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浪潮工作室
提供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看世界的态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夜读】珍惜那个和你聊得来的人 ·  昨天  
人民网  ·  《哪吒2》,又登顶了! ·  昨天  
人民日报  ·  暴涨3000%!卖爆了! ·  昨天  
新华社  ·  哪吒,凭啥这么火?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浪潮工作室

重庆成都,谁才是西南老大

浪潮工作室  · 公众号  · 社会  · 2019-01-18 11:27

正文


打南边来了一个重庆人,你跟他打招呼说,你们四川风景好啊,他准要纠正你说,瞎说啥呢,我们是重庆人。


打北边来了一个成都人,你跟他由衷地赞叹,九宫格火锅就是好吃,他大概也会鄙夷地看你一眼说,那也比不上成都火锅。


尽管在外地人眼中,重庆人和成都人都是差不多的方言,差不多的饮食习惯,连盛产帅哥美女的特点都是这么相似,但这两地的人一定会告诉你,不一样不一样,我们跟他们才不一样。


当然,这可不是一两个成都人和重庆人之间的分歧,这两座城市也一直分歧不断,就拿最简单的问题来说,你要是问它俩谁才是西南中心,保准不会有一个明确答案。


毕竟,成都和重庆,都已经争当大哥好多年。



争当第一,轮番上位



成都当然有底气说自己才是“西南之王”, 成都人站在武侯祠里,就能讲一下午的蜀国千年史。 在唐宋的时候,成都平原的商品经济就已经发展了起来,说是四川和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中心,当然一点也不为过。


重庆当然历史也久,不然李白从哪辞了白帝城。但在清代之前,山城重庆跟外界的联系还没有那么紧密,远比不上成都,当然不可能是西南之王。


但到了清代晚期,西部跟中部的贸易往来和人口流动逐渐增多,重庆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


这个长江边上的小城,既然能让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当然也能把四川的山货、药材等运往江浙,凭借着沿江的优势,重庆也繁荣了起来。


2015年08月04日,重庆朝天门码头。这里很早就是商船往来的码头,如今也成了重庆重要的商业批发零售区 / 视觉中国


更大的变化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1869年,英国驻汉口领事就提出“开放四川重庆”,1891年重庆正式开埠,也就由此开启了赶超成都的光速发展史[1]。

在开埠的第一年,重庆就建起了四川第一家民营新式工厂——森昌泰火柴厂[2]。到了1915年,重庆的城市人口已经有了51.7万,超过成都的45万。在抗战爆发前,重庆工业已位居大后方第一,其产值是第二位西安的五十倍[3]。


之后就是抗战爆发,国民政府西迁,重庆成为陪都。大量工商企业和学校也相继涌入重庆。比起此前的工业重心,重庆这时已经是西南后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每年6月, 重庆上空拉响的鸣笛,既是陪都被轰炸的悲痛历史,也是重庆短暂地成为全国中心的见证。


2018年10月4日,国庆小长假,重庆民国街游人如织。这条街是为了配合冯小刚拍摄的《1942》而仿照民国时期“陪都”重庆著名建筑修建的,陪都也是重庆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时期 / 视觉中国


直到50年代初,重庆都是四川的工业中心,当时重庆的生产总值占到整个西南地区的三分之一,占四川的七成。


重庆特殊的政治地位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后,当时重庆不仅是中央直辖市,还是西南大区军政委员会所在地。


不过,这个地位并没有持续太久。1954年,大区撤销,重庆降格为省辖市,地位再次发生了变化。


在计划时代的中国,一个城市能获得多少投资,通常要看它的行政地位和国家的规划布局。 成为省辖市的重庆,跟省会城市、西部枢纽成都比起来,就一下子弱了很多。


“一五”期间(1953-1957)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重庆只有重庆发电厂一项,而成都却占五项,并且是国家八个重点投资区域之一,工业水平一跃而上[3][4]。


2016年11月20日,成都机车车辆厂,1954年建厂时根据苏联图纸修建的厂房。成都商报王勤 / 视觉中国


尽管直到20世纪八十年代初,重庆依旧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四川省产品销售收入前20名工业企业中重庆就占9席[3],但这个时候的重庆,更像是一个勤勤恳恳的长工,干着苦活累活,地位却早已不复当初。


而大哥成都已经将目光和定位放在了更远处——对,要做西南的中心。


成都的转变可从历年城市总体规划中就可以看出来,1956年,成都的定义还是“省会,精密仪器、机械制造及轻工业城市”,到了1984年,就变成了“四川省省会,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


而在1996年,成都已经是“省会、西南地区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5]。



成渝竞争,相爱相杀



“中心城市”不止是成都的追求,也是重庆的追求。尽管成都更早地提出了要做“西南中心”,但重庆也不甘落后。


不仅是成都人和重庆人互不服气,在对“中心城市”的追求上,重庆和成都两座城市也互相较劲,互不服气。


虽说成都是省会,重庆是省辖市,但改革开放后又出现了转机。1978年,邓小平视察四川时提出,把重庆从四川的发展计划中分离出来,在国家计划中单列,进行改革试点。这给了重庆跟成都地位平行的机会。


这其中还有段插曲,原本四川想将试点定在泸州,但国务院认为泸州没有代表性,下指示改在重庆。


2018年12月,四川省泸州某酒厂,工人正在摊晾粮食。差点成为改革试点泸州,现在最广为人知的是它的酱香型白酒 / 视觉中国


实行计划单列,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财政计划单列。


在试点改革前,重庆的财政要上缴四川省,改革后要直接上缴中央,与此同时,也要减少四川上缴中央财政的份额[6]。


这时候,四川就要考虑, 是把自己的资源给这个不交口粮的“外人”,还是给亲儿子成都。


到了1997年,重庆正式成为直辖市,面积也相应扩大,那就更有了跟大哥成都较量高下的资格。


双方的定位都是奔着“中心城市”去的。1993年,国务院确定成都为西南地区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三中心两枢纽)[7]。而在1994年,“努力把重庆建成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也一度成了重庆的建设目标[8]。


在之后的日子里,关于“中心城市”的争论也没有停过。比如在2003年,重庆市拟定了一份“西三角”(四川、重庆和宜昌地区)经济区规划,重庆便称,自己将成为“西三角”的中心。


2018年11月6日,湖北宜昌,摄影师站在高楼上拍摄的长江葛洲坝、西坝。如果你对“宜昌”这个地名感到陌生,提起三峡你就会知道了。长江就途径宜昌和重庆 / 视觉中国


针对重庆的“西三角”,成都发布了《上海与成都经济发展战略比较》,将成都与上海并论,明确指出“成都要建设成西部金融中心”[2]。


成渝之争早就摆在了台面上。


《重庆市“十一五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研究》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2006-2010),“重庆(主城)将与成都竞争本区域的核心地位,而重庆(主城)与区域内的其他地区将会以合作为主。”[2]


当然,要竞争当然不是只有这些“我最厉害”、“我是中心”之类名头上的东西,竞争当然是实打实地来。比如川渝卷烟的销售,两市分别制定了管理办法,保护本地市场、限制外地卷烟的销售。


双方都在争老大的结果就是,并没有谁真的高枕无忧坐上了“西部中心”的椅子, 但是两地高度雷同的产业结构,却让他们饱受竞争之苦,有时候不得不靠打价格战取胜。



中央发话,两地一家



不管喜不喜欢对方,都得好好谈一谈了。2004年算是一个转折,成渝签订了《关于加强川渝经济社会领域合作,共谋长江上游经济区发展的框架协议》。


就像是两个打完架的小朋友互相道歉,成渝两地的表态都很直接。与会期间,重庆方面表示了要加强合作,“鼓励竞争……做到你追我赶、比翼齐飞。”而成都方面则表示“对合作不挖墙角,不设障碍。”[2]


两个打了几十年却谁也打不过对方的人,终于决定坐下来推杯换盏。 虽然竞争仍然进行,但主旋律已经变得明朗了。


2007 年,“成渝经济区”的范围确定,2011 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合作更成了两地的共识[9]。


拿最简单的交通合作来说,重庆可以为成都出海通道建设提供方便,成都也能为重庆产品北上提供中转[10]。


2012年7月11日,成都,记者探访成渝铁路大修施工现场。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新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就是成渝铁路。成渝之间的交通往来,一直都是西部开发的关键一环 / 视觉中国


而且,即便是“中心”,争的也不是一个中心了。


成都的定位是西南的中心,而在重庆市的十一五规划(2006-2010)中,定位则是重庆(主城)成为长江上游的商贸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11]


你看,咱们都是“中心”,只是不同范围的中心而已。


而放到同一个范围内时,就要明确双方都是中心。2016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就明确讲了成都、重庆(大都市区)是“双中心”。[12]


不过,组团打怪并非就高枕无忧了,重庆和成都都是在计划时代打下的工业基础,直到现在,他们最强势的产业还是工业,对于很多想要从事金融、互联网、高新技术的年轻人来说, 成渝好吃的多,但却不是工作的好选择。


2010年11月06日,重庆长安汽车渝北工厂汽车停车场。这是重庆市最重要的汽车厂之一,而汽车产业也是重庆的支柱产业 / 视觉中国


尽管2017年的重庆全市的国内生产总值上已经达19424亿元,排到全国第5位,成都排到第7位[13],但这些都是靠电子信息和汽车制造等工业生产撑起来的。


2017年重庆市主城片区的工业总产值就达到了9703亿元,接近全市生产总值的一半。而成都市2011年的总产值中,电子信息产业和机械工业的产值也占了近一半[14]。


在工资上,成都重庆却毫不占优势。2017年,成都的在岗职工工资以79292元位列36个重要城市的15位,而重庆则位列29位[13]。


就算只算重庆主城区,收入也并不高。201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396元,而重庆所有城区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渝中区,也只有人均34263元[16]。其他城区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


2017年12月31日晚,重庆市渝中解放碑步行街,10万人齐聚解放碑,迎接2018跨年夜。但是你想象不到,在这个重庆最繁华的城区,人均可支配收入还达不到全国平均水平 / 视觉中国


成都和重庆是仅次于广州、武汉、郑州的大学生最多的城市,但年轻人也依旧向往着北上广等更发达地区。


2018年重庆大学毕业的本科生中,留在重庆的只有27.82%,是毕业生流向最多的地方,而紧接着就是广东省,有15.17%的毕业生都去了广东[15]。


回过头来看,在成渝相爱相杀的这么多年里,虽然GDP一直在涨,但双方的产业都以工业为主,也都非常依赖国家的固定投资。


这本身就带着计划时代的烙印——想当第一就得找爸爸要钱,两兄弟也就免不了要宫斗。


但要是真的放眼全国,就算真当了西部中心又怎样,年轻人不还是卯着劲往东部跑。费这么大劲争头衔,最后可能才发现,合作才是做大蛋糕的方式。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