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媒体采访团走进中国美术学院,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国美术学院具有美院特色、行之有效的思政工作路径与丰硕育人成果。5月31日、6月1日,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报分别刊文,点赞中国美术学院的思政工作。
新华网在《立德树人 厚植文化土壤 ——记浙江两所高校的思政育人理念》一文中表示:
中国美术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提出「构筑校园美境、实施校园美育、塑造校园美心」的「三美」理想,以「美境」理想营造独特的物质文化,以「美育」理想营造良好的精神文化,以「美心」理想营造活力的行为文化,塑造精神家园,培育师生人文情怀。
这样的「三美」理想,正是高校思政教育的诗意表达。此外中国美术学院的校园美境也给新华网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美术学院校园风景秀丽,在这样一所诗情画意、人文气息浓厚的学校里,「美境」时时熏陶滋养着学生们。正是得益于「人文山水 精神家园」的理念,生活其中的师生们在与湖山的朝夕相处中超越自我、重塑自我。
中国教育报6月1日头版头条文章《浙江:打出思政育人“组合拳”》同样赞叹中国美术学院润物细无声的校园文化建设:
青砖黛瓦、层层密檐,傍山而居的合院聚落,成片的竹林……曲径通幽,一步一景,很难想象这里是一座大学校园。
「构筑校园美境、实施校园美育、塑造校园美心」,这是中国美术学院用来指导校园文化建设的「三美」理想,凸显校园塑造与心灵塑造的关系。「构造校园山水的意义,是要让学生在坚硬致密的学科规训中不断回望山水,要在心中保持山水之精神、自然之意境。」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解释说。
中国美术学院历来重视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教学实践的全过程。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教育报纷纷关注了中国美术学院走出课堂,用脚步「丈量」社会的实践育人理念:
田园考察、下乡实践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环节之一,在这一专业集训的过程中,同时也达到了实践育人的目的。学校全面深化「下乡采风」教学实践活动,建立社会调研的常态机制,开展专业实践,并坚持十余年实行「千村千生服务基层计划」,致力于发掘地方文化、传播优秀文化、参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艺术类院校学生可以在水污染治理中贡献怎样的力量?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用手中的画笔、刻刀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今年3月,浙江省发出「高校大学生助力剿灭劣V类水」动员令,中国美术学院1500多名师生奔赴浙江八大水系,在为期3周的实践活动中围绕「五水共治」主题开展写生、调研活动,用画笔描绘浙江的青山绿水、治水新貌和动人事迹,并绘制了千张河长肖像。不仅锻炼了技艺,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美术学院「治水最前线——下乡创作实践」实录
「学生在哪儿,思政教育课就在哪里开讲。」钱晓芳介绍说。中国美术学院思政中心在全院一、二年级学生中普遍推行思政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下乡相结合。全体一、二年级学生均须按照要求完成与专业下乡实践相结合的思政实践调查作业,并将成绩体现在相关课程作业中,而思政教师则跟踪学生专业实践,进行现场指导。在钱晓芳看来,火热的社会生活一线是大学生了解国情、省情、社情、民情的好教材,青年学子能在亲身体验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网在评论文章《浙江高校坚持立德树人 让思政课“走进学生心里 ”》中,还从中国美术学院结合艺术院校特质,激发思政教育活力的角度做了相关报道。
文章表示:
中国美术学院与时俱进,运用好新媒体平台,形成校报、校网、微博、微信、「国美之窗」视频展播等网络思政教育矩阵,打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意识形态阵地的「主战场」。其中「创新掌上思政,打造国美微平台」获评2015年度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三等奖。
此外,钱晓芳表示,为响应「让文化艺术走进千家万户」的号召,中国美术学院联合国家博物馆、阿里巴巴集团跨界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与实施社会美育的新模式。同时,还面向市民开展「美美讲堂」志愿服务,每周六在南山校区进行艺术创作体验和美育活动,已连续举办100多期,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和欢迎。
「美美讲堂」志愿服务活动现场
同时,中国美术学院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华网指出:
中国美术学院建立「国学导师团」,开设「国学工坊」,为普及推广中华传统书画艺术编写出版《大家小书》系列卡片口袋书,同时加强「视觉中国」研究,积极向海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树立中国形象。
来源|新华网 中国网 中国教育报
编辑|廖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