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林鄞,精神科医生、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我没有直接读研究生,本科毕业后就工作,接触的都是一线临床。当感觉到达瓶颈的时候,就选择读研究生。我在传统的封闭病房工作过,在国内领域顶尖的研究团队待过。目前专注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领域。
关于儿童青少年注意力障碍、学习障碍、成绩下降可以问我;情绪障碍、ADHD、抽动症、精神疾病遗传风险,也可以问我。亲子教育、夫妻关系,涉及心理沟通的问题,都可以问我。如果你是一个低年资的精神科医生,如何在专业道路上发展,我也可以给建议。另外,这里谢绝寻医问药。
一意孤行:对于春天如何成了精神疾病发作高峰不很理解,可是身边的病人的确是几次都是在这个时期发作的。另外,病人不肯坚持吃药是最最头痛的事情,不知道你们一般针对这种情况有什么办法?感觉家属被折磨疯掉也是早晚的事情了。
林鄞:的确,有时间上的关联。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
可以这样理解,春天,一般人的情绪都比较容易出现波动,特别是紧张焦虑、烦躁不安。这提示,对于患者来说,情绪更加容易不稳定。当然,也有可能是存在潜在的生物学因素,比如免疫系统等的变化。
患者服药依从性差,是老大难的问题。对于这种情况,一来是综合治疗要跟上。很多患者拒绝继续服药,是因为感受到服药后的不舒服。如果能够尽量调整治疗方案,减少这种不适感,很大程度能够提高依从性。二来,是对疾病的病程认知不足。这一方面,可以通过健康教育等方式来改善。第三,就是使用长效针剂或者口服药。一个月打一次针,还是比天天监督服药容易做到。
雅典:我儿子现在大学一年级,有焦虑型障碍。由于小时离婚对孩子和我本人造成极大影响。现我们互相很少交流沟通,孩子对我怀有恨意。之前孩子也对我心理上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我想请问我们这样对状况该如何改善?
林鄞:重点是改善亲子关系。先做到一点,承认孩子的情绪。做到孩子愿意和你说,也愿意听你说,即便你的意见他不一定接受。当然,你也要做到听孩子说。很多时候,孩子不愿意说,就是因为大人不承认孩子的情绪。家长经常过快地给孩子建议或者过快地下结论,容易导致孩子再也不和家长说任何事情了。
微笑:您好,孩子马上要高考了,压力很大,每逢月考都说恶心想吐。请问您像这种情况,家长怎么办?孩子天生悲观主义,家长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林鄞:估计是很典型的考前焦虑。6月份就要高考,估计时间有点紧。给一些可以实际操作的技巧吧。
1.运动。劳逸结合。这是一个很旧的提法,实际上却又是最简便最有效的做法。每周2-3次的有氧运动,每次20-30分钟。适量的运动,可以舒缓焦虑的情绪。这种做法在抑郁症、焦虑症的患者中我是极力推荐。如果没有禁忌症的话,它方便、有效。
2.冥想。冥想不是迷信,有科学依据。不用担心,这里我不会推荐没有数据支持的东西。短期有效的冥想,比如在2-3周,每天20-30分钟,大脑就可以观察到有明显的皮层增厚。冥想对条件要求不高,只要有安静的环境就可以,时间也不用长。
3.最直接的,到医院就诊。处方一些抗焦虑药物,帮助度过这个阶段。
4.最后,这提示孩子应对压力的方式有待改进。只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以后可以接受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逐渐完善整个人格。
太阳好萌:请问怎么和抑郁症患者相处,防止自己的情绪也会被带得阴暗,在他告诉我他总会没有缘由的想要结束生命时我应该做什么?
林鄞:1.你得知道哪些是病态的情绪。这样就不容易被影响。
2.陪伴为主,减少“建议”。
3.有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这是公益性项目,大城市都有,可以检索一下。
匿名用户:您好,请问精神病遗传概率是否和生育时间无关?而抑郁症自闭症等精神病是否可以和分裂症躁狂症等同发?
林鄞:你提到的遗传概率和生育时间,在某些精神障碍上,有数据提示有关联。比如,高龄产妇、高龄父亲,可能和孤独症(就是你说的自闭症)有关联。
记住,关联,只是两个看起来有关系,并不代表因果。比如,小时候,我种了一棵树,这棵树的高度,和我的年龄是有关联的,但没有因果关系。
可以同发。专业上叫“共病”。
李姗:是不是所有的精神病都有可能遗传?身边有朋友择偶是会非常在乎对方家庭有没有精神病病患,哪怕是抑郁症。另外,现在精神病伤人的事件很多,所以对这类患者真是躲着,避免有交集,请问这样是不是不好?最后,你们会不会因为病人没钱了,把不符合出院标准的病人放出来?
林鄞:1.可以这样说。但是,不同的精神障碍,遗传起的作用,或者占的比重,是不同的。某些行为特征,比如气质,也是和异常有关系的。
2.精神病的确伤人,还会伤家庭,伤社会,感情上有伤害,经济上也会伤害。如果没有处理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我想你要表达的应该是“精神障碍患者”,对吗?另外,你说的“伤人”,是指对别人躯体上的伤害,对吗?实际上,精神障碍患者伤人的情况,在精神障碍患者这个人群来说,是很少的。情况紧急的时候,需要专业人员来处理。但平时,状态稳定的时候,没有必要过分忌讳。
3.我们,原则上绝对不会。
福特:这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令人尊重的职业,向您致敬!请教一下,如何处理和妄想症患者的关系?如何有效劝其就医?如果和遗传相关如何进行早期筛查和排除?谢谢。
林鄞:你很会提问。看到有表扬的,我都忍不住回答……
1. 要按照对待患者的态度来处理,就好了。有些东西,是症状,就不要用常理去揣摩和对待。不然容易自己总是觉得生气、委屈。
2. 只能劝,或者哄。因为精神卫生法规定了,只有特定的情形才可以强制就诊。
3. 如果是基因方面,暂时没法筛查。因为可能的基因没法确定,很多报道有关联的基因,都是探索状态,还没到临床实际应用。当然有些机构走得比较快,会提供一些,但也仅仅是参考。如果是症状方面,可以到早期识别早期干预这些门诊就诊。我们国内已经引进了很多早期筛查的工具,国内也有团队在做。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Cobb:读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对精神病患有了新的认识,精神病人到底是怎么诊断的,一些案例中某些病人只是对自己坚信的东西十分偏执,其他行为却基本正常。这种有“信仰”人是否该被定义为精神病患者,作为科班出身的您怎么看?谢谢。
林鄞:精神科的诊断,目前没有客观的依据,更多的是依赖于面谈及病史。
你提到的,其实还是有界限的。坚信的东西,是否有人认可。如果没有,那就很可能有问题。如果有,那很可能只是超价观念。
举个例子,食人族。其实原本这是某个种群的习惯、风俗。在那个种群里面,发生这样的事情大家觉得很正常。但如果在其他人群中,就会被认为异常。
所以精神科的判断,需要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知识,还要放到具体的背景下去判断。单独拿出来讨论,忽略了时代背景、环境背景,是没有意义的。
菜园:你好!有人说,人人都有精神病,只是患病程度不一样。或者说,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命阶段都有几次精神病发作,这种说法对吗?
林鄞:这种说法,其实是混淆了概念。
我们得清楚,什么是精神病,或者应该更直接地说,什么是“病”。症状,比如强迫症状、抑郁症状,很多人都会有。这一辈子,几乎没有人没有过“症状”的。但大部分人是不会有“病”。
何为病?两个标准。
第一,本人觉得痛苦。本人觉得症状已经影响了自己,自己感觉到痛苦,主动求治。
第二,症状明显影响了社会功能。一个人有很多社会角色,在家庭中是父母、夫妻,在工作中是老师、程序员。如果由于症状的影响,本来当老师的,不能继续胜任老师的职业,那就是社会功能受到了影响。
这两个标准,符合任何一个,都可以说是需要积极干预了。
石水古遠:总会有周而复始的低潮期,满满的负能量,这个时期过去了知道每个低潮期总会过去,可当身处那个状态时,总会有一些悲观的想法,深怕哪次真的过不去,这个过程怎样调解比较好呢?
林鄞:会不会是环性人格呢……?情绪,其实有生物学基础。如果情绪的波动,超过了自己的控制能力,明显是容易出问题也是需要积极干预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很难知道什么时候会超出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和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或者心理咨询师建立稳定的长期关系。当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定期就诊评估。有其他人看着,就不容易出意外。
沉默的黑羽君:如何看待现代人总是说自己患有心理疾病这一现象?如抑郁症、选择困难、强迫症等……
林鄞:一家之论。我觉得是一种需要。一种生存焦虑的需要。这个年代,生存焦虑要比以前强很多。我们有焦虑情绪,需要宣泄,需要表达,否则就老是郁闷着,很容易出问题。
人有自己自愈的本能,把情绪“合理化”,就是一种本能。可以理解为,人们把内心的焦虑或者冲突,变化成另外一种模式,比如说自己有心理疾病,这样容易能够给自己的冲突一个合理化的解释,也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可。
逆风如解意251:喜欢SM这种心理算是心理障碍吗?在正常恋爱中总是想寻求被控制被虐的感觉。
林鄞:如果不妨碍其他人,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我觉得问题不大。
不过关键在于你的找到喜欢控制喜欢虐人的另一半。
这个问题,可以延伸到婚姻的问题。
很多持续了很多年的婚姻,在外人看起来不应该幸福或者不合理的,其实都有内在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类似这种不能说出来或者当事人自己都么有意识到的原因。有些人喜欢被管着,有些人喜欢控制,那么刚好,凑一块,挺好的。
当然,前提是不能伤害自己不能伤害他人。
包菜:您好,我是大二医学生一枚,想问下:精神科医生忙碌吗?工作是不是比较有趣?
林鄞:医生忙,有理想的医生都忙~这话是针对你这种小鲜肉的。不能让你知道一些老油条的故事,否则会影响你以后职业生涯的高度哈!
其实,在一些以慢性、长期住院为主病房,不是特别忙。不忙,主要是因为自己觉得没事可以做。我也在那种患者住院时间比我的年龄还大的病房工作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因为你会看到各种平时见不到的症状。我能把大部分患者的情况说得出来,特别是,哪位患者每天要做一套固定的“体操”,怎么做的,步骤怎么样,我都是比较清楚的。如果你觉得这些有意思,你就会忙。如果你觉得没意思,那比较不忙。但如果你觉得能够预知10-20年后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还是要让自己忙一点吧,给未来增加点不可预测性。
工作是否有趣,还是在于你自己啦。比如,我实习那会,有些同学对外科特别感兴趣,天天揪着有没有机会上台跟老师做手术,特别是比较简单的手术。那时我值班比较“黑”,有时候一来三台阑尾手术。我第一时间就是跟老师说,机会要分享,我让其他同学来跟您上台手术——其实我是想跑去睡觉的,因为实在太累了。
精神科的工作,主要是和人打交道。你会看到许许多多“有趣”的事情。好奇是最好的老师和动力。希望未来的你,以好奇作为敲门砖,以坚韧作为可靠的动力,不断前进。
hebiandayu:林医生您好,很佩服您在精神专科的坚持与成就。我是精神科的护士,工作好几年了,在与患者沟通护理中仍然迷茫,不知道怎样避开患者带给我们负面情绪,请您指导一下?
林鄞:不论是什么行业,都会存在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减少工作中给我们带来的负面情绪。说真的,以前我也在诊室发飙过,我也郁闷过,我也难受过。不过还好,好歹爬出来了。
这么说吧,实现是很难改变的。同样丢了100块钱,有的人转眼就情绪如常,想着“破财消灾”;有些人一直好几天不开心,想着“怎么我这么倒霉”。为什么同样的事实,反应却不一样呢?关键在于自己的认知。我记得刚上班那会,有次护士长被一位患者莫名其妙吐了一口痰。回头我问护士长,你感觉如何?她说了很多,但时间长了,我不记得,只记得一点:我是护士,她是患者啊,难道你吐回去?这就是认知调整。
我想,你应该可以看到问题解决的核心了吧?这样做,不是为了粉饰事件的本质,重点在于调整自己的情绪。只有稳定的情绪,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有些人看不起这种认知调整,说这是阿Q。我不赞成。我认为这是让我们职业生涯延长并有所成就的重要保证。因为情绪稳定,比智商、情商更加重要。这也是我跟许多孩子的父母这样传递的信息。父母的情绪不稳定,特别容易导致孩子的认知有偏差,情绪也同样不稳定。
热水瓶养了只企鹅:我是精神医学本科的应届毕业生,考研失败了。现在在二战考研和先接受三年规培之间犹豫不决。可否分析一下直接研读专硕和临床后读学硕的优缺点?
林鄞:看到你在犹豫读研还是规培,那看来你就不是那种一开始特别明确的人。
所以,我的看法是:
直接读研的优点是:节省时间。按照目前的职称晋升,有些单位已经开始要求读研究生期间不能计算时间。如果读研,硕士毕业后很快就可以晋升主治医师;如果是博士,毕业就可以直接考主治。这个优点非常重要,会让你的职业生涯节省时间,尽快上轨道。
缺点很明显,读研的时候,对于自己和专业的关系,还不是特别了解。虽然本科是精神医学,但没有正式工作,理想和现实还是有差距的。所以可能会导致读研的导师不合适,做研究的方向不是自己感兴趣的。
先做规培的优点是:直接进入临床,可以感受精神科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也能知道自己在实际临床工作中的优缺点是怎么样的。可以在临床中发现问题,读研的时候选择导师、学校就更加有针对性。
缺点也很明显,就是会延迟普通的职称晋升时间。
一切都看你具体的情况,你的经济压力(这一点很现实,你能否忍受“穷”),你的追求是什么,等等。
大心咯:非科班出身想朝心理咨询行业发展,您有什么建议吗?
林鄞:首先,你得明确自己的心理状态。很多试图往这个领域发展的人,其实最初的动力,是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论他们承认与否。毕竟这个领域,不是能赚大钱的。
其次,你的明确你是否合适。心理咨询,不是简单的共情。换句话说,你的进得去,还得出得来。否则,帮不了别人,还把自己也埋进去了。
最后,得耐得住寂寞。这是一个需要沉淀和积累的行业。
本期编辑 杜薇
Tip1:澎湃问吧是什么? 对话框回复“问吧”
Tip2:如何在澎湃问吧提问? 对话框回复“提问”
Tip3:如何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对话框回复“下载”
欢迎戳阅读原文↓↓来澎湃问吧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