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HR新逻辑
有趣有料,分享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前沿、热点、实战干货与资料,和50+万HR坚持学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  ·  人力资源数据分析师 - 线上系列课程 ·  3 天前  
薪人薪事企小薪  ·  “当了leader才发现,大厂最想裁掉的,不 ... ·  3 天前  
高绩效HR  ·  华为绩效管理方法与实践:提升组织执行力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HR新逻辑

企业人效管理10问...

HR新逻辑  · 公众号  · 职场  · 2025-01-26 16:30

正文

来源丨盖雅学苑
推荐HR新逻辑-HRL

企业内训、管理咨询合作|吴老师-13082821688


嗨,这里是HR新逻辑·HRLogic


人效,究竟是什么?


人效本质是除法公式,分子是产出和收益,分母是投入和成本。

人效=产出和收益/投入和成本。

通俗的人效定义中,分子是经营贡献,分母是人力单位的成本属性,比如费用、人头数等。 世界领先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进一步将人效转化为“劳动生产率”,并将其定义为劳动者投入在单位生产时间内创造价值的效率。

人效=创造的价值/工时。

在麦肯锡的定义中,分子用价值来代替财务贡献,用工时来代替人力单位的成本属性。实质上要计算的都是单位产出的效率和效益。

HR新逻辑一直主张的“精益人效”与其不谋而合,人效提升从“管人头”转变为“管工时”。


人效衡量的关键是什么?


大家探讨较多的是人员服务比,这很重要,但是它只是过程指标。

很多时候,过程指标都在改善,但似乎对业务发展而言没有任何的改善。

因此,人效价值衡量最终要回到经济价值的角度,这包括产能、ROI投资回报、工时产生了多少业务价值、工厂能否利用现有的人产生更多的业务价值等等。

如果人效不能最终反映到经济价值上面,它可能就是伪命题。


人效分析指标有哪几类?


企业人效衡量指标包括三类: 效益类、效率类、效因类。

效益类指标关注直接的财务结果以利润或成本或有价值的产出等形式直接反映企业人效结果/水平。根据分母的不同,可以将效益类指标区分为三种:人均类、元均类、时均类。

效率类指标更关注生产和服务的过程,通过业务效率形式来反映人效水平。根据计算逻辑差异, 我们也可将效率类指标区分为三种:单位时间效率、标准工时分析、综合生产效率。

效因类指标关注的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个体。根据劳动者投入元素差异,我们将这类指标分解为三种:时间类、动力类、成本类。

谁是人效的第一负责人?


人效提升最终需要业务挂帅,即利润中心或是成本中心相关的负责人。让HRD牵头提人效,就好比让曹操自己走华容道。

因为只有对业务最终负责,才能对最终的价值产出有认同,否则容易变成一种对立。

不过,HR也需为人效项目提供系统的工具方法。

因为人效管理不是一项简单粗暴的工作,也不是简单地做一些培训,而是要基于公司未来业务的战略、方向、战斗队形,考虑组织应该怎么搭?人才画像是什么?

除人力资源之外,财务也非常重要,因为一切最终都回归到价值衡量,需要关注财务数据。

企业规模小,就不用看人效?


任何发展阶段、任何规模的企业都需要关注人效。

不同发展阶段和规模,企业都要思考具体的业务锚点是什么,再聚焦讨论、拆解人效管理从哪入手。

我们需要关注业务现阶段想做什么事情,回过头再来想一想哪里是抓手。

企业规模较小时,人效提升关注的就是销售提效。如何更好地发挥和利用核心销售团队的时间,这就是人效提升的主要抓手,他们的时间就是价值。

型的成熟企业也有流程冗余。所以,人效提升可以从企业目前最核心的几个业务价值流程梳理开始,从流程上看真正耗时的流程到底是什么,根据客户和价值创造过程,重新梳理和再造流程。

人效提升,从哪入手提升最好?


自上而下来看,要对接业务发展,明确公司三年、五年战略是什么之后,才能搭建未来组织,未来的人才队形。

反过来,自下而上,每个业务部门也要能解释和证明自己创造什么价值,如何衡量,以及哪些是关键活动,哪些活动没有价值。

另外,作为业务部门负责人,行业有什么新的动向、有什么新技术可以在你的职能范围内运用。

总结来看,从哪入手提升人效,我们可从7个问题来思考答案:

1️⃣ 部门的整体价值定位是什么?
2️⃣ 部门工作效果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3️⃣ 工作内容是否聚焦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4️⃣ 是否可以用科技手段提效?
5️⃣ 是否合理地配置人员结构?
6️⃣ 是否可以跨部门共用人力?
7️⃣ 当前的工作流程是否可以优化?

如何评估人效项目带来的价值?


可从两个角度出发评估,一是从利润中心出发,另外是从成本中心出发

1️⃣ 成本中心角度就是节流,如何用更少的人和成本完成同样的工作量。例如从“单位工时的工作量”这一角度出发评估售后服务岗位,查看它的服务单数、电话量、服务人数比等过程性指标。

2️⃣ 同时,这些指标也可以关联到利润中心,如何用同样多的人/成本创造更多收入。同样的,我们需要将售后的电话量重新对焦到业务,例如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电话投诉量,回头看电话投诉量的驱动因素是什么,是产品质量不好,还是其他原因。

总之,要联动分析,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都不能局限于内部,需要往前走一步,才能更全面、更本质地看待人效衡量这件事。

人效提升后,如何保证不反弹?


如何确保人效结果不反弹,有几个重要关注点:

一是可视性,持续监控人效提升各阶段的达成情况;

二是责任化,未达成预期的人效举措责任到人,挖根寻因并改善;

三是工具化,固化工具表单/数字化看板等持续衡量人效提升的收益。

进一步,可将人效提升分为五个阶段,建立一套可持续的管理体系和机制:

1️⃣ 用红黄绿灯标记各部门的人效,哪些是人效重灾区,可能调整的空间是什么(并非所有的红灯都有问题,需探讨和验证);

2️⃣ 如果要提升人效,大概可以聚焦在哪几个重要举措,每个举措大概会产生多少价值;

3️⃣ 要真正关心落地的路径是什么;

4️⃣ 最初目标是否真的实现了;

5️⃣ 回到财务报表,衡量人效。

控制人力成本
除了裁员还能做什么


一旦企业经营不善,很容易想到通过裁员来减少成本。

实际上,控制人力成本的方式并非只有裁员。根据采用手段的激烈程度,我们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模式两种。

1️⃣ 直接模式

直接模式是在短时间内直接削减人力。企业往往宣称的裁员便属于这类,例如人力优化、末位淘汰,或是“组织整合”和“组织调整”。

2️⃣ 间接模式

这种模式通过控制让公司人力不再增加,或人力配置更合理,从而实现更长周期内的人员数量控制。

间接模式中最常见的是通过冻结招聘,自然淘汰内部员工,实现一定周期内的员工数量减少。

3️⃣ 更有远见的是以人效为基础的薪酬包管控机制,将人力预算变成业务经营的一部分,从而将人力变动纳入业务部门自己的控制中。


机器换人后

工厂就不Care人效了?


并非如此,以全球最大的碳酸饮料企业为例来说明。

这家企业的工厂自动化水平非常高,产线员工数量并不多。按理说,应该不存在招聘压力和人效问题。

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

因为饮料生产的淡旺季非常明显,暑假和过年等生产旺季,产线非常忙,甚至需要24小时不停产。但机器可以不停,人不能不停,人的数量很难跟得上机器的持续运转。

你可能会想,旺季多招一些临时工不就可以了。

问题是,当高度自动化之后,他们需要的蓝领都是高技能蓝领,招聘难度更高,而且培养周期更长。

所以,这种临时过渡的方式对他们来说不太可行。

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挖掘现有员工的时间和潜力,例如A产线空闲的人力被协调至缺人的B产线,通过“跨产线共享用工”提高人效。

以上,公众号推送规则改变,文末点个免费的「赞」和「在看」,就不会错过【HR新逻辑】每天16:30的干货推文!

HR新逻辑线下人效公开课:5月23-24日深圳开课人效分析与提升实战班 :构建、分析与提升(←点击即可跳转查看课纲内容)


HR新逻辑(HRLogic),总部位于广州,一家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依托,聚焦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咨询机构,近期实操课如下,欢迎咨询报名!可以引进企业开展内训课!


课纲内容领取/报名咨询
名额预定中,满员封班!
所有课程可定制引进企业内训课
扫码添加Kiki老师咨询报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