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鲁柏祥博士
企业让企业家去经营,让我来帮助企业家好梦成真——鲁柏祥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蒋常识  ·  泰国给妙瓦底断电,我越想越有意思 ·  23 小时前  
参考消息  ·  DeepSeek紧急发文呼吁 ·  昨天  
北京商报  ·  DeepSeek概念股被热捧,科技股投资价值 ... ·  2 天前  
北京商报  ·  DeepSeek概念股被热捧,科技股投资价值 ...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路透社:“特朗普的声明令人震惊”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英法德齐声反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鲁柏祥博士

悟在其中!禅宗经典24则公案故事。

鲁柏祥博士  · 公众号  ·  · 2019-01-20 09:35

正文

无生秘义

01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黑氏婆罗门,两手托着两个花瓶,前来供佛。

佛对黑氏婆罗门说:“放下吧!”

婆罗门便将左手托着的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吧!”

婆罗门又将右手托着的另一个花瓶放下。

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吧!”

这时,黑氏婆罗门问道:“我已经两手空空,请问您还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不是让你放下手中的花瓶,我是让你放下六根、六尘和六识。你将它们统统放下,便可超脱生死,永出轮回。”

黑氏婆罗门当下悟到了无生法忍。



处示宗旨

02


菩提达摩祖师到东土时,受到梁武帝的迎请。梁武帝问道:“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少,有何功德?”

达摩祖师答道:“实无功德。这些只是福德,算不上真正的功德,只能获得人天小果。”

梁武帝问:“如何才是真正的功德?”

祖师答道:“若得根本智慧,清净空寂,圆融无碍,才是真正的功德。真正的功德,不是以世间有为法所能求得的。”

梁武帝又问:“请问圣僧,什么是圣谛第一义?”

祖师并不直接回答,却说:“法界空寂,本来无圣可言,更不必说圣谛了。”

梁武帝不解地问:“现在面对着朕的不是圣人,又是谁呢?”

祖师知其不识禅机,只好摇头说:“不认识。”



断臂求法

03


禅宗二祖慧可禅师,青年时为人豁达豪爽,博览群书,因不满足于儒道易数,四处访贤求道。听说有位天竺来的神僧达摩住在少林寺,便前往拜访。

慧可虽时时伺机参问,但达摩整天面壁禅坐,并不向其开示。慧可只好守候在洞外。

深冬季节,一日,天降大雪,慧可仍然挺立在洞外风雪之中。

达摩祖师问道:“你因何事,久立不去?”

慧可眼里含着泪水说:“只求和尚为我开示无上妙法。”

达摩见多了那些谈玄猎奇,无志实修的知解之徒,对他淡淡地说:“如来无上妙道,非同世俗学问,需要具备能行难行、能忍难忍的毅力,以及坚持不懈、百折不回的恒心,方可学修。贪图小智,无德无义,谄曲轻慢者,不能受持。”

此时,慧可毅然以刀自断左臂,并置于达摩祖师面前,以表决心。

慧可坚定求法的举动终于得到了达摩祖师的认可,达摩祖师便问:“你来求什么呢?”

慧可回答:“我心不安,乞请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说:“你把心拿来,我给你安。”

慧可思索半天,回答:“我找来找去,找不到我的心。”

达摩祖师回答:“我为你把心安好了。”

慧可当下大悟。

此后,慧可跟随达摩祖师,朝夕参学修行,长达九年,终于得其心要,继承衣钵,成为禅宗二祖。


法界眷属

04


有位云水僧一路参访,一日来到由一位老妇人管理的庵堂前休息。他问老妇人:“师姑,这座庵堂里除你之外,还有其他的眷属吗?”

老婆婆:“有。”

云水僧:“怎么没有看到呢?”

老婆婆:“喏!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是我的眷属呀!”

云水僧:“无情不是有情,那些山河草木何曾是师姑的样子?”

老婆婆:“那你看我是甚么样子?”

云水僧:“俗人。”

老婆婆:“你也不是出家人。”

云水僧:“师姑,你可不能混淆佛法。”

老婆婆:“我并没有混淆佛法呀!”

云水僧:“俗人主持庵堂,草木皆成道友,你这样不是在混淆佛法,是什么?”

老婆婆:“法师!你不可那么说,要知道你是男人,我是女人,何曾混淆?”



拜诣真身

05


南塔光涌禅师初参仰山禅师时,仰山问他:“你来做什么?”

光涌答:“来拜见禅师。”

仰山又问:“见到禅师了吗?”

光涌答:“见到了!”

仰山再问:“禅师的样子像不像驴马?”

光涌说:“我看禅师也不像佛!”

仰山继续追问:“既不像佛,那么像什么?”

光涌从容回答:“若有所像,与驴马有何分别?”

仰山大为惊叹,感慨地说:“凡圣两忘,情尽体露。二十年来,我以此试人,无一能解者。请你善加保任!”



古镜茶坊

06


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路过一间茶坊,因为口渴,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

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情招呼道:“禅师!辛苦了吧?喝茶吗?”

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店主,点了一下头。

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小心谨慎地说道:“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如果您能告诉我,我就供养您,如何?”

有道禅师:“你问吧!”

店主问道:“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很快答道:“黑如漆。”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了以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道:“照天照地。”

店主不以为然,说道:“对不起!恕不供养。”说罢转身就走开了。

有道禅师愣了一下,心想:“我数十年参禅,现在连这个卖茶人都不如,惭愧!”于是痛下决心,勤苦参学,闭门深修,终于开悟。

三年后,有道禅师又出现在这家茶坊的门口。店主仍亲切地招呼道:“呵!三年不见,仍想请教那句老话,古镜未磨时如何?”

有道禅师顺口说道:“此去汉阳不远。”

店主再问道:“古镜既磨后如何?”

有道禅师回答:“黄鹤楼前鹦鹉洲。”

店主听后,当即虔诚地说:“请禅师接受我的供养!”随即转身吆喝道:“伙计!茶,上茶,上好茶!”



喝消轻重

07


翰林学士苏东坡,听说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于是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修为如何。刚一见面,东坡就说: “听说禅师的禅悟功夫很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东坡答道:“姓秤,称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生死思量

08


金山昙颖禅师,曾游京城,住在李端愿太尉的花园里。有一天,太尉问他: “请问禅师,人们常说的地狱,究竟是有呢,还是没有呢?”

昙颖禅师回答道:“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虽有还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是无中现有。人眼前见牢狱时,为何不心内见天堂?欣喜和恐怖都在于心,天堂地狱都在一念之间,善恶造作皆能成境,太尉若能了知自心的作用,自然就不会有疑惑了。”

太尉:“心,如何了知?”

昙颖:“善恶都莫思量。”

太尉:“不思量后,心归何所?”

昙颖:“心归无所。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太尉:“人若死时,归于何处?”

昙颖:“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生则我早已知晓。”

昙颖:“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正当太尉沉思时,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喝道:“你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明白了,只知贪程,不觉蹉跎。”

昙颖:“百年一梦。”

太尉李端愿当下有悟,而说偈曰: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不可思议

09


有一次,一位学僧问惟宽禅师:“狗有没有佛性?”

“有。”惟宽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

学僧又问:“禅师你有没有佛性?”

禅师答道:“我没有。”

学僧不解地问:“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你却没有呢?”

禅师说:“因为我不是一切众生。”

“你既然不是众生,那一定是佛吧?”

“也不是佛。”

“那究竟是何物呢?”

“也不是物。”

学僧思考片刻后,问道:“可以看得见,想得到吗?”

禅师笑着答道:“不可思,不可议,所以说不可思议。”


孰见斩蛇

10


有一位讲经僧来参访智常禅师,禅师正在田间锄草。忽然草中窜出一条蛇来,禅师举起锄头便砍。讲经僧不以为然地说道:“久仰禅师道风,今天一见,原来是个粗行沙门。”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究竟是你粗,还是我粗?”

讲经僧于是展开辩论,问道:“什么是粗?”

禅师放下锄头。

讲经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讲经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又问道:“你根据什么道理这样做呢?”

禅师道:“凭什么,且不说。请问你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了?”

讲经僧理直气壮地答道:“当下!”

智常禅师以训诫的口气对这位讲经僧说:“你当下见不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讲经僧终于有省。



德山焚稿

11


德山禅师本是北方讲经说法的大师,因不满南方禅门“教外别传”的说法,携带自著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南来抗辩。

才到南方就受到一位卖点心老婆婆的诘问而不能答(老婆婆问他,“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哪个心?”),自此收起狂傲之心,并请问老婆婆,近处有什么宗师可以前去参访?老婆婆告诉他在五里外,有一位龙潭禅师,非常了得。

德山禅师到了龙潭,一见龙潭禅师就迫不及待地问道:“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道:“龙潭!”

德山禅师又问道:“既名龙潭,我在此巡回,既不见龙,又不见潭,这是何故?”

龙潭禅师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德山禅师:“你辛苦了,你已到了龙潭!”

这天夜里,德山向龙潭禅师请益,站在龙潭禅师座前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夜已很深,你为何还不下去!”

德山道过晚安,告辞回去,走到门口,又再回来,说道:“外面实在太黑,学僧初到,不知方向。”

龙潭禅师就点燃了一支蜡烛给他,正当德山伸手来接时,龙潭禅师又把蜡烛吹灭了。德山忽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

龙潭禅师问道:“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回答道:“从今以后,我对天下所有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怀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将自己写的疏钞拿到堂前当众焚烧。当火焰燃起时,他吟唱道:“穷诸玄辩,若一毫致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附赠宝月

12



良宽禅师除了外出弘法,平时就居住在山脚下一间简陋的茅棚里,生活过得非常简单。有一天晚上,他从外面讲经回来,刚好撞上一个小偷正在光顾他的茅棚,小偷看到禅师回来了,慌张得不知如何是好。

良宽禅师平和地对那个两手空空的小偷说:“找不到可偷的东西吗?想你这一趟是白跑了。这样吧,我身上的这件衣服,你就拿去吧!”

小偷抓着衣服就跑,良宽禅师赤着身子,在月光下望着小偷的背影,无限感慨地自语道:“可惜啊,我不能把这美丽的月亮送给他!”


文喜嫌圣

13



文喜禅师朝拜五台山,一日傍晚,途中经金刚窟般若寺,遇见一位牵牛的老翁。

文喜问:“请问长者,可否借宿一晚”

老翁答道:“你有执着心,不能留你住。”

文喜解释说:“我没有执着心。”

老翁问:“你受戒了吗?”

文喜答:“早都受过戒了。”

老翁说:“既然没有执着心,还用得着受戒吗?”

文喜禅师无言以对,作礼告退。再回头时,老翁与寺都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抬头却见文殊菩萨乘金毛狮子在五色云中款款飘游。

后来,文喜前往洪州观音寺向仰山禅师参学,契悟心要,并担当寺里的煮饭工作。

一日,厨房的蒸汽中忽然显现出文殊菩萨的形象,文喜举起勺子便打,并说道:“文殊自文殊,文喜自文喜,岂能乱我心。”

文殊菩萨风趣地说:“苦瓜连根苦,甜瓜彻蒂甜,修行三大劫,却被这僧嫌。”


方便接引

14


赵州王前往拜访赵州禅师,赵州禅师并未出迎,坐在禅床上会见他,并且问道: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不明白。”赵州王回答。

禅师见赵州王未明其意,于是转而解释说:“自小持斋身已老,见人无力下禅床,请别见怪。”

赵州王非但不见怪,反而对赵州禅师更加尊重,并于次日派一位将军前往赠送礼品。禅师听说后即下床相迎受礼。

事后弟子们不解,就问从念禅师:“大王来时,你不下床,大王的部下来时,你却下床相迎,这是为什么?”

禅师对弟子们说:“你们有所不知,人分上中下三等,但并非以身份而论。上等人来时,禅床上应对;中等人来时,下禅床接待;末等人来时,要去山门外迎接。”

弟子们言下有悟。



刻不容缓

15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有出家学道的决心。他请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问他: “你年纪这么小,怎么会想到要出家呢?”

亲鸾说:“我的父母都已去世,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会与父母分离?听说和尚知道这些道理,所以要跟和尚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赞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到明日一早,就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了后,又欢喜又着急,催促道:“师父,可是我不能保证我的这个决心是否可以保持到明天。而且师父已经老了,谁能保证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觉得孩子的话完全合乎道理,于是便说:“你说得对,现在我就为你剃度!”



盐翁示道

16


有一僧去拜访覆船禅师,路上遇见一位卖盐老翁。僧问:“我要拜访覆船禅师,请问路怎么走?”

老翁久久无语,于是僧再问:“请问去覆船的路怎么走?”

不料老翁反问道:“你耳朵聋吗?”

僧不解地问:“你向我说什么了?”

“向你说去覆船的路。”老翁说。

“难道你老人家也会禅吗?”

“别说会禅,连佛法也尽会。”

于是僧说:“既然会禅,那请你说说看。”

老翁指着篮中的盐问道:“你把这个叫作什么?”

僧答道:“盐。”并反问道:“你叫作什么?”

老翁答道:“不可向你说是盐!”



东坡坐空

17


一日,佛印禅师与几个弟子刚在室内坐定,他的老朋友东坡居士忽然到访。佛印禅师环顾室内已无空座,便顺口说道:“这里已无坐处,居士想要往哪里坐呢?”

“那就以禅师的四大之身为坐。”喜欢禅辩的东坡居士半开玩笑地答道。

禅师说:“我有一问,你若答得上来,任凭随便坐。若答不上来,要输你腰上系的那副玉带。敢吗?”

东坡欣然承诺。

禅师问道:“居士说要以我的四大之身为座,可是这四大之身本来是空,你往哪里坐呢?”

东坡一时答不上来,便真将玉带解了下来,留在寺里作为纪念,至今仍保存在金山寺。


骷髅作钵

18


文道是个云水僧,久仰慧薰禅师的道风,千里迢迢来到禅师居住的洞窟前,礼拜道: “末学文道,素仰禅师高风,专程来亲近、随侍,请和尚慈悲开示!”

因时至傍晚,慧薰禅师说:“天色已晚,先住一宿再说吧!”

第二天早晨,文道醒来时,慧薰禅师早已起身,并煮好了粥。

用餐时,因洞中并没有多余的碗,慧薰禅师就随手在洞外拿了一个骷髅头骨,盛粥给文道。文道感到十分不安,不肯使用。

于是慧薰禅师说:“你以净秽和爱憎的妄情处事接物,如何能够得道呢?”


弃绝名利

19


道楷禅师出家时,曾在父母面前发了重誓:“不为利名,专诚学道,苟渝愿心,当弃身命。”

得道后,大阐禅门宗风,远近闻名。地方官吏奏知朝廷,皇上赐紫方袍,号定照禅师,以示表彰。禅师谢恩后,向来使说明原因,不肯接受赏赐。皇上再次降旨,禅师仍然坚辞不受,由此因抗旨获罪,并将发配淄州。

官吏因敬佩禅师之德行和威望,示意禅师称病便可免刑。官吏问道:“你是否患病?”

“没病。”禅师答。

“听说身上有疮疤。”

“以前有,现在好了。”

官吏让禅师再考虑考虑。

禅师说道:“你的厚意我领了,但不可以妄语求安。”

于是禅师欣然前往淄州服刑,送行者多如潮涌。


自家珍宝

20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