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吃的粽子都是用大大大大大的竹叶包的,直到现在也是。竹叶有一股特有的清香,没有这清香味的粽子,吃着就挺无所谓的,肉粽就是糯米裹了肉,红枣粽不过是糯米裹了红枣,赤豆粽不过是糯米混了赤豆,用个包装盒子一装即可,若是喜欢形状,三角粽用三角模子,四角粽用四角模子,要熊猫形状也行,没什么特别。对我来说,粽子的风味在外面裹的那几片叶子上。
关于外面裹的大竹叶,我们那儿就直接叫粽叶,我探索了很久。
江浙一带的农村,竹子很多,我小时候常去竹林里找,奇怪的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竹叶。我问过大人,回答是我们这里的竹子长不了这么大的叶子,安徽才有,那个时候,安徽对我来说远了一点。我们家也有竹林,很小一块,在菜地靠近围墙一侧,有四五十平米,种的是淡竹,为的是每年春天吃竹笋,四五年的老竹可以伐了做晾衣杆子,没多大用途,竹叶自然很小。我们那儿也有山,山上也有竹子,也见过毛竹,粗壮,还是没见过大到可以包粽子的竹叶。偶尔见到一片两片大一些的叶子,就摘回来,洗干净了晾干,粽子节的时候包一个迷你粽子,寻个开心。
二三十年,年年吃粽子,年年都有这番好奇,就是想见见什么竹子可以长出这么大的叶子来。在我自己的想象中,这种竹子一定比毛竹还要粗壮,毛竹有小腿这么粗,叶子也不过比手臂这般粗的淡竹叶大一点点,要有粽叶那么大的叶子,这种竹子起码要长到腰这么粗才有可能。
真的,我都三十多岁了,才第一次见到这种大叶子的竹子,我惊的下巴都要掉了,不是因为眼前的竹子真的有腰这么粗,而是竹子比手指还细,却长了硕大的叶子,那一丛一丛的小竹子,长在山坡的边缘,摧毁了我童年、少年时期对这种竹子的一切想象。
我见到它们是在浙南的龙泉,那年去龙泉采访青瓷,有朋友推荐去山里看一方泉水,沿途就看到很多这种大叶子的竹子。这种竹叫箬竹,叶子自然就叫箬叶,其实回想一下,它们不仅用来包粽子,还出现在斗笠上,斗笠编织的竹格子里外两层,中间层就是箬叶。
箬竹的叶子南方常见,四季常有
也可以晾干了储存
当然并不是谁家的粽子都用箬叶包的。有一年端午前,我在上海的世纪公园看到有一老太太在扒拉芦苇叶子,我问她要芦苇叶子干嘛,她说包粽子,我才知道原来并不是全国各地都用箬叶包粽子。特别是在北方,竹子没有南方这么常见,更不用说箬竹了,但是芦苇常见。
在《周曹通信集》中,晚年的周作人写过一封信给他在香港的友人鲍耀明,说:“昨方寄一信,奉托糯米,初意在旧历新年,仿故乡习惯,拟包粽子,但现在竹箬,既然难得,而内人又久卧病,无人经营,为此特再上书,请予撤消。……”那是1961年,在北京的周作人想包粽子过新年,但是竹箬难得,最后只能作罢。这封信,我这样的绍兴人很容易理解,“故乡习惯”,一是包粽子这件事发生在过年,而不是端午;二是要用箬竹叶,没有其它替代方案。
芦苇的叶子比箬叶窄一点,有季节性
但北京的确不是用箬竹叶包粽子的,基本上都用芦苇叶。对于在北方长大,向来吃芦叶粽子的人来说,或许认为芦苇叶包的才算粽子吧。
说起来,芦叶粽子历史悠久,在《说文解字》上有写 “糉,芦叶裹米”,没说是箬叶。这个 “糉”就是粽。
不过芦苇冬季枯萎,在过年这个时候,更得不到。周作人即使放宽要求,也是没办法的。这一点箬竹占了便宜,在南方,新鲜的箬叶四季常有,即使在临近过年的冬天。
当然,也不是南方人包粽子都用箬叶,我问在上海奉贤的朋友,他说他们那儿用芦苇叶,因为得来方便,河荡边一扯就是一把,还新鲜。新鲜的芦叶裹粽子,蒸煮的时候也一样很香。但芦叶有个缺点,包裹有些难度,芦叶太窄,两三片的宽度才及一片箬叶。这样窄的叶子要是让周作人的日本太太来操办,估计也悬。
日本人也是做粽子的,周作人那封给香港友人的信上说“内人卧病,无人经营”,意思是要不是夫人生病,本还是会做粽子的。日本的粽子关东关西还不同,关西一带裹粽子也用箬叶,三角包,不过很长的三角,关东地区就不一样了,用的是槲树叶,一种栎树的叶子,日本人叫柏叶。
日本关西的粽子,用箬叶裹
用槲树叶(日本叫柏叶)做的柏饼
日本人说关西的粽子传自中国,因为都用竹叶包裹,而关东的粽子是日本自己的发明。五月份去日本旅游,常能见到一种和果子,叫柏饼,山东人看了一定很熟悉,山东也有呀,怎么是日本人自己的发明呢。
山东人裹粽子,有用箬叶,也有用芦叶,还有是菠萝叶,这菠萝叶,就是日本人说的柏叶。很多山东本地人也不知道菠萝叶到底是什么叶子,见过这种树的人呢,又不明白为什么叫菠萝叶,也有人误听是玻璃叶,还煞有介事说,蒸好了,叶子透透的,所以叫玻璃叶。其实我推测应该是白栎叶。
用叶子包糕饼果子,其实就是图个节日气氛,带些季节的鲜香,或者回味某个季节的气氛,应该大力提倡。时间也差不多了,那就开吃吧。
我写到一半,突然意识到好像写过
然后去文件夹里翻,真写过
年纪真是大了,大到快要老年痴呆了
竟然写的还差不多,说明没进步
通过二维码打个赏吧,算医保
植物录 / 笔记 / 食源 / 花花世界 / 疗愈与美容 / 花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