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楼市大嘴巴
敢说真话,会讲故事的新媒体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日报  ·  李炳军在黔南州调研 ·  18 小时前  
百姓关注  ·  2025年第1号预警发布! ·  昨天  
百姓关注  ·  降价了!300多万人受益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痛惜!贵州女孩凌晨去世,年仅28岁 ·  2 天前  
百姓关注  ·  接连宣布:免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楼市大嘴巴

成都背面

楼市大嘴巴  · 公众号  ·  · 2019-01-19 16:40

正文

国际化,天际线,现代都市,奢侈品,太古里,网红城市,四万亿,西部中心,围绕成都的形容词现在大多数是这些。

可谁都知道,我们身边的成都有另一个样子,透过每个人的眼睛,有时候它是极蓝的天,有时候是一个“叮叮当”敲麻糖声中醒来的悠长午觉,有时候是一些不认识的人,由很多只有自己知晓的细节组成的成都。

在宏大之下,有一个看不见的成都,只要你愿意慢一点,会发现她的美并不像上面那些形容词般难以企及、令人感到空旷,而当你发现这个看不见的成都,她的抚慰力是那么深沉绵长,足以抵抗活在这个世界无可避免的、某些低落和绝望时刻。

△东大街锦东路旁一个老小区,剃头匠正给一位老人修面

△北湖生态公园,麻糖

△温江龙马艺雕厂,墙上的模子

△温江龙马艺雕厂,师傅们在午休

手艺人越来越少,无论剃头修面,还是敲麻糖,雕木头。

成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得其实不错,蜀绣漆艺花丝都有专门的项目,但一些“雕虫小技”现在还是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剃头匠,多数是和顾客差不多年纪的老头,为老人们剃头加修面,可能只要5块钱。美发市场现在已经发展到一个无比壮大的程度,可大多数老人需要的只是一次简单的剃头和带有温度的修面。

电影《剃头匠》里,90多岁的敬大爷一直为老人理发,有时候还为年龄极大的人上门服务,到最后,敬大爷上门已经不仅仅是理发,更像一种送别仪式,因为可能下一次再去,老人们就会不在了。

剃头匠本身年龄也很大,走一个就少一个,他们存在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便宜,而是同龄人之间的情感慰藉。

和剃头修面比,敲麻糖看起来就更没有技术含量,但麻糖本身可能是成都“移民史”的一部分。

麻糖要属湖北孝感地区的最有名,而这座城市在“湖广填川”的历史里,为成都贡献了很多“移民”。也许麻糖就是那样来到成都的。

龙马艺雕厂曾是置信集团一直合作的仿古建筑方面的雕刻专家,芙蓉古城的木雕石雕几乎全都是这个工厂手工雕刻,但现在,艺雕厂早已开始用机器代替人工。

机器的好处在于过程可控,标准化生产,但手工的精髓恰恰是手艺人们某一时刻的“福至心灵”,创造出和流水线上不一样的作品。前者满足批量生产,后者满足爱家,两者其实并不矛盾。

真正有手艺的大师傅现在成了“顾问”,很少亲自下场。在成为“顾问”之前,他们统统被称作手艺人,赚的钱只能简单养家。

行业里,顾问很少,手艺人很多,说起来多,也仅仅是比顾问多一些,因为赚钱少,现在很少人愿意做这个,行业参与人数因此整体是偏少的。

手艺们,要怎么才能不消失呢?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刘家琨是四川建筑界的宠儿,他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在郫都云桥村,很少人知道这个地方,因此人迹罕至,加上还要收门票……据说现在经营也有些困难。

可他真的很值得一看。这是西南地区第一家私立博物馆,2002年竣工,收藏有2000多件时刻艺术品,以汉代到唐宋时期的佛教石刻艺术为主。建筑本身直接用裸露的砖石材料做出清水混凝土的效果,空间内部几乎都是自然光源。

鹿野苑的现状很有代表性。

成都有很多这样的小品,比如隈研吾在新津的知·美术馆,王亥的崇德里,名声在外,但或者由于小众,或者由于本身和生活就融为一体,很少得到多数成都本地人的青睐,更吸引外地游客。其他名胜古迹诸如陈家桅杆、望丛祠,也是人迹罕至。

有时候你会感到成都在追逐一线城市光芒的时候总是缺少些什么,这些或许就是答案的一部分。

△339电视塔塔顶看到的夜成都

△俯瞰天府广场和背后的成都

△你没法忽略的,阿玛尼公寓

△龙泉山俯瞰成都,以及龙泉山里的一个小村,犹如世外桃源

△蒲虹公路,车手们的圣地

换一个角度看成都,仅仅只需要走出去,或者,把头从手机上抬起来。

△成都的天空

夏天很多个傍晚,都能看到这样的月亮

成都的天气好了很多。一个最容易看月亮的地点,春熙路地铁站d口,我在那里看到过很多次满月。

成都的禀赋是优越的,这里没有烈日、罡风、剧烈的早晚温差,气候稳定,人们因此得以安居。

或许由于“身在此山中”,很多定居于此的人很容易就会忘记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地方,常常忽略她的真实的美——我指的并不是那些用“长枪短炮”拍出的成都大片,而是被这种安闲浸润的角落和人。

很多人常常表现出一种不自觉的傲慢,会说些“我们时常忽略身边的小人物”这类傻话,可我们谁又不是小人物呢?

每一个小人物,都在努力活出自己理想的样子,这种努力就是城市的基石,当我们凝视这种努力,气氛就会突然变得温柔。

△来福士外,两辆“车”出现在同一个空间

△67岁的季国忠在工作中,15年,用掉200斤废报纸复原蜀王府原貌

△一座写字楼的保安,拿着一束春天来的花

△天府新区是宏大的,它的背后,是无数这样的她们和他们

△两个小孩,小心翼翼带着他们的新朋友坐上夜间公交车

△龙泉山脚下,这些小狗在长大

以上, 是一些成都的温柔时刻。

△猪年了,一个猪和新兴产业结合的新玩意

△这是2018年在一个小池塘边拍到的锦鲤,在它游向我的瞬间,咔了一张,也许是心理作用,此后我都还蛮顺风顺水,现在把它们分享给屏幕前的你,希望大家在2019年都能够所向披靡


荐阅读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