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陪孙儿预习课文,读到苏轼《水调歌头》的名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以及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重温古人在中秋夜不同的际遇。原本是美好的中秋夜,诗人却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不能与亲人相聚,因挂念担忧亲人的安危,笼罩在思念与悲凉中,令人不胜唏嘘。
中秋节是华人传统节日之一,一轮圆月象征家庭团圆美满,寓意深远。通过这两首诗词,勾起儿时在乡村过中秋节的情景。那是一个热闹、温馨的节日。月上树梢,溶溶的月光洒在屋前的草地上。月亮好像在树顶上,天真的我以为只要架上一把梯子,爬上树就可以摸到月亮。
▲中秋团圆插画
妈妈和二婶摆设桌子,张罗祭拜的物品。摆放就绪,爸爸、二叔虔诚地拜“月娘”。大人拜祭完毕,轮到我们十个堂兄弟姐妹轮流拜。大人还耳提面命,叮嘱我们千万不可对着月娘指指点点,不然月娘会下来割我们的耳朵。年幼的我听了还挺害怕,因为我的耳朵后面有时候会烂,心想可能就是曾经指过月娘,对月亮不尊敬的下场。
祭拜过后,我们迫不及待提灯笼跟邻居一起玩。当年父母买回来的灯笼款式很简单,不外是用七彩玻璃透明纸做成的兔子灯笼、公鸡灯笼或是圆形灯笼(俗称痰盂灯笼)。数量只有区区两个!一个给堂弟,一个给弟弟,只有最小的才有。不过大家不会争吵,反而想方设法把灯笼点亮,不让蜡烛被风吹灭,然后小心翼翼与玩伴一起沿着乡间小石子路游行。村里也有人提着灯笼加入游戏队伍,其中有人提着自制的大小空罐头瓶灯笼,这种灯笼里的蜡烛不怕被风吹熄,只是不是很亮。
记得有一年,美丽的“月娘”被一堆乌云遮盖,只露出一点点脸庞。周围顿时暗了下来,不过灯笼反而更明亮。不久,村里四处传来击打盆罐的声响,二叔一边望月,一边说:“天狗在吃月亮了!”妈妈和二婶搬出破洞的浴盆、面盆,用树枝敲打,弄出声音,希望吓跑天狗。我们几个小孩也找出空牛奶罐,拼命敲打,帮忙赶走天狗,不让它把美丽的月娘吞掉。
村人齐心协力,击盆击空罐的声音响彻云霄,果真不久,月娘又出现了。二婶说天狗被我们吓跑,听她这么一说,我们几个小孩顿时觉得功劳挺大,保护了月娘。
后来,上了学才知道“天狗食月”“月亮割耳朵”都是无稽之谈,大人以迷信的方式解读不理解的天文现象,让童年的我更敬畏大自然。
进入花甲之年,生活在组屋里,自从老人家仙逝后,没多少人祭拜月亮了。每年的中秋节我们还是一样庆祝,向孙辈讲讲吃月饼的由来,说说“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和“玉兔捣药”的故事。我们也会亲自制作不同口味的低糖月饼,让家人大快朵颐,增添节日气氛。
今年过节的方式有点不同,由于儿女都在国外工作和生活,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欢聚一堂。不过我们改变过节的方式,通过线上视频与国外的家人过节。我与外子依然会点亮灯笼,挂在客厅和大门外,摆上月饼、柚子、小芋头和菱角,隔空与家人共享美食。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深信中秋夜的月亮会一样的圆,一样的亮。
本文由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9月12日刊发,原题为《月是儿时明》,作者是张亚凤。
(更多国际新闻,参见《参考消息》数字报,点击此处可订阅或续订)
微信审核 | 李颖
内容编审 | 赵国钰 朱彤
微信编辑 | 董磊
所有用户均可点击下方图片购买或续订
《参考消息》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