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联学术通讯
学术出版,评论闲聊,读书内外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完美Excel  ·  开始深入研究deepseek ·  昨天  
完美Excel  ·  AI-Excel:使用deepseek给Ex ... ·  3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几个常用Excel公式,简单高效又实用 ·  2 天前  
Excel之家ExcelHome  ·  学会这个公式,中式排名不用愁 ·  昨天  
PChouse家居APP  ·  Deepseek怒怼ChatGPT,究竟谁更 ...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三联学术通讯

2018“三联学术”出版回顾丨“古典与文明”及“三联精选”(新丛书)

三联学术通讯  · 公众号  ·  · 2018-12-07 09:30

正文

丛书是三联出版的筋脉和生命线,既是对当下时代潮流的呈现和把握,也是对未来走向的引导和预期。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生活译丛”和“现代西方学术文库”,到新世纪的“文史新论”和“新知文库”,思想潮流的变迁和阅读趣味的变化于此得窥一斑。


2017年以来,为顺应新问题的出现和新思潮的迭起,我们多方酝酿,陆续推出了新丛书“古典与文明”及“三联精选”,以期对当下的阅读提供新鲜的入口。前者以西方古典学和中国传统经史研究为主,希望对东西方的古典文明做出新的理解与解释,进而对现代文明与当下的问题提供总体性参照;“三联精选”则以“人文阅读,经典重估”为出发点,从三联独有的人文气质出发,精选可读性高、当代性强的大家小书,装帧也是既有青春气息,又不失经典风貌。



投票活动还在继续,也别忘记在推送下方留言

写下 你最爱的2018年新书及理由,也许会收获我们的礼品哦!



◆ ◆ ◆ ◆

2018“三联学术” 出版回顾

“古典与文明”与“三联精选”

◆ ◆ ◆ ◆


“古典与文明”



义疏学衰亡史论


乔秀岩  著

49.00元

2017年12月


国学为何,经学为何?是今天我们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无法回避的问题,更是传统学术思想研究的聚焦所在。要回答这些问题,离不开与经典密切关联的注疏之学。乔秀岩的《义疏学衰亡史论》从经学、古典文献学、版本目录学等多角度对南北朝至隋唐的义疏学进行了精彩的历史解读,将皇侃、刘炫、刘焯、孔颖达、贾公彦等代表性注疏家置于义疏学从巅峰走向衰亡的历史中进行详细的考察,辨析了他们之间的传承、影响和革命性发展,以及义疏学走向衰亡背后的社会、文化等多重交叠动因,为我们清晰描述了这一般少有人论及的学术史、思想史和经学史,是近年来该领域不可多得的一部研究佳作。


奥瑞斯提亚


[英] 西蒙·戈德希尔 著

颜荻 译

49.00元

2018年2月


本书作为西方古典学经典著作,长期用于古希腊悲剧尤其是埃斯库罗斯的研究与教学中,现收入三联书店推出的由甘阳、吴飞主编的“古典与文明”丛书。


埃斯库罗斯的三连剧《奥瑞斯提亚》是古希腊悲剧的奠基之作,从马克思、尼采到现代女性主义,此文本一直受到西方思想界的高度重视,堪称经典的经典。但埃斯库罗斯晦涩困难的希腊语使得对此剧的阅读解释相当不易。著名古典学家戈德希尔教授在这本篇幅极小的著作中,围绕《奥瑞斯提亚》诞生时的社会背景与思想状况,通过古典语文学的方法细致阐释剧中关键语词的复杂性和含混性,抓住“我们如何理解正义、复仇、暴力以及人们对社会、对彼此的责任”这样一个核心问题,深入挖掘了作品本身蕴含的能量。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华喆  著

58.00元

2018年3月


“礼是郑学”之说来自《礼记正义》孔颖达疏,而作者以此作为理解经典、分析经说的基本方法,重新梳理了汉唐经学诠释的发展脉络,提出汉唐经学传统是以如何理解郑玄为主轴构建而成的。本书以晓畅的语言带领读者走入古代经学家们的思维世界,回溯了从郑玄之学创立,到唐代《五经正义》的编订为止,近五百年间经学的发展历程。书中围绕郑玄学说以及后来学者对于郑玄的质疑、批评、调整和曲释、回归等等,从经说本身的内容发掘其中的演变关系与学术特色,提出了许多令读者耳目一新的论断。



母权论


[瑞士] 巴霍芬 著

孜子 译

48.00元,2018年7月


巴霍芬在《母权论》中第一次提出了母权制的概念,论证了母权制在人类历史上的存在。作者通过大量介绍引用吕基亚、雅典、利姆诺斯、埃及、印度、莱斯博斯等民族的神话传说与历史文献,向读者展现了母权并非某个民族或族群特有的个别现象,而在史前人类社会普遍存在,是人类早期所经历的多个文化发展阶段中的一个,并且早于父权存在。


《母权论》一书被认为是近一百五十年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民族学、人类学、心理分析、神话学、哲学乃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持续产生影响。



文献学读书记


乔秀岩、叶纯芳  著

65.00元

2018年9月


校勘文献、研究版本、影印珍稀古籍,这些听起来冷僻的工作如何变得“活色生香”?作者给出了问题的答案。在这本书中,“读书”脱离了世俗的功利感,而完全成为“读书”本身的目的所在,如此一来冰冷古籍的篇章文句之间也充满了历史的温度与情感,这样的“读书”更能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


这本书集合了十七篇文章,是作者多年来与文献打交道的点滴展现,既有对古籍整理的学理研究,也有对经眼作品的品评判断;既有学者科学、审慎的角度,也记录下了研究、出版古籍过程中可爱美好的心路历程。这本书是他们学术生命最好的展现,也是我们有效了解古籍版本、古籍整理知识的不二参考。



“古典与文明”丛书

甘阳 吴飞  主编

第一辑

义疏学衰亡史论 乔秀岩 著

文献学读书记 乔秀岩 叶纯芳 著

千古同文:四库总目与东亚古典学 吴国武 著

礼是郑学:汉唐间经典诠释变迁史论稿 华喆 著

唐宋之际礼学思想的转型 冯茜 著

中古的佛教与孝道 陈志远 著


《奥德赛》中的歌者、英雄与诸神 〔美〕查尔斯·西格尔 著

奥瑞斯提亚 〔英〕西蒙·戈德希尔 著

希罗多德的历史方法 〔美〕唐纳德·拉泰纳 著

萨卢斯特 〔新西兰〕罗纳德·塞姆 著

古典学的历史 〔德〕维拉莫威兹 著

母权论:对古代世界母权制宗教性和法权性的探究 〔瑞士〕巴霍芬 著



“三联精选”


傅雷家书(三联初版纪念本)


傅雷 著

36.00元

2018年7月


《傅雷家书》自1981年8月三联书店初版以来常销不衰,其对艺术和音乐的探讨、对东西方文化的分析、对社会和国家的热切关望、对人生的体悟和对人类前途的思考……以及贯穿其间的对儿子的深情与期待,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书依循初版原则和形式进行重新编选,集中呈现家书的重点和特质,带领读者重新走近这位有卓越才识、有卓然风骨的又恬静又热烈的父亲。独有的前言和附录,引领读者深入走进《傅雷家书》,得窥其中“中国人气质,中国人灵魂”。随信寄出的为傅聪摘译的音乐笔记,也一并附上。



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


钱穆 著

40.00元

2018年9月


作者八十高龄后对双亲及师友等的回忆文字,情致款款,令人慨叹。读者不仅由此得见钱穆一生的求学、著述与为人,亦能略窥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术概貌之一斑。有心的读者更能从此书感受到20世纪“国家社会家庭风气人物思想学术一切之变”。与钱穆同时的胡适、汤用彤、顾颉刚、陈寅恪等现代著名学人,许多鲜为人知的逸闻趣事,此书亦多有展现。



我们为何膜拜青春:年龄的文化史


[美] 罗伯特·哈里森 著

梁永安 译

36.00元

2018年1月


本书是对人类“年纪”的哲学思考。以半个多世纪前出现在美国、之后逐步东渐的人类的“返老还童”现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人的年龄这一现象中错综复杂且彼此作用的生理、心理、社会、文化与历史内涵。作者穿梭往返于哲学、文学、科学和历史之中,探讨了西方文明史中成熟(智慧)与青春(天才)这两种力量之间的互动、冲突、平衡或协作,论述了现代世界以科技为核心表现方式的“天才”所起的主导作用,及其过度发挥所造成的精神困境。


作者自科学借来“幼态持续”(neoteny) 的观念(指将幼年生理特征保持至成年),又把它扩大应用至文化领域,大力论证“青春”是文化的创新动力。另一方面,他又看出战后席卷西方文化的“返老还童”现象,乃人类文明史前所未有。在历史、文化方面,我们这个时代远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成熟,但同时又愈来愈趋于年轻化,如此两极化的剧烈变动可能会打乱历史连续性,将人类未来带入不确定的领域—一个与过去全然断裂的不可知世界。



新订人文地理随笔


唐晓峰

45.00元

2018年4月


“地理学这门学问,除了知识性这一面,还有眼光头脑的一面,就是常说的思想方法。”作者以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为读者解析有趣的文化地理现象,带领读者打开“地理思维”,体验将历史、天文、军事、社会现象、知人察事等与地理相连的乐趣。



历史与人: 重新思考普遍性问题


孙歌 著

36.00元

2018年3月


由著名学者孙歌在系列讲演基础上整理修订而成,集合了作者近几年在思想史研究中新的工作进展与突破。全书包含三个内在互相关联的章节,第一章从认识论角度重新讨论了“普遍性问题”。第二章处理了日本战后知识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史学者书写的《昭和史》一书展开的论战,触及了历史书写如何处理人的问题。第三章讨论了沟口雄三的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路,抓住沟口对于“自然”“心”“公私”的讨论,指出沟口对于中国历史动力与众不同的把握能力。


书稿保留了演讲时的即兴和口语化表述,并有意通过大量的事例,将较为抽象的问题拉到日常生活以及较为具体的学理层面展开,因此比较高屋建瓴、深入浅出。三个章节看似内容迥异,其实内里相通。所有的讨论都旨在认识论的层面打破二元对立和静态的思考习惯,建立可转化的、动态的思维模式。这一点不仅仅彰显于作者重点对认识论的推进过程,也同样体现在具体案例的分析之中。



我的光阴,

你的书


廖志峰 著

38.00元

2018年6月


全书分“书时间”“书语录”两大部分,内容皆环绕着“书”展开,或谈阅读、编辑与出版,或聚焦于对书的评论和感思。在文学的浪漫与出版的残酷之间,作者游刃多年,得大勇敢,得大自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