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谈心社
网易新闻原创栏目《谈心社》,这是20多岁年轻人谈心的地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谈心社

央视这尺度再也不能复制

谈心社  · 公众号  ·  · 2024-07-01 12:32

正文

▣ 公号:Sir电影(ID:dushetv)作者:毒Sir

老剧翻火,一方面是因为国产剧青黄不接,另一方面也得益于视频博主辛勤挖掘。

但有一部剧,今天只能“有限搬运”。

因为有些片段一发,就容易过火。

比如你可能看过的——

官员要清点官粮的数目。

一边听着算盘声,一边支起热气腾腾的火锅。

咸菜汤加热的香气飘起来之后,滚两块嫩豆腐,吃一口,便哼起了“九族快乐歌”:

吃了咸菜滚豆腐~
皇帝老子不及吾!


一声国骂回头,发现直属领导正盯着自个儿。

“妈的,谁来了?哟,孙大人!”

官场现形,活灵活现。

但在所有古装剧中,这可能是最残忍的一部。

饥荒时期,钦差大臣微服出巡来到一家小店,发现居然有肉。

它有个奇怪的名字,“米肉”,贵达十两银子一斤。

小二问:“要嫩肉,还是老肉?”

听到指示后,后厨磨刀对准了目标:

一个年轻女人被脱光衣服,像腊肉一样被吊起来——

她就是这顿饭的食材。

菜人,也叫米肉,即吃米的人身上长出的肉。

CCTV黄金档看最cult的画面,多少人心有余悸。


这样的剧,可能再也拍不出了——

天下粮仓


2002年在央视播出的年度大戏,收视率超过10%,至今也是千禧年来中国电视剧史收视前十。

它没有《雍正王朝》这样的帝王传奇传播度广,也没有《大明王朝》那样精细的官场权斗结构。

但它少有地关注着切实的民生问题——粮食。

也是因为这层真实与贴近,这把官场现形记的刀子,剖出了前所未有的惨烈。


1

电视剧的第一集就定了调子,它不是爽剧,也不是为了简单的“大快人心”而拍。

第一把刀子,就戳进了咽喉。

钦差大臣刘统勋(王庆祥 饰)来到山东乡间勘察粥厂施粥情况。

灾民成群,却只能喝稀薄的米汤。

刘统勋自然觉得是粥厂官员贪了赈灾粮。

因为违反了粥厂施粥的纲领“筷子浮起,人头落地”,刘果断下令斩杀粥厂官员沈石在内的二十余人。

但,真是因为他们贪心吗?

沈石的母亲就在灾民行列,她衣衫褴褛,也领不上一口厚粥。

沈石死前的举动,居然是咬下了自己的一块肉,放进了母亲的碗中。

更惊骇的一幕发生了。

随即老太太用筷子戳向了自己的喉咙。

(此处太血腥,不截图了)

像是母子二人用血肉模糊的死,在表现自己的冤屈。

随后,刘统勋打开了沈石的粮仓——其中空无一物。


粮仓空乏的问题,远没有“到此为止”。

可是,这深不见底的问题,追溯下去,需要多大的勇气?

刘统勋下定决心之后,为自己打了一副棺材。

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双眼睛。还有,一棵巨树。

这双眼睛,高居于金銮殿上,它总是有选择地看见真实。

当时是乾隆(聂远 饰)的改元之年,新皇登基。

树立威信是要事,但黄河称水已表明:天下大旱已是定数。

皇帝最先想到的办法,不是直接接触真相,而是通过仪式来表态。

为了体恤民情,他在耕籍大典之前饿了自己和臣子三天三夜,感叹一句:“方知饥乃天下第一难事。”


皇帝总把天命与预兆放在口中,还没有真的采取行动。

他耳边,大部分官员给出的办法往往是:

解决问题=解决发现问题的人。

先皇老臣田文镜说,首先要烧去刘统勋献上的来自民间的《千里饿殍图》,以定人心,避免“乱国”。


那张图上,是饥荒的实景记录。

也是《天下粮仓》接下来展露的民间真实。

这里有“你幸福吗”的地狱版问答:

这里也重现了“易子而食”。

父亲为了活下去,卖儿卖女充作菜人,一个孩子换三个馍馍。

而馍馍没吃几口,这位父亲就饿死在了旱地上。

身边的饥民捡起剩下一半的馍馍继续咬下去。

真实的惨烈哀叹,没人敢让这双眼睛看见。

只有刘统勋,在大殿上戳破了这层掩盖:

若要为保得先帝遗业的体面
而将天下一概视为春城花都
遇灾变而遮之
遇民变而瞒之
那么田大人说的乱国之象
定是不远了
臣以为,千里饿殍图犹如一口大钟
在我大清国的头顶上回响不止
这幅图是万万千千的百姓
用血泪书写的奏章


而与《千里饿殍图》相对的,是另一棵仓场总督献上的五谷丰登树。

丰盈美好,但是没有根系,也不掺一点真实。

因为在这无根之树底下,是我们并不陌生的,名为“官”的盘根错节。

它是一杆倚靠着权力随意欺凌平民的“假秤”。

用缺斤少两的器具征粮,民众也不敢反抗。

因为那上面有着硕大的“官”字。


它在官粮中以次充好、掺沙子倒卖给商人。

然后执行的官吏还要骂一句:“八成的油水都进了上头的口袋。”


它是为了政绩虚报的面子工程。

谎报良田数字,以此广征民税、民不聊生。

如果上头来查,就往荒地扔一棵豆苗:

“谁说长出豆苗的坟地,就不是良田呢?”

在寻找真相的脚步踏近的时候。

他们依旧有招数,一把火烧个干净,落个清清白白。

“火龙烧仓”迷雾之下真正的鬼魅,就站在清朝的日光之下。

由官场人性贪念组成的巨大阴霾,就盘旋在触手可及的真相之上。

那双眼睛还不忍抹去,所谓的“太平虚景”。


2
揭开真相是第一层,《天下粮仓》更想问的是:

一个好官,就能为民做主了吗?

那些抛弃了面子工程的有志之士,他们投入了官场之后,又是什么压抑了自己行动的手脚,只有呼应式的“鹦鹉学舌”?

在刘统勋前期调查出“火龙烧仓”的真相后,他审问下属官员,官员责怪是上级非要逼自己为恶。

而去问高官,高官则怪自己一生毁于一块“上马石”——

如果不是官场众人托举着他沉湎荣耀财富,又怎会沦落至今?


但这前前后后的责怪,更凸显,故事中的贪腐,本身就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

它是如此安全、严丝合缝,会让许多普通人在戴上官帽之后,就一念之间同流合污。

原本朴实的老农,被朝廷表彰穿上官袍之后,在饥荒时分,张口就要各种伺候接待,讨酒喝

这上上下下的贪腐,从来不是哪一个齿轮的问题。

这层结构,本身笼罩在巨大的皇权阴霾下。

因为办实事,是要冒着巨大的风险的。

《天下粮仓》里,先皇有极其严苛的惩罚制度,举报横行,冤狱也遍地。

官是怕了。

但也没人敢做事了,因为不做就不会错。

以至于剧中刘统勋行动的第一步,是建议皇帝“开仓门先要开狱门”。

那些愿意行动的官员,都关在牢狱里呢。

狱中冤屈的官员,手上写着“求死”

《天下粮仓》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案,是“阴兵借粮”。

它非常犀利地展露了一个问题,正直的官员在为皇还是为民中的两难。

刘统勋要调查的掺假官粮在漕船上被人假冒“阴兵”盗走,策划者正是清河县令李忠。

他这么做却不是为了自己。

去年清河县大涝,饥荒死伤三万多人,而赈灾粮却迟迟不来,他只能私开国家的粮仓,接济平民。

这是死罪,为了弥补空缺的数额,就采取了“阴兵借粮”的方式。

真相揭开后,面对李忠的牢车,清河县众人齐齐跟随,他们口中俱是一个“冤”字。

在情与法的两难中,在每天死伤的人命和不知何时才来的皇恩面前,李忠选择了前者。

虽然,剧的价值观还是得说,这是“错”。

“他虽然爱民,但是他不爱国啊。”

电视剧用悲情的一幕,祭慰这名父母官。


也将这扎心的真问题,放置在了大众的面前。

剧中有一条让人唏嘘的故事线。

审理清河县一案的原二品官员高斌。

他在故事中,没有刘统勋的铁面与气魄,也没有男主角米河的金手指,他只是想在自己所能做的范围内,对百姓、对同僚好一些。

于是,让龙颜大怒的为李忠求情的声音,他来发;

阻止教条主义老臣犯错而被弹劾,他来扛。

越想做事,官位越低。

但他直到最后依旧乐观淡然,只是为了,像李忠他们那样。

没有朝堂的大名声,只在百姓心中留一座小庙,进行年年不忘的祭奠。

电视剧中刘统勋一行人对抗的,是以田大人为首的旧势力。

很讽刺的是,到结局可知,田大人从未贪污一枚金银,他身家清廉,但他背后却站着正直的行动者最大的敌人。

结党弄权,虚报政绩。

他像一个最安全的旗帜,告诉清朝的为官者:

你们最保险的一条道路就是,永远发出“与上头一致”的声音,不管真实几何。


正是有了这样的旗帜,对法理、真相的敬畏才逐渐瓦解。

他不贪,有的是下面的人贪。

他不动国库,有的是人来动。

然后追查之时,就搬出“皇纲”的大旗,说一句:这都是为了人心,为了“维稳”。

毕竟,在清朝,江山基业的背后,耸立的还是皇权。

乾隆任命刘统勋重任时,说出此行最重要的,是“人胆”。

但又是什么,从本质上摘除了臣子做事的胆气?

反观皇帝,他也困在“胆”这个字上。


这体现在剧中太多的细节里。

故事里,官员口中的政治谈资,还是“雍正”年间;

而流民即将涌入杭州城,大地主不愿意开仓,浙江巡抚也拿他没办法,因为地主门口明晃晃亮着的,是先皇的牌匾。

改元之年,真的能改掉自己背后整个陈腐的祖宗制下的政治结构吗?

也有一个情节,讽刺着他的短处。

一整部戏中皇帝的语言,总是义正辞严。

但是到后期,他连将自己的一餐饭下放给灾民都做不到,被身边的太监昧下。

有效命令与行动效率,早在这座庞大迂回的政治大殿中被隔绝。


3

也许,很多人回顾其他的经典电视剧,却鲜少回顾《天下粮仓》的原因,正是这种血肉淋漓的剧痛。

它讲民不聊生。

也讲为官者要做到无愧于心,得付出多少代价。

而这部电视剧总让人诟病的一点在于,前面的官场戏足够经典,但提到最终解决方式,它却选择了最玄学的:

在好官们即将自燃的祭台上,天降大雨,度过时艰。


问题很犀利,解答却是寓言式的抽象。

在现实主义受限的情况下,它走向了一条国剧中非常特别的,浪漫主义解法。

《天下粮仓》的大朝堂质感很正,但是到了小江湖、尤其是男女主角几人,却充满了奇情化的戏说色彩。

是的,这部电视剧的另一面,是不真实。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