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天被一条消息刷屏了,说的是“基金一姐”王茹远管理的一个产品,从去年4月份成立到今年3月底1年时间已经亏亏损超50%了:
而在知乎上近期也有一个热门话题:基金经理如果真有稳定赚钱能力,为什么要帮别人赚钱?今天王茹远的消息无疑让大家对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更加怀疑。
那么,基金经理到底为什么要帮别人赚钱?他们是否具备稳定的赚钱能力?
先分析第一个问题:基金经理为什么要帮助别人赚钱?
其实,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
1. 投资能力只有和资本结合在一起才能“擦出火花”。基金经理有了专业的投资知识和能力,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那么就无法充分发挥其投资能力的价值。注意,是
“充足“
的资金。一个基金经理、尤其是刚开始做担任基金经理的,自己有个100万、500万本金也不算少了吧?1年赚30%也不少了吧,那么也就是一年可以赚30万、150万。但是,如果是管理一只基金,规模10亿是非常常见的,一年赚30%就是3个亿。3个亿和30万、150万的差别是。。。虽然这3个亿只有一小部分落入基金经理口袋里,但是拿出1%奖励也是300万了。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有一期节目中,来自大成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冉凌浩在VCR中是有一段是这么说的:“2013年,我管理的基金收益率是24%,意味着一个亿的资金,我挣了2400万。”基金经理那么聪明的人,肯定知道这么一个逻辑:管理的资金足够多,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发挥出作用。如果就管理100万资金,1年做到50%也赚不了多少钱。再举个类似的管理学例子:作为一个上进的领导,你是喜欢管10人的小公司,还是1000人的大公司?管理大资金、大公司的收入,和管理小资金、小公司的收入显然是不一样的。
2.帮别人赚钱和给自己投资,是“public”和“privite”的区别,成就感完全不同。管理基金尤其是公募基金,让投资的世界成为一个公众关注的舞台,基金经理成了舞台上的演出者。谁的投资能力出众,谁就成为舞台上的耀眼明星。王茹远当年的业绩,让其获得了“一姐”的美誉:从2012年6月到2014年10月管理宝盈核心优势期间,王茹远实现了126.78%的收益率,排名同类第一名。而给自己管理资金(不是基金)就不一样了,管的再好也是“窝里横”,没几个人知道。所以,给别人管理资金和给自己管理资金是有根本区别的:给被人管理资金管的好,有高度的成就感,能给自己带来巨大声誉,给自己管理只能孤芳自赏。
3.基金经理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一个成熟的基金公司,宏观研究、上市公司调研、交易、决策是高度分工的,一只基金从募集、成立、交易、投资、信息披露这些不同环节是由不同团队分工协作完成的。这其中的许多环节,作为个人投资者是不可能同时出色完成的。也就说,一个人自己玩的时候,精力无法集中于投资者,而在一个基金公司则可以专注于投资,心无旁骛。
所以,无论是从物质利益、精神利益,还是从专业分工角度,基金经理选择帮助别人赚钱,都是可以理解的。
当然,乐于帮助别人赚钱和有无稳定能力帮助别人赚钱是有重大区别的。那么,中国的基金经理们到底是否有稳定的赚钱能力呢?
稳定这个词,其实难以界定:每年都赚钱?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股票型基金遇到大熊市的时候无人可以幸免。所以,我们我们还是把稳定界定为两方面:1.多数时间是否可以跑赢市场;2.业绩在同类中的排名是否稳定。
1.多数时间是否可以跑赢市场?
我们来看下国内的偏股混合型基金过去5年的业绩表现:
可以看到,无论是短期、中期还是长期业绩,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都是跑赢大盘的,且呈现时间越长、跑赢幅度越明显的特征。
当然,上表是以截止今天的收益率比较,换一个时间,数据情况肯定发生变化,比如短期、中期业绩沪深300指数可能反而跑赢主动管理的偏股型基金,再比如2014年偏股型基金就大幅跑输了指数。但是综合来看,在国内股市主要参与者为个人投资者的市场中,主动型基金长期来看还是整体上跑赢了指数的。
而指数型基金,业绩就是靠天吃饭,和指数基本同步,他的存在意义是省去了投资者的构建成本,帮助投资者轻松实现分散,评估就不能以业绩是否稳定来衡量了。
再从微观来看,不同基金经理的业绩差别很大,肯定也有不少跑输市场的,这些基金经理的命运多数是逐渐被市场淘汰,被新的基金经理替代。
2.业绩在同类中的排名是否稳定?
业绩排名有波动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如果大幅波动的话,那就不能被认为业绩稳定了。一般的,一个基金如果好的年份业绩在同类前10%、差的时候在同类50%分位,一般的时候30%左右,都是可以被接受的,都可以界定为业绩稳定。而如果一会儿同类前10%,一会儿同类后10%,那么我们就认为业绩不稳定了。举两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