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痛别!他走了,年仅46岁…… ·  3 天前  
人民日报  ·  痛心!她走了,年仅22岁…… ·  5 天前  
新华社  ·  “双20”空中通话,网友泪目了……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科院治理灰霾研究进展,能用到实际治霾吗?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3-02 10:44

正文



大气灰霾,不仅是大气科学研究面临的前沿课题,也是我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环境污染问题。


灰霾如何产生、怎么控制?治理过程到底有多长?什么时候能见到效果?


中国科学院昨天(1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详细介绍了“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的研究进展。



这一研究将大气细粒子PM2.5的生成、演化和控制作为核心科学问题,重点研究区域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通过可控实验、外场观测和数值模拟确定致霾污染物的组成及来源,探寻区域灰霾形成的关键物理化学机制,识别关键污染物和污染源。



研究表明,污染排放是灰霾形成的内因,专项通过对机动车尾气生成颗粒物过程的模拟研究,发现机动车尾气排放对灰霾形成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生成二次颗粒物。


中科院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专项首席研究员贺泓指出:

轿车所带来的排放,主要是VOC(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柴油车带来的主要是氮氧化物的排放,当然也排放一些颗粒物,但总体来说,我们的机动车排放颗粒物很少,但是它排放的气态污染物呢,可以在后续变成二次颗粒物,对成霾的贡献主要在二次颗粒物上,所以我们还要重点的控制机动车的排放


同时贺泓指出,控制机动车排放污染,可以非线性地为工业源排放创造空间:

它的效益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些控制,可以为工业排放腾出一些空间,不至于对我们的GDP造成大的冲击。


出现以低风速和逆温为特征的不利气象条件是雾霾形成的外因。近40年来京津冀年平均风速逐年减小,减小幅度达37%,尤其对京津冀污染物扩散有利的北风频次和风速都显著下降。



同时,内因和外因之间还存在的正反馈机制,使污染进一步加剧。贺泓分析:

太阳光照不到地面,地面被冷却,上层被加热,这样一来呢,就造成了一个逆温,带来边界层下降,污染更加的严重。那么比方说,在北京,我们机动车的污染本来不是一个严重的污染,但是呢,由于大气边界层的下降,它扩散不出去,就造成了这个严重的后续的这种污染加剧。这是一个污染跟气象双向反馈的一个作用。


正是这种内外因交织、特别是二次颗粒物生成的机制不明大大增加了灰霾问题的复杂性和治理的艰巨性。2013年以来,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向好,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占比逐步降低,优良天数比例明显上升。2013-2016年,全国平均改善幅度在30%左右,污染更重的京津冀地区改善幅度更大。



不过贺泓指出,颗粒物浓度还远未达到环境显著改善的拐点,没能使公众明显感受到大气质量的改善:

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说我们这个环境改善的这个效果,虽然出现,但是颗粒物的浓度还远远没有达到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得到的这个拐点。另外一个原因呢,能见度除了跟pm2.5的浓度相关以外,他还跟风速还跟湿度密切相关,那么我们经常叫雾霾雾霾,就是有的时候,雾和霾确实是分不开的。



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自发表示,由于我国污染物排放的历史存量较高,环境容量不足,降低了灰霾发生的阈值。如果京津冀污染源不进行大幅度减排,区域强霾污染事件可能还会频繁出现。



我国产业布局相对集中,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单位面积的能耗和排放量比较高,形成了目前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农业排放多类型污染、高负荷共存的重度复合大气污染类型。复合污染导致的环境容量下降,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大气污染控制的成效。


有人打了一个比喻:京津冀地区就好像一个房间,这个房间并不通透,只有一面有窗。冬季的风越来越少,灰霾吹不散,于是就在房间里“徘徊不散”。此外,不仅风少了,“屋顶”的层高也在变低。这些都加剧了灰霾问题的复杂性。



记者:潘毅

编辑:徐啸

来源:中国之声《新闻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