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嘉兴日报 田建明
编辑/王漠沙
腾讯图片出品
潘美玲在九华山附近山村为留守儿童教授音乐和书法。三年过去,曾经调皮捣蛋的山里娃变得彬彬有礼,曾经自闭的留守女孩变得自信。
53岁的潘美玲来自浙江嘉兴,年轻时做过8年的代课艺术老师,有着较深的书法功底和音乐修养,自2014年起开始隐居在安徽省东至县的九华山,附近山村的留守儿童陆续跟随她学习音乐、书法。三年过去,曾经调皮捣蛋的山里娃变得听话,曾经自闭的留守女孩变得自信,但是潘老师居住的废弃小学年久失修,被鉴定为危房。
2014年秋,潘美龄参加中科大中华文化大学堂的活动,来到东至县陶公祠追寻陶渊明足迹,彼时,儿子出国读书,母亲身体健康,当过老师,经营过企业的潘老师,想了过另一种生活。九华山鸟鸣山幽,让她一见钟情,便在一座小寺庙住了下来,每日用小篆抄写心经研习书法。
“山上有人写字”的消息传到了村里,没几天,就有大人带着孩子爬上山来找潘美龄教书法,而潘美玲来者不拒,义务教学。这些孩子的父母大多在外地打工,是名符其实的留守儿童,“身上充满野性,眼里却充满纯净”,这是潘美玲对孩子的评价。
寺庙用水不便,在村民的建议下,潘美玲在废弃数年的花塘小学住下了,校舍废弃八年,尘泥渗漉,院落里杂草疯长,墙壁多处有裂纹,窗木已腐烂透风,但是黑板还在,就这样,“花塘公益艺术课堂”正式开张,周末集中上课,平时随到随学。
一楼的一间旧教室稍为修葺后,潘美龄白天在这里写字,晚上就睡在村民送的几条板凳上。简朴的生活,难不倒她,可怕的是这山林掩映的旧院落里,常有蛇、蜈蚣等出没。一夜大雨,电闪雷鸣,潘美玲看到一条花蛇溜进室内,吓得坐了起来,蛇也发现了潘老师,便盘在墙角,就这样一蛇一人“对峙”了一夜。天亮后,潘老师才找人将蛇引到室外。
课堂如今登记学生近百人,日常学习30余人,覆盖方圆三四十里的山村。有些孩子离得远,家长驾电瓶车骑上20多里山路,然后在邻村小卖铺充电,紧接着再走数里来学校,风雨无阻。“下雨天,当我看到一个个孩子淋成落汤鸡站在我面前时,我好像找到了自己坚持下来的意义。”潘美玲说。
山里的孩子,因为潘美玲的到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一周来了四五个孩子,第二周来了十几个孩子。潘美龄记得,第一节课,孩子们完全不懂音名、唱名是什么,他们坐在小板凳上看着自己,但是后来孩子们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当初,6岁的慧慧来学习,口齿不清,她的奶奶觉得这个孙女有病,准备送去城里大医院看看。慧慧的爸妈因为家中沉重的债务而分开,妈妈离家,爸爸长年外出打工还债。奶奶拉扯着慧慧过苦日子,心里有气不免往她身上撒。潘美玲从辅导慧慧朗诵三字经入手,并辅以葫芦丝课程培养兴趣。现在的慧慧在潘美玲的带领下走出阴霾,在音乐中感悟到快乐,不再自闭。
储熙媛跟随潘美玲学会了吹葫芦丝,目前他在杭州的一家打工子弟学校读书,成了学校的文艺骨干,经常登台表演。
小云因为父母离异,一度很自闭,目前跟随潘美玲学篆书和葫芦丝,进步迅猛。
晓鹏来自邻近的白石村,是被爸爸硬拖进来的。在学校,他是“混世魔王”,对同学拳打脚踢,向老师告状的孩子排着队。晓鹏第一次看到潘美玲写书法的状态,被专注的书写状态所吸引,随后,他也试着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了起来,潘美玲鼓励他有些笔画写得很棒。从来都是挨批的晓鹏第一次被表扬,脸红了有些不好意思,他对潘美玲的隶书字帖产生兴趣。
随后晓鹏又学习了笛子、葫芦丝等乐器,进步很快,爸爸带他去乐器行买笛子,他的笛声让老板震惊。学校的老师反应,这孩子过去是“拳不离手”,现在是“曲不离口”,调皮捣蛋变成了彬彬有礼的文雅书生。
“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潘美玲解释道,“人生下来本是好的,不教育才会变坏”。
路远的同学在储熙媛家集合吃饭,晚上一起上课。
每次潘美玲有了离开的念头,孩子们就会喊着“潘老师你不要走”,她就不忍心丢下这些孩子。“留守儿童问题很多,我做一点,就可以改变一点。”她说。
日前,废弃学校年久失修,被判定为危房,当地村民在校园内重新规划了地基,打算建新教室作为公益课堂提供给潘美玲使用,爱心人士也为这座校舍捐了款。
“在窗明几净的新教室,恐怕学生会越来越多”,潘美玲展望即将开建的新教室,她说,最好有一间大教室,里面挂满孩子们的字画,像一场永不落幕的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