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野岛刚
日本广告代理巨头「电通集团」的二十四岁年轻女员工高桥茉莉,因为不堪工作业务负荷而自杀,相关诉讼成为日本社会持续半年多的喧嚣话题。
日前,日本劳动基准监督署认定高桥为过劳死,电通必须负起相关的赔偿责任。
电通社长石井直宣布引咎辞职
东京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进入许多人向往的电通工作,被分派到网络广告业务部门,工作还不到一年,她在推特(Twitter)上的一些留言已透露出她非常痛苦。
电通的工作条件相当严苛,业界早有耳闻。这名女员工几番向公司发出SOS的求救信号,公司却无法掌握情报并加以回应,导致无法挽回的悲剧发生,这一点,电通可说责无旁贷。
高桥的母亲(右)开记者会为爱女讨公道
这个过劳死的自杀事件引发社会热烈讨论,有人纳闷她为何不辞职?如果真的遭受如此恶劣的欺凌,把工作辞掉就好了,不是吗?
一位朋友在Facebook上写了类似前述的言论,却遭到网友排山倒海的攻击,其中较引人注意的是「陷入烦恼的人,根本无法想到自己有那样的选择权」。
即使如此,我还是想坚持:如果工作真的让人郁郁寡欢的话,继续工作的意义何在呢?
进一步想,电通是日本知名大企业,待遇好,工作要求相对也非常严格,可说是有得必有失(give and take)。如果你想要的生活方式是轻松地享受自己的人生,工作上适可而止的努力就好,大可选择其他公司,她却没有这么做,究竟是为什么呢?
我认真思考原因后,得出一个结论:在大量招募、终身雇用、公司优先主义的日本社会长大的年轻人,绝大部分的人可能像那位年轻女员工一样,从心理上根本无法做出「讨厌公司就辞职」的选择。
因此我认为,为避免悲剧再度发生,应该要跳脱这种被洗脑的圈套,改变日本社会整体的劳动文化。
我在日本媒体界工作二十四年,2016年春天离职。离职到现在过了半年,经历很多意料中或是出乎意料的事情,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也再一次深刻体会到日本社会的本质就是「会社至上」,不禁感慨良深。
日前,我开车行驶在右转车道上却直行通过路口,被巡逻警察命令停车,处以扣一点和罚款六千日元。我违规在先,对处罚没有异议,却在警察填写资料时发生口角。
警察似乎也感到非常困扰。我当然知道警察也没有恶意,可是在对话的一来一往之间,突然觉得自己变成讨人厌的家伙。最后,我只好说「算了,就写无业吧」,才结束这场不愉快的对话。
在这半年里,类似事情经常发生。
在日本,几乎所有人都会在职业栏上填写「会社员」(以下称「公司职员」),但是在日本以外的国家类似「公司职员」的职称并不存在,外国通常是填写比较具体的职业内容。
反观日本,除了公司社长或是管理高层之外,其他人都只不过是「公司职员」而已。从基层员工到经理级都一样是公司职员,在某个意义上是人人平等的社会,却也可以说是不太重视个人能力表现和排名的社会。
当我回到日本,在海关申告书的职业栏只要写上「自由媒体人」,就一定会被海关人员打开行李检查。可是只要写上「公司职员」,几乎都是顺利通过,虽然连在哪一家公司工作都不知道,但是「公司职员」这个称呼却深受信赖。
投保人身保险时,只要是公司职员就可以轻松投保,可是自由工作者却无法加入,难道没有为公司奉献牺牲,人命就不值钱吗?而且也不能贷款买房子,银行应该是认为这个人将来无法偿还的可能性高,才拒绝借钱。
在日本,如果你不是「公司职员」,就会被贴上「不健全的社会人」的标签,这种「常识」在日本人心中根深柢固。
整体而言,日本企业多采终身雇用制,一旦进入公司就待到退休,几乎不曾到其他公司工作,这种就业模式在日本社会被视为理所当然。
相反地,我在中国的朋友却经常换工作,因此我常常会收到电子邮件,上面写着:「我把工作辞了」,也不觉奇怪;但是,如果听到日本朋友说:「我辞掉工作了」,当下确实会感到惊讶,甚至会担心对方是否遇到什么麻烦了。
我以前任职的公司是朝日新闻社,在日本称得上报纸界的龙头企业,发行量虽然不如鼎盛时期,但是现在也有七百万份,员工人数三千人,薪水也很优渥,年收入远在日本平均薪资之上。因此一旦进入公司,一般来说除非有「不得不」的理由,不然几乎都会待到退休为止。
去年开始,当我为了是否该辞掉工作而询问同事的意见时,问了十位有十位都说:「不要那么早退休,之后一定会有更好的位子,就忍耐一下吧。」
但是,我想辞职的心意并未改变,陷入天人交战,也和公司以外的朋友谈及此事,得到的答案依旧是「现在经济不景气,你要换工作也不容易吧」,劝我打消念头。
即使我对他们说:「就算把工作辞了,我也不会再去其他公司,我要成为自由媒体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用被拘束」,对方通常还是先露出困惑的表情,愣了一会儿说:「哦......既然你做好打算的话......」。
但是,也遇到了这样的反应:「不到公司工作,你是指无业在家吗?」这次换我感到困惑,反驳说:「不是没有工作,因为我要成为自由的文字工作者啊。」
甚至,我遇到了一件气愤难平的事情。辞职前,我接到了一通电话,是一位我在《朝日新闻》报纸部门工作时曾经受他关照的人。他肯定我的能力,也算是我的贵人之一。他听到我要辞职的消息,特地打电话来关切,约了一起吃饭。
用餐时,两个人相谈甚欢,和他聊了很多、分享了许多想法。可是,最后他却冷不防地泼了我一身冷水,「你不要意志消沉啊」。我想这句话我一辈子都无法忘记吧,可见当时我心理受到的冲击有多大。
意志消沉?我已经确定人生方向,并且做好准备要迎接新的挑战,此时或许是我这十年来最兴奋高昂的时刻,和意志消沉恰是完全相反的心情。
这一句话让我彻底觉悟——果然辞职在日本还是被认为负面,别人会投以同情的眼光,甚至会为你的前途感到担忧。
相反地,我如果向中国友人提到辞职,他们的第一句话几乎都是「恭喜你」。对方应该也知道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很多事情,要下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但十之八九还是会先说声「恭喜」;不过若是日本人,十个人当中大概只有两三位会说吧。如果大家的态度都那么负面,当然没有人愿意从公司离职。
离开公司之前,我询问了几年前已经离职的同公司前辈:「要辞职之前,有哪些事情是必须事先做好的呢?」那位前辈陷入一阵沉思,然后认真地回答我:「买个房子,办张信用卡」。
为什么会这么说?因为买房子一定需要贷款。但是,如果你不是公司职员,银行就不会借钱给你。可是,我有存款,如果出示存折给银行看,应该没问题吧?前辈的回答是No,就算你有一亿日圆的资产,要买五千万日圆的房子需要贷款时,不是公司职员就无法贷款。
信用卡也是同样道理,任职哪间公司、工作了几年、年收入多少,都是申办信用卡时必须填写的项目。我还是公司职员时,当然不会在意这些,然而一旦要从公司辞职了,第一次对这些项目感到背脊发冷。
信用卡的审核大约需要一个月时间,因此我在辞职的三个月前,申请了五家不同种类的金卡会员,因为金卡会员以上的信用卡要审核通过的话,通常要在公司工作连续超过十年左右。
我还特地做了个实验,其中一家金卡的申请书上写上「作家」,并列上我十本以上的著作,果然不出所料,收到了「未达核卡标准」的通知单,这就是日本社会的现实啊。
虽然现在的日本社会已经没有身分制度了,日本国宪法保障每位日本国民的平等。但是,潜规则却是以天皇为顶点,其他人在身分上被区分为「公司职员(及眷属)」或者「非公司职员」。实际上,「非公司职员」在年金制度和健康保险都采用不同的制度,整体社会就是在「公司优先」的前提下建立起来。
因此,任职电通的年轻女员工无法潇洒地把工作辞掉的原因,或许是出自于对日本社会现实面的恐惧。
一辈子奉献给一家公司,当然是很伟大的事情,我父亲便是这样子,经历了风雨,不管升迁还是被降职,待在同一家公司直到退休,我什至为父亲感到骄傲。
可是,我们的社会不应该把这样的价值观塑造成独一无二的人生目标,然后眼睁睁地看着无法适应这个价值观的人走向自我毁灭。
日本的泡沫经济崩坏之后,检讨终身雇用制的声浪四起,至今也过了十几二十年了,但是,日本社会在本质上依然一成不变。
这次的过劳死自杀事件引发讨论后,希望日本社会能够创造出正面环境,「如果讨厌公司的话那就辞职吧」,鼓励多样化的人生。或者至少,让「辞职」成为能被社会广泛接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