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2024金斯瑞生命科学研究资助计划第三轮结果正式揭晓,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高强教授
、
南京医科大学王成坤教授
、
厦门大学蔡宏琛教授
等七人获得中国区资助。
恭喜各位入选者!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外科主任医师 、长江学者、国家优青
高强教授聚焦“肿瘤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和基础研究,以第一或通讯(含共同)作者在Cell、Cancer Cell、Cancer Discov、Cell Res、J Clin Oncol、Gastroenterology、Gut、Nat Commun等杂志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论文。在本次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中,高强教授致力于开发针对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的创新性抗体药物,以提高实体瘤免疫治疗的效果。
王成坤教授综合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单细胞测序、iPSC定向分化、谱系追踪等方法,开展新型基因编辑系统创建及优化和基因突变关联神经精神疾病分子机制研究及药物靶点发现。在本次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王成坤教授将通过高通量微生物来源蛋白人源化功能性筛选,研发新型安全、精准、高效的长片段基因编辑工具,促进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的转化应用。
厦门大学“南强青年拔尖A类人才”、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入选者
蔡宏琛教授课题组结合经典基因工程小鼠模型和新兴高通量突变和测序方法,系统性解析肿瘤的遗传和功能基因组。在本次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中,蔡宏琛教授将聚焦泛素连接酶基因,利用独特的小鼠肺癌模型和二代测序技术发掘其功能和机制。
郭行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蛋白酶体在各种生理、病理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及其在发育、疾病和衰老中的作用。在本次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中,郭行教授将创建和优化一种由遗传编码、不依赖于E3泛素连接酶的蛋白靶向降解系统CHARON,为基础生物学研究提供全新的工具。
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海外优青项目入选者
马剑竹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系统生物学、生物制药和智慧医疗,其论文曾被Nature Method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评为封面论文。在本次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中,马剑竹副教授将尝试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全新的类抗体架构的大分子框架,用以代替传统的抗体框架。
陈琳教授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T细胞治疗新靶点的发现及TCR-T细胞治疗药物开发。在本次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中,陈琳教授将聚焦于中国人群中常见的优势HLA-II类基因型,通过大数据收集及机器学习揭示HLA-II类免疫肽组的特征和规律,开发预测模型,并尝试发现若干经过验证的HLA-II类相关肿瘤免疫治疗靶点。
王宏伟副研究员主要从事RNA翻译调控的生物信息学研究。近年来围绕细胞内暗物质与新物质及其生物学功能这一生命前沿科学问题,深入开展了非经典RNA的系统识别、翻译产物鉴定及其在病理生理状态下功能作用的研究。在本次获得资助的研究项目中,王宏伟副研究员将聚焦于非经典新抗原的识别与应用,通过靶向这些非经典新抗原,提高免疫治疗的特异性与效果,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并降低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