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等多部门紧锣密鼓加快政策部署,深入推进数实融合、发展壮大数据产业,激活数字经济发展动力。业内研究预计,伴随数实融合制度不断完善和产业实践更加深入,
预计到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80万亿元
。
从部委到地方近期部署来看,数实融合、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等成为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的关键词。
日前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工作任务时明确,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坚持“点、线、面”协同,加快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面向重点行业“一业一策”制定数字化转型指南,用三年时间建设200个高标准数字园区。
江苏省近日召开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2025年着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实施新一轮“智改数转网联”三年行动计划,构建智能工厂梯度建设体系,加快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厅长翟刚表示,2025年将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建设工业智能创新中心,深化行业大模型研发应用,开展标准制定和优质数据集建设,力争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数量翻番,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大幅提高。
与此同时,近期相关政策密集出台,升级网络设施、提升行业赋能能力,明确未来几年发展目标。十二部门印发《5G规模化应用“扬帆”行动升级方案》,提出到2027年底全面实现5G规模化应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打造“5G+工业互联网”512工程升级版实施方案》,提出
到2027年建设1万个5G工厂
;三部门出台《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明确不同类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重点和策略,形成差异化的转型实施方案。
研究认为,数实融合高水平发展,将持续带动数字经济发展。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发布的《2025信息通信业(ICT)十大趋势》显示,数实融合将持续释放需求潜力,到203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80万亿元。
我国数字经济进入加速发展周期,规模由2012年的11.2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53.9万亿元,11年间规模扩张了3.8倍。其中,
数字经济规模由10万亿元增长至30万亿元用了约6年时间,由30万亿元增长至50万亿元,仅用了约4年时间
。
从占比来看,2023年,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我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达到42.8%,较上年提升1.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关键支撑和重要动力。从增速来看,2023年,数字经济持续支撑经济稳增长目标实现,
我国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7.39%,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2.76个百分点
(2023年,我国 GDP名义增速为4.64%),数字经济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66.45%,有效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活力。
内部结构中,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比重由2012年的约3:7发展为2023年的约2:8,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占数字经济的比重分别为18.7%和81.3%,数字经济的赋能作用、融合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
具体来看,2023年,我国数字产业化规模为10.09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9.57%,高于同期数字经济名义增速,表明数字产业化为数字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积累强大的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数字产业化占GDP比重达到8.01%,数字产业化支撑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进一步逼近“十四五”发展目标。
2023 年,我国产业数字化规模为43.84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90%,略低于同期数字经济名义增速,产业数字化占GDP比重超过三成,为34.77%,表明产业数字化发展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
从绝对规模来看,2023 年,我国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占行业增加值比重(以下简称为“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10.78%、25.03%和 45.63%,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持续深入。从相对规模来看,2023 年,我国一、二、三产数字经济渗透率同比分别提升0.32、1.03 和0.9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增幅首次超过第三产业,一产稳步推进、二产加速渗透、三产纵深拓展成为去年以来的主要趋势特征。
以数字产业化集聚带动当地数字经济快速发展。2023年以来,各地数字经济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经济基础较好、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实现了更快更好、更有韧性的发展。
从规模来看,2023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上海、福建、北京、湖北、四川、河南、河北、湖南、安徽重庆、江西、辽宁、陕西、广西等18个省区市数字经济规模超过1万亿元,较去年增加1个地方。
从占比来看,2023年,北京、上海、天津、福建、浙江、广东等省市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已超过50%,北京、上海数字经济发展接近美欧等发达国家水平。
从增速来看,2023年,浙江、上海、北京、山东、江苏、广东等经济基础较好、创新能力较强的地方数字经济增速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来源:经济参考报、新材料行业研报、中国企业评价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