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辛弃疾是诗词大家,豪放派的掌门人,概因他的诗词多悲壮激烈,读来有金戈之声,风云之气。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再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再比如: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可硬汉柔情起来也很要命,比如人人皆知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再如: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再比如: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他的词一向格局宏大,意境高超,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再如: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再比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他也可以很田园很小清新,如: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再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再比如: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他对人生的感悟现在读来亦觉得醍醐灌顶,最著名的莫过于: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晚年时他虽官场失意,却活得豁达通透,移权与子时曾写词如下:
万事云烟忽过,一身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大意说:对于我这个年纪来说,一天做点儿什么事儿最为适宜呢?那就是饮酒、游览、睡觉。今后料理家计的重任就由你们承担了,我老头子也是要管一点儿事情的,那就是管竹、管山、管水。
真真雅趣,真真大智慧!
辛弃疾在文坛的地位自不消多提,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你可能不知道的是,文采如此风流的辛弃疾却是武人出身,他自小善剑法,多次率众战场杀敌,不仅立下了赫赫战功还留下了一段又一段的传奇。
他豪迈不羁的诗词不是以旁观者身份空口感慨的,而是在刀尖剑刃翻滚,在生死之线游走后的真实心声。
有人评价他:文可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实在再妥帖不过。
在我看来,他最可贵的不仅是文武双全,而是他既有爱国热血又有独立的人格,既对君王忠心耿耿又有自己的判断,不是一味愚忠,同时又具备通透豁达的人生大智慧,实乃晋江武侠言情故事里的顶级男主标配啊!
辛弃疾出生时宋朝已经南渡,确切来讲他是金朝的子民,他却一心抗金兴宋,皆因他的祖父辛赞。
辛赞是个有气节有爱国情怀的人,金国攻来时为族人所累不得不留在这里,并忍气吞声做了县令,心里却一直郁郁难平。
他对辛弃疾的栽培可谓尽心尽力,小小年纪就让他从师蔡松年——金朝的丞相和大文学家,辛弃疾自小孔武有力,善剑法,又熟知军事谋略,乃一等一的天才。
祖父不忘爱国教育,从小带他登高望远,指画江山,辛弃疾目睹汉人被金人长期压迫凌辱,抗金复宋的火焰一直在胸膛熊熊燃烧。
他十八岁中了进士,春风得意,他却心怀大志,无意荣华富贵和小情小爱。
完颜亮南侵时,他二十一岁,抛下如锦前程,聚集两千人起义并投靠了耿京。
辛弃疾虽年少气盛,却颇有政治远见,力劝耿京投靠南宋,耿京顺势派他前去谈判,他慨然前往,并出色地完成任务。
可惜等他归来复命的时候,叛徒张安国勾结金军杀了耿京。
辛弃疾知道消息的时候,领着50骑闯进了5万兵马的金兵大营,活捉了正和金国将领喝酒作乐的张安国,还策反了被张安国胁迫投降金国的万余人,最后全身而退,长驱渡淮,押解张安国到建康城斩首示众,一时名声大噪。
他的仗义,勇气,谋略,以及单刀赴会的气概令人拍案叫绝,传为佳话--------此时的辛弃疾只有23岁。
辛弃疾归了南宋,但南宋的惯例是,士大夫必须通过科举才能走阳关大道。
辛弃疾知道后哈哈大笑:这有什么难的,只要花三百个铜钱,买本标准教材看看就能过关了。没多久,辛弃疾果然科举考试及第。
皇帝老子也听说了辛弃疾的豪言,看见他就说:哎哟,这就是用三百个铜钱挣了我们家官职的家伙啊。
实在是狂得可敬,傲娇得可爱啊!
辛弃疾年少时的情事鲜少流出,但这样的少年英雄自少不了红颜知己相伴,他必然也曾怦然心动,柔情深种,不然怎能写出:鞭个马儿归去也,心急马行迟。不免相烦喜鹊儿。先报那人知。
辛弃疾归南宋后一腔热血,先后进《九议》、《美芹十论》等奏疏,分析南北政治军事形势,提议厉兵秣马,重拾旧山河。可惜朝廷软弱,偏安一隅,不予采纳,只让他做个不咸不淡的文官。
不过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辛弃疾不仅才气纵横还善实务,无论他到何处上任,皆能雷厉风行,做出一份漂亮的政绩。
在湖南做节度使的时候,他一个文官竟创建了步马组合的飞虎军,“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建营房固垒时,砖瓦缺得厉害,买都没有地方买,辛弃疾自有奇招,他下令长沙城居民每家供瓦二十片领100文钱,两天之内,20万片瓦凑齐;
后来又缺垒石,因为无法驱使百姓了,辛弃疾灵机一动,调发当地囚徒去城北开凿,按照数量酌情赎罪,很短时间内垒石凑齐。
看看人家这脑袋瓜,吃一样的大米,怎么就这么灵光呢?
朝廷中有人看不惯他,谗言进谏,皇帝特降金字牌,令即日停止,他接到金牌,藏起来不表,只是督促监工的人如期完成。这份抗旨的胆识你服不服?
等做出成绩后,他闲适自如地向皇帝解释,居然被原谅了,这,这皇帝对他也算是偏爱了!
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时,恰逢灾荒,粮食紧缺,辛弃疾贴出的赈灾榜文特酷,只有八个字:闭粜者配,劫米者斩,吓得炒粮团不敢露头。
然后辛弃疾调动财政资金,让老百姓自己推选出有才可靠的人,从外地大量买粮运到江南西路,粮价一个月就被辛弃疾砸了下来,百姓灾民得以有了活路。
朱熹赞他:“虽只粗法,便有方略”。
可惜朝廷上不乏嫉贤妒能之士,他们谗言陷害,让辛弃疾一生在罢免和复官之间起起伏伏了数次,可怜一腔爱国热血,一身纵横才气,最后只落了个: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