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诗词赏读
诗词名作赏读,小众诗歌解析,原创投稿展示,诗词格律学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HR新逻辑  ·  向华为学:如何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 ·  18 小时前  
人力葵花  ·  清华大学DeepSeek使用手册,104页, ... ·  20 小时前  
高绩效HR  ·  干部训战班:能征善战的干部队伍建设 ·  2 天前  
清华经管学院职业发展中心  ·  招聘 | ... ·  2 天前  
插座APP  ·  人生下半场,拼的是老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诗词赏读

“夏木阴阴正可人”的上句是什么?

古诗词赏读  · 公众号  ·  · 2024-05-23 23:16

正文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每到春末,这两句诗的活跃指数便一路攀升,乃至成为初夏诗的顶流。如今,春去远,夏已深,依旧忍不住读上两遍,并迫不及待地分享给诗友们。


来看秦观的《三月晦日偶题》:





@古诗词赏读





三月晦日偶题


宋·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

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

夏木阴阴正可人。




赏读

诗词



三月晦日,就是农历三月的最后一天,这天对我们来说,再寻常不过了,根本没人留意它的来去。但对古人来说,它非常特殊,因为这是春天的最后一日,意味着前面那八九十个春光,已偷偷溜走,再也寻不到,抓不住,留不得了。那么,这最后一日的春,就汇集了人们所有的惜春、伤春情绪:声声挽留,丝丝眷恋,千千万万个牵念。假如春有情,她必然会放慢脚步,好与人们共徘徊。

可惜,春归无情,流光容易把人抛,注定你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所以,在秦观看来,“痴心儿女挽留春”是非常不明智的,正确的做法是认识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节物相催各自新”。

“节物”谓节气风物,“相催”即互相催促。节气变更,催促物候发生相应的变化,而物候的更新也进一步加速了节气变化,二者相互促进,各自推陈出新,从而推动岁月的车轮滚滚向前。 首句意在说明春去夏来是客观规律,非人力所能左右,由此引出次句。


“痴心儿女”,指那些感情丰富、容易伤春悲秋的多情男女,他们为了留春耗费了大量心力,倾注了无限热情,比如唐代的诗人贾岛,在三月晦日夜不忍睡去,一直守到第二天晓钟响起——“共君今夜不须睡,未到晓钟犹是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后二句突然一振,说:春去花落尽,何须感到遗憾、失落?那青葱的夏木,不也同样“可人”吗?“芳菲歇”同“芳菲尽”,指百花凋残,“三月晦日”本该有如此景象。可作者却说“何须恨”,先设疑,再作答——“夏木阴阴正可人”。

春有春的美,夏也有夏的好,你不应该沉浸在“芳菲歇去”的感伤中,而忽略了“夏木阴阴”的清新之美。其实,对待人生,也应如此:不念过往,安于当下,不惧将来。那些失去的东西,从未曾真正地属于你,不必惋惜、伤怀。不久,你会发现,自己又收获到了另一种美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