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壹号收藏
壹号收藏公众微信,将为您提供最新、最全、最快的投资收藏资讯。我们将不定时邀请业内专家、收藏家在线和大家分享交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首席商业评论  ·  头最铁的年轻人,买房只买顶楼 ·  昨天  
神嘛事儿  ·  我回答了 @用户7699215969 ... ·  2 天前  
第一财经  ·  阿里,跳空上涨! ·  3 天前  
魔法K线一王焕昌  ·  【休息一下也无妨】 ·  3 天前  
李楠或kkk  ·  我就不明白,同样价格,想要 c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壹号收藏

【推荐】钱穆 | 今天我们教育第一大错,是照搬西方

壹号收藏  · 公众号  ·  · 2019-12-25 12:08

正文

点击小程序,即可购买


本文系钱穆一九七四年九月在韩国延世大学讲演


要谈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首先应该提到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精神和理想,创始于三千年前的周公,完成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 此项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设。


中间者为钱穆先生


此项教育的主要对象,乃为全社会,亦可说为全人类,不论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论男女,不论任何职业,亦不论种族分别,都包括在此项教育精神与教育理想之内。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没有创造出宗教,直到魏、晋、南北朝以后,始有印度佛教传入。 隋、唐时代,乃有伊斯兰教、耶教等相继东来。 中国社会并不排拒外来宗教,而佛教在中国社会上,尤拥有广大信徒。


亦可说,佛教虽创始于印度,但其终极完成则在中国。 但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佛教仍不占重要地位。 最占重要地位者,仍为孔子之儒教。



孔子儒教,不成为一项宗教,而实赋有极深厚的宗教情感与宗教精神。 如耶教、佛教等,其教义都不牵涉到实际政治,但孔子儒教,则以治国平天下为其终极理想,故儒教鼓励人从政。


又如耶教、佛教等,其信徒都超然在一般社会之上来从事其传教工作。 但孔子儒家,其信徒都没入在一般社会中,在下则宏扬师道,在上则服务政治。 只求淑世,不求出世。


故儒教信徒,并不如一般宗教之另有团体,另成组织。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教育即负起了其它民族所有宗教的责任。


儒家教义,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 亦可说儒教乃是一种人道教,或说是一种人文教,只要是一个人,都该受此教。 不论男女老幼,不能自外。 不论任何知识、任何职业,都该奉此教义为中心,向此教义为归宿。


在其教义中,如孝、弟、忠、恕,如仁、义、礼、智,都是为人条件,应为人人所服膺而遵守。


中国的这一套传统教育,既可代替宗教功能,但亦并不反对外来宗教之传入。 因在中国人观念里,我既能服膺遵守一套人生正道,在我身后,若果有上帝诸神,主张正道,则我亦自有上天堂进极乐国的资格。


别人信奉宗教,只要其在现实社会中不为非作歹,我以与人为善之心,自也不必加以争辩与反对。 因此在中国文化体系中,虽不创兴宗教,却可涵容外来宗教,兼收并包,不起冲突。



在中国儒家教义中,有一种人品观,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作评判标准,来把人分作几种品类。


中国人的人品观中,主要有君子与小人之别。 君者,群也。 人须在大群中做人,不专顾一已之私,并兼顾大群之公,此等人乃曰“君子”。


若其人,心胸小,眼光狭,专为小己个人之私图谋,不计及大群公众利益,此等人则曰“小人”。


在班固《汉书》的《古今人表》里,把从来历史人物分成九等: 上上等是圣人,上中等是仁人,上下等是智人。 中国古人以仁智兼尽为圣人,故此三等,实是一等。 最下下等是愚人。


可见中国人观念,人品分别,乃由其智愚来。 若使其知识开明,能知人道所贵,自能做成一上品人。 因其知识闭塞,不知人道所贵,专为己私,乃成一下品人。


中国人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特别注意人性问题。 孟子说:


“尽其心者,知其性。 知其性,则知天矣。


性由天赋,人若能知得自己的性,便可由此知得天。


但人要知得自己的性,该能把自己的那一颗心,从其各方面获得一尽量完满的发挥,那才能知得自己的性。 人心皆知饮食男女,饮食男女亦是人之性,但人的心不该全在饮食男女上,人的性亦不只仅是饮食男女。


世界诸大宗教,都不免有尊天抑人之嫌。 惟有中国儒家教义,主张由人合天。 而在人群中,看重每一小己个人。 由每一小己个人来尽性成德,由此人道来上合于天道。 没有人道,则天道不完成。


没有每一小己个人之道,则人道亦不完成。 近代人喜言个人自由,实则中国儒家教义,主张尽性成德,乃是每一人之最高最大的自由。



由此每一人之最高最大的自由,来达成全人类最高最大的平等,即是人人皆为上上第一等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儒家教义由此理想来教导人类,此为对人类最高最大之博爱,此即孔子之所谓仁。



中国儒家此一种教育理想与教育精神,既不全注重在知识传授与职业训练上,更不注重在服从法令与追随风气上,其所重者,乃在担任教育工作之师道上,乃在堪任师道之人品人格上。


《中庸》上说: “尽己之性,乃能尽人之性。”


孔子被称为“至圣先师”,因其人品人格最高,乃能胜任为人师之道,教人亦能各自尽性成德,提高其各自之人品人格。


孔子门下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 言语如今言外交,外交政事属政治科。 文学则如今人在书本上传授知识。 但孔门所授,乃有最高的人生大道德行一科。


子夏列文学科,孔子教之曰: “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则治文学科者,仍必上通于德行。


子路长治军,冉有擅理财,公西华熟娴外交礼节,各就其才性所近,可以各专一业。 但冉有为季孙氏家宰,为之理财,使季孙氏富于周公,此已违背了政治大道。


孔子告其门人曰: “冉有非吾徒,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但季孙氏也只能用冉有代他理财,若要用冉有来帮他弑君,冉有也不为。 所以冉有还得算是孔门之徒,还得列于政事科。


至于德行一科,尤是孔门之最高科。 如颜渊,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学了满身本领,若使违离于道,宁肯藏而不用。 可见在孔门教义中,道义远重于职业。



中国人辨别人品,又有雅俗之分。 既是雅人,亦必是一君子。 但没有俗的君子,亦没有雅的小人。 只中国人称君子,指其日常人生一切实务。 而中国人称雅人,则每指有关文学艺术的生活方面而言。 故君子小人之分,尤重于雅俗之分。


中国传统教育,亦可谓只要教人为君子不为小人,教人为雅人不为俗人。 说来平易近人,但其中寓有最高真理,非具最高信仰,则不易到达其最高境界。 中国传统教育,极富宗教精神,而复与宗教不相同,其要端即在此。


中国传统教育,因寓有上述精神,故中国人重视教育,往往不重在学校与其所开设之课程,而更重在师资人选:


●在中国历史上,自汉以下,历代皆有国立太学。 每一地方行政单位,亦各设有学校。 乡村亦到处有私塾小学。 但一般最重视者,乃在私家讲学。 战国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竞起,此姑不论。


●在两汉时代,在野有一名师,学徒不远千里,四面凑集,各立精庐,登门求教,前后可得数千人。 亦有人遍历中国,到处访问各地名师。 下至宋、元、明三代,书院讲学,更是如此。


近代的世界,教育全成为传播知识与训练职业。 只有中小学,还有一些教导人成为一国公民的教育意义外,全与教导人为人之道的这一大宗旨,脱了节。


整个世界,只见分裂,不见调和。 各大宗教,已是一大分裂。 在同一宗教下,又有宗派分裂。 民族与国家,各自分裂。 人的本身,亦为职业观念所分裂。


如宗教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法律家、财政经济家、企业资本家等,每一职业,在其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杰出表现杰出成就者,均目为一家。


全人生只成为功利的、唯物的。 庄子说: “道术将为天下裂。”


今天世界的道术,则全为人人各自营生与牟利。 德性一观念,似乎极少人注意。 职业为上,德性为下。 从事教育工作者,亦被视为一职业。


近代科学,只穷物理,却忽略了人道,即人生之理。 原子弹、核武器,并不能治国平天下。 送人上月球,也非当前治国平天下所需,科学教育只重智,不重仁。



在《汉书》的《古今人表》里,最高只当列第三等,上面还有上上、上中两等,近代人全不理会。 中国传统教育之特殊理想与特殊精神,在现实世界之情势下,实有再为提倡之必要。


而且中国传统教育理想,最重师道。 但师道也有另一解法。 孔子说: “三人行,必有吾师。”


子贡亦说: “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可见人人可以为人师,而且亦可为圣人师。


中国人之重师道,其实同时即是重人道。 孟子说: “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伯夷、柳下惠并不从事教育工作,但百世之下闻其风而兴起,故说为百世师。


又说: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尚之风,必偃。”


所以儒家教义论教育,脱略了形式化。 只要是一君子,同时即是一师。 社会上只要有一君子,他人即望风而起。


又说: “君子之教,如时雨化之。”


只要一阵雨,万物皆以生以化。 人同样是一人,人之德性相同,人皆有向上心。 只要一人向上,他人皆跟着向上。 中国古人因对人性具此信仰,因此遂发展出像上述的那一套传统的教育理想和教育精神。


不要怕违逆了时代,不要怕少数,不要计及权势与力量。 那一种无形的教育理想与教育精神,远从周公以来三千年,远从孔子以来两千五百年,其间历经不少衰世乱世,中国民族屡仆屡起,只是这一个传统直到于今,还将赖这一个传统复兴于后。


这是人类全体生命命脉之所在。 中国人称之曰: “道”。 “教统”即在此“道统”上,“政统”亦应在此“道统”上。


全世界各时代、各民族、各大宗教、各大思想体系、各大教育组织,亦莫不合于此者盛而兴,离于此者衰而亡。 而其主要动机,则掌握在每一小已个人身上。 明末遗民顾亭林曾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其内涵意义亦在此。



我要特别说明,我很喜欢这“传统”二字,因这传统二字,特别重要。 但要认识传统,其事不易。 好像有些时候,我们要认识别人反而易,要认识自己反而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