甘于奉献的爱国情怀。


1949年,黑龙江林区实际木材产量已达140万立方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龙江森工迎来大规模生产的黄金时期。每年大量向国家输送木材,直径相连接,其长度可以搭建起从地球通到月球的天梯。



放眼这片丰饶的宝库,如今虽没有了振奋人心的号子声,黑龙江、松花江、牡丹江略显沉静,但那一曲曲江河水蜿蜒延伸、在绿色帐幔间淙淙流淌、欢快跳跃地诉说着林业的故事;兴隆、柴河、桦南……一道道森林铁路网络纵横交错,虽听不到森林小火车的汽笛声,但这些交织的铁轨如玉带般在青山绿水间飞旋缠绕,舞动的是森工林业的大无畏大奉献;张广才岭、完达山脉……一辆辆运材汽车载着沉甸甸的优质木材通向全国各地,支援全国建设。而身后的通场山路则将森工为国家建设的贡献深深地烙在了黑龙江这片土地上。


日月更迭,他们见证了新中国的成长历程。


1964年,国家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的林业建设方针,将生产单位经营范围固定下来。到1976年,森工系统生产建设总的布局已经形成40个林业局、367处主伐林场、250处森林经营所(不包括大兴安岭林区),森林工业企业正式由单一伐木生产型变为以林为主全面经营型,开始走上采育结合,全面发展的新阶段。


1970年春,一场千军万马战荒山,绿化荒山凸岭的造林大会战在林口林业局展开。当年,一举造林6万亩,拉开了营造百万亩人工林的帷幕。当年,林口林业局实现造林10万亩。


当黎明的曙光洒向黑龙江林区崇峻绵延的山岭、苍莽浩瀚的森林,浓浓绿色与初升的太阳构织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森林图画。


岁月如河,白驹过隙。


光辉的30载,黑龙江森工栉风沐雨,从量的贡献到质的贡献,伴随着国家的成长,在新中国建设的功劳簿上屡记勋功。森工的林业工人披荆斩棘,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一生,在新中国建设的英模榜上题名,他们,无上荣光!

应对“两危”  突出重围


进入20世纪80年代,黑龙江省森工出现了森林资源危机和企业经济危困。“两危”如一场突然袭来的暴风雨,席卷了森工林区。


为了缓解这两大危机,国家和黑龙江森工林区开始积极探索办法,突出重围。


1982年,为了节约森林资源,黑龙江林业总局颁布《伐区准备作业规程》。也就是在那一年,森工各林业局职工群众开始大举向荒山荒地进军,用自己的双手栽下一棵棵绿色希望。


1983年,总局在桃山林业局召开资源开发现场会,这实际是一次林业改革的动员会。会议把森林经营纳入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使更新造林由170万亩上升到200万亩。


林业“两危”的重点是资源危机,加速资源的培育、强化森林经营方式的改革是重中之重——大森林要休养生息,森工企业要生存发展,林区职工要脱贫致富。


调整产业结构成为了脱困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


1984年,森工总局提出了“今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一个方针,实行‘一下三上’综合经营,立体开发”的战略目标。1985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正式实行。这无疑为森工摆脱“两危”,振兴林业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为了换取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复兴,换取青山常在、永续利用,换取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森工人作出了巨大的牺牲。


从1986年开始,森工主动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从1260万立方米已调减到1997年的695万立方米。随着木材的减产,龙江森工人开始在逆境中求生,在困难中奋起。历史作证,在那个不平凡的春天里,森工人的艰辛努力。越来越多的林区人放下了包袱,解放了思想,破除了传统观念的顽固束缚。


1990年2月,黑龙江省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治理森工“两危”问题,制定下发了《治理森工“两危”,实现“两个良性循环”的方案》。一场轰轰烈烈的“拯救大森林,维护生命线”大讨论之后,获得了社会的广泛共识。森工各级党政组织按照治危兴林的思路和要求,提出“正视困难,坚定信心,动员起来,治危兴林,路在脚下,贵在有恒”的响亮口号,一场跨世纪的治危兴林工程开始了!


随着黑龙江森工木材采伐量的不断主动调减,森工上下以牺牲企业和个人利益,换取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的复兴,换取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壮举,得到了国家和省里的赞誉。他们称,这一保护森林资源的采伐量调减,同开发建设初期对国家所作的奉献一样重要。


1987年,绥棱林业局实现人工造林百万亩;1993年,桦南林业局实现人工造林双百万亩;1996年,大海林林业局实现人工造林百万亩……到天保工程实施前,黑龙江森工已经有24个林业局实现了人工造林百万亩。在《森林法》实施的10年里,一场绿色生态革命正在这里上演——


这10年,有林地面积净增29.7万公顷。
这10年,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后的57.3%提高到70%。
这10年,森林蓄积总量达到64,526.9万立方米,比1990年增加1304.1万立方米。


勤劳勇敢、不畏艰难的森工人又一次在历史舞台上书写了绿色的奇迹,奋进的辉煌。

全面保护  生态转型


对于龙江森工重点国有林区来说,1998年是一个分水岭。


这一年,长江、嫩江怒吼,一场特大洪水南北夹击,全社会加强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呼声空前高涨。当年9月1日,中国天然林禁伐令一朝令下,四海瞩目。号称中国天字号工程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从此拉开大幕。


经过两年试点,2000年,国有重点林区——龙江森工开始全面实施天保工程,天保工程“继续调减木材产量,大力保护森林资源,加大对森工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的政策,无疑给森工的“两危”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从那时起,森工发生了巨变,这巨变体现在森林培育上,体现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更体现在职工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中……


保护生态,恢复造血功能,成为森工人的新目标。从砍伐木材到生态保护,黑龙江森工经历着一次全新的蜕变。



森工总局党委以“不惜牺牲经济保生态建设,不惜牺牲眼前保长远”为目标,大幅度地调减了木材生产总量。用数字向世人展示了森工响应国家号召、舍己奉献的决心与气魄。龙江森工时刻站在祖国最需要地方。


2014年4月1日,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从这里启幕,龙江森工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更是林业人的一个重大转折,龙江森工真正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从“砍树人”到“种树人”,森工人实现着身份的最大转变。


在森工林区,有许多人们耳熟能详的造林模范和英雄人物。


马永顺、杨庆珠、刘殿才、孙海军……都是其中的领军者。


十几年来,森工林区有很多人自费营造的民有林都在1000亩以上。


2008年11月,在国家林业局(现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总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全国国有林区唯一一个《人工林优质高效森林经营示范项目》在林口林区全面启动。到2011年1月,林口局人工林优质高效共经营作业36,597亩,出材6794立方米,平均每亩消耗蓄积0.38立方米、出材0.18立方米。


大规模、高质量地营造人工林,是龙江森工系统营林战线采取的重要举措。1998年以来,全林区的人工林以每年50万亩的速度持续递增。目前森工已有过半数的林业局实现了百万亩人工林的目标。而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营林产业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巍巍大山,生机无限。一幅营林产业化发展的壮丽图景,绘不尽龙江森工的秀美山水,绘不尽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幅画卷在林业工人手中徐徐展开,他们由过去的伐木工变为现在的护林员、营林员、森林生态保卫者,不仅是思想的跨越,更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那一片片人工林傲然伫立,向世人展示着林区的前景与明天。



新中国林垦部部长梁希在描绘新中国的远景时用了这样的词句:“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却愿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大规模、高质量、大动员、大造林的营林方式为天保工程的实施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正因如此,黑龙江森工在全省生态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和屏障作用日益彰显,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森工森林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为生态体系多样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至今黑龙江省共发现野生东北虎实体达20余次,发现野生东北虎足迹、伤害家畜、听到虎啸等活动痕迹达400多次。沾河林业局先后救助了白头鹤3只、白枕鹤2只、丹顶鹤1只、白头鹤鹤雏3只、白枕鹤鹤雏4只。2012年,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正式授予沾河林业局“中国白头鹤之乡”。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这表明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五位一体的高度来论述,也彰显出中华民族对子孙、对世界负责的精神。如何实现“美丽中国”?龙江森工给出了一个铿锵有力的回答!



绿色是春天的颜色。守着这充满希望的“绿色银行”,森工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描绘着丰收的画卷。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宣告了“独木支撑”时代的结束,印证了“多业并举”辉煌的开启。


它不仅为危困中的森工带来“真金白银”的输血式扶持,也同时带来了转产转型的造血式支持。森工全行业扭亏为盈,林产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发展和壮大,主导经济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显现。


改革创新激活了沉睡的山林。


随着天保工程的深入实施,林区经济和生态的好转让龙江森工再次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实现从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华丽转身。


静谧的次生林地散发着转型的幽香。


作为全国最大的国有重点林区和森林工业基地,龙江森工是东北大粮仓的天然生态屏障,也是黑龙江、松花江等六大水系主要发源地和涵养地,生态地位十分重要。黑龙江林区启动“天保二期工程”和“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等规划,木材生产量要从最高时的1260万立方米调减到89.4万立方米。应对挑战,黑龙江森工将营林、木材生产、林产工业、种植养殖、森林食品、北药、森林生态旅游、清洁能源等八大产业成为主攻方向,林下经济已俨然作为林区经济转型的一块“试金石”。
林区经济效益的增长,受益最大的就是林区的职工百姓。


森工总局党委、总局对民生的投入逐年增加,“十一五”期间,森工用于改善民生的基础设施投入累计达到94.1亿元,道路交通有了很大改善。


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共计分流安置407,912人,解决了人往何处走,把钱用在了刀刃上妥善安置职工就业。


十几年来,森工的经济社会发展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主线,民生期待备受重视,民生政策不断出台,民生投入持续加大。龙江森工从环绕着一片林地的低矮旧瓦房、小街里弄,变成了高楼林立、灯火辉煌的现代化生态城镇群。


社区服务全面了、老有所依了、人才回流了、百姓安心了、居家养老、城市管理……每一张叫得响的靓丽名片背后,是这一群在林区默默奉献、挥洒汗水的干部和群众。


棚户区改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截止到2014年,森工改造棚户区累计投入282亿元,面积达2360万平方米,建筑规模是龙江森工开发建设60年来的总和。


这时候的龙江森工,真可谓浓墨重彩描绘最美林区,载歌载舞欢乐千家万户。

破冰奋进  勇立潮头


2014年4月1日,祖国的绿色长子洗尽铅华,告别伐木时代。


龙江森工持续半个多世纪的采伐历史从此结束,进入休养生息阶段。森工人从此放下斧头,由砍树人、伐木人转变成种树人、护林人,彻底实现由木材生产为主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停伐,意味着全面告别旧有的生产模式,森工人深知肩上重担的分量:推进产业转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停伐后的大势所趋,是森工加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森工人带着信心与决心,砥砺图强,奋起直追,打响了一场转型时代的开拓战。


转变,首先从思想开始。


森工总局党委提出的要求掷地有声:森工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摈弃靠国家给钱过日子的“等靠要”思想,切实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加快转型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只要我们上下坚定信心、迎难而上,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森工经济一定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项项规定出台,如同箭在弦上,一触即发。


森工人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凝聚了“多干快干、苦干实干、务实高效、跨越争先”的精神,形成了“早转型大发展、不转型难发展”的共识。


随着停伐号角的吹响,森工人彻底从“伐木人”变为“护林人”,林子被守起来,在营造林这条道路上,森工人做的比以往更好。


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国家生态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森工人以崭新的姿态勇敢地站在了改革的潮头。


2015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简称中央6号文件),明确了国有林区的定位和基本职能,提出了国有林区改革的总体目标,部署了国有林区的改革任务。



为了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为了森工百万职工群众的企盼,总局党委响亮地提出了“创新求发展、开放办森工”的口号,把森工改革和转型发展的基点定位在创新上,改革传统思想观念、体制机制、方式方法,奋力走出一条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发展的新路子。


2016年,森工选择柴河、清河、方正、五营4个局作为第一批改革试点。随后,又扩大双鸭山、鹤立、通北、山河屯、兴隆、大海林、东京城、铁力、新青等9个改革试点。2017年9月3日,森工系统所属松花江、牡丹江、合江“三江”林区的23个林业局全部完成重点国有林区管理局的组建工作,这也标志着森工政企、政事、事企、管办“四分开一转型”的重点国有林区改革又迈出了坚实有力的一步。


从林区“治危兴林”到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再到林区全面停伐转型,实践证明唯有改革才是破解森工发展难题的钥匙。


一次次行之有效的改革,让森工林区实现了“活血化淤,祛寒排毒”,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用新理念,激发新动力;用新思维,转换新动能;用新举措,促进新发展。


改革总要伴随着阵痛,要想在转型期抽丝剥茧,就要顺势而为,逆势而上!


中央6号文件下发的4年间,总局党委始终把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有利于改善生态和民生、有利于增强林业发展活力作为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在改革中保生态、促发展、惠民生。


坚持严守生态红线,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同比天保工程初期,森林面积增加11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10.6个百分点,森林总蓄积提升了42.5%,公顷蓄积由78.6立方米提高到104立方米,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持续增长。


改革,让林区社会更好地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之中,更多的惠民政策覆盖林区百姓,增强了林区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释放了重点国有林区改革的红利。按照过上“好日子”的要求,森工总局加大民生投入力度,每年完成为民利民十件实事。加大棚改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职工居住条件、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2017年,企业职工年均增长工资2772元,在岗职工年均工资达到3.5万元,职工社会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