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京师心理大学堂
京师心理大学堂,北师大心理学部出品,奉行“打造中国最专业的心理学科普平台”的项目定位,努力将北师大心理学百年积淀奉献于社会,凝聚师生力量传播科学知识,让心理学走进千家万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安头条  ·  突发重大刑案!警方通告 ·  昨天  
西安头条  ·  突发重大刑案!警方通告 ·  昨天  
最高人民法院  ·  入库参考案例:周某春等36人诉重庆市涪陵区规 ... ·  2 天前  
最高人民法院  ·  “这回都踏实过年吧”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京师心理大学堂

一本小白友好的心理学入门书 |《怪诞脑科学——人类奇怪行为的脑科学原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 公众号  ·  · 2024-05-19 20:06

正文

作者 | 大千


周围经常有朋友来问我:“我对心理学还蛮感兴趣的,有什么书推荐吗?”



这时候,我看过的教材会一一浮现:《心理学与生活》、《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社会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这些书非常全面、严谨,帮助小编搭建了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但很多教材动辄上下两册,甚至可能需要具备一定的统计或生物基础才能看明白,对于“只想和心理学谈一场风花雪月的恋爱浅尝辄止并不想步入婚姻”的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太严肃了...



还有一部分书籍会聚焦某个领域,例如决策心理学、亲密关系、个人发展...这些书易读性更高,内容也很值得信赖,但对于“尚不清楚自己想要了解哪个领域心理学的读者”来说,似乎变成了一道难以抉择的多选题。



最近,小编发现了一本非常适合“想了解但不想花太多时间”、“有兴趣但怕高门槛”的读者阅读的心理学科普书,



它就像一本答案之书,从脑科学的视角带领读者感受认知的偏差、群体的差异、人的局限与潜能...



两个书中的例子,让我们先来感受一下这本答案之书。



(图源网络,侵删)



痛恨测验、理解测验?


把时间轴拉回到小时候。



相信99%的人都痛恨各种周测、月考,让人时不时的就要面对外部评价、社会比较、鄙视链、奖惩机制...



很难追溯到底是谁发明的测验,但可以确定的是,测验自己也不想这样:2010年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测验可以帮助学生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是一种可以增强记忆效果的学习形式



——划重点: 测验是一种学习形式啊!不是一种社会比较形式



对上文提到的心理学术语的补充说明:


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是指对刚刚接收的信息进行暂时存储的记忆系统,例如记住电话号码、执行口头指令等,信息在短期记忆中的保持时间较短,如果不通过重复或其他策略加以巩固,信息很快就会消失。


长期记忆(Long-term Memory)是指对信息进行长期存储的记忆系统,可以持续数分钟到一生,例如学会的知识、技能和习惯。



以背单词为例,相比反复背诵3轮单词来说,穿插一些默写测验(例如背诵2轮,自我考试1次),可以帮助自己把单词记得更牢。



因为测验的时候,我们会集中注意力,调动大脑各种功能,通过联想、推断等方式在大脑中生成答案。通过对短期记忆里的单词进行 有意义的编码 ,我们更有可能把单词记到长期记忆中。



这样看来,如果我们把测验结果看的比过程更重要,一定程度上就误用了测验这种学习形式。



重要的不是测验有没有全对、有没有成为第一名,而是 学习的过程



那么,这个关于测验的“答案”,是否能帮助你缓解一些测验焦虑呢?



(图源网络,侵删)



时间就是金钱,你们去吧,我没时间


学生时代最大的烦恼的考试,再长大些后的烦恼应该是:什么时候财富自由啊!



为什么收入/物质生活水平明明有了一定提升,但依旧觉得自己很穷?可能我们需要对贫困有更全面的定义。



人们自古以来就意识到了贫困的负面影响,例如降低幸福感、健康水平和生产力。然而大家通常说的贫困,主要还是物质贫困。



还有一种贫困,是即使人们实现了经济上的富裕,也无法改善忙碌的生活状态,这就是 时间贫困



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40多年就提出过时间贫困的问题,他发现“为什么过去几十年,经济产生了切实的增长,但大家的幸福感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就现在来看 ,物质的富裕依旧没有转化为时间的富裕 。更无奈的是,时间贫困也会显著降低幸福感和生产力,却不像物质贫困那样有相应的救济体系(例如低保)。



线上办公的工作模式一开始似乎解放了人们的时间,但随着实施推进,很难界定它到底是给我们的时间贫困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了。



这个关于贫困的“答案”,是否有启发你去通过 管理时间提升生活幸福感 呢?



(图源网络,侵删)



心理学的“全貌”?


我们可以通过上面两个例子,感受心理学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应用。从横向的角度,心理学又能在哪些领域给我们答案和提示呢?



常见的介绍是:心理学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人的感知觉、记忆、认知、动机、情绪、人格、群体动力、心理障碍...



让我们换一个更有趣的方式,来感受心理学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



· 群体生活中,我们的三观是否深受身份地位的影响?——精英人士对不平等更宽容

· 两性议题上,哪些男女差异”实锤”了?——女性的确不擅长表现自己?

· 个人生活中,幸福生活的密码到底是什么?——悠闲的生活也不一定幸福:反不劳而获效应

· 健康领域,我们对健康的追求是否也被精心安排过?——对疾病名称进行战略性宣传的“贩卖疾病”

· 互联网上,到底谁能在复杂的信息网络中更具话语权?——30岁以上的用户比低龄用户更具影响力?

· 技术发展领域,AI一定比人更理性、中立吗?——社会偏见也会如实地传导给AI

· 以及终极问题,相信玄学还是科学心理学?——真的存在因果报应吗?

......



从社会现象切入,剖析现象背后的原理,而非直接阐述晦涩的理论,这是《怪诞脑科学——人类奇怪行为的脑科学原理》这本书带我们建立心理学“样貌”的独特视角。



专栏君


篇幅宜人性: ★★★★★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本书作者池谷裕二是日本东京大学药学系研究科教授,脑科学研究。书籍从脑科学视角切入,评析热点话题、漫谈前沿研究、揭秘日常行为,揭示了人脑在学习、工作、生活、人际关系、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令人意外的“怪癖”。


书中内容选自池谷教授在日本经济杂志《经济学人周刊》上的连载文章,在编辑成书过程中,对某些过时的内容进行了修订,大部分文章经得起时间考验。每篇文章平均2~3页,非常便于碎片化阅读。


如果你对心理学感兴趣,这本书能让你以最轻松的方式掌握硬核的科学原理,全面、有趣、没负担。


如果你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翻阅这本书时那几页你愿意反复研读的研究,也许正指引了你今后的研究方向呢?




赠书活动

你有什么和心理学入门相关的有趣经历?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 2024年5月22日(周三)中午12:00 ,大学堂编辑部会在 留言点赞数最高的前5条评论 中,选出最棒的 3条评论 ,每位评论者可以获赠由人民邮电出版社提供的《怪诞脑科学——人类奇怪行为的脑科学原理》一书。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