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知乎上出现一个很火爆的话题:比亚迪的设计师和领导真的不知道自己设计的车有多难看吗?
虽然相比于以前车型,比亚迪王朝车型确实比以前的F3、S6成熟许多,但相比于中国品牌其他车企在设计和车身工艺上的进步,比亚迪的进步实在太不明显了。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平台的限制使整车姿态出现问题
评价一款车型是否好看的标准,并不是某一细节的设计,而是整车的姿态。一般来说,只要是姿态设计对了,细节造型起到的作用只是点睛之笔。这和我们看超级模特是一个道理,只要是九头身,脸真的不是那么重要。
但是对于一款车型而言,好的姿态是受制于平台硬点的。举个例子,为什么小型三厢车里鲜有比例协调的产品,问题就出在平台上。眼下,因为平台的限制导致整车造型比例的失调,在中国品牌里非常常见。换句话说,就是平台容纳不下那个炫酷的造型。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江淮瑞风S3,广汽传祺GS4,比亚迪宋也是个典型的例子。
先来看比亚迪宋,很多读者反应说比亚迪宋看上去总是有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问题出在哪里呢?来看下面这张图。
说实话,从侧面比例上来看,比亚迪宋做得还算不错,轴距大概为轮胎直径的3.75倍左右,A柱的位置和车轮的关系也几乎是相切的关系。看上去的确不错,但问题在于,轮眉边缘到轮胎之间的距离过小,并且前保险杠下沿的延长线位于车轮中心线下方。这一细节问题,就使得比亚迪宋的整车姿态给人一种下坠感,没有体现出SUV应有的轻盈感。并且轮眉采用了异形的轮廓,又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的出现。如果比亚迪的设计师在轮眉边缘增加一圈黑色的塑料护板的话,这种问题会得到大幅度改善。
如果从45度角看比亚迪宋,这种情况会更加明显,过小的车轮与轮眉间隙使得本来就过于内收的轮胎显得更加收缩。另外,较窄的轮胎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四条轮胎都隐藏掉来看比亚迪宋的整车比例的话,比例是没有问题的。
而比亚迪宋出现这种姿态上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平台限制,平台硬点限制了造型的发挥,而造型也没有很好的去迎合平台硬点的限制。同样的问题还可以看一下比亚迪S6、S7以及比亚迪唐系列,为什么这几款车型看上去都略显单薄,问题就是出在这个平台上。从这个方面来看,比亚迪的造型设计显然还不够成熟。
匹配和车身工艺跟不上市场步伐
如果我们把比亚迪几款王朝系列SUV:比亚迪宋、比亚迪元还原成设计草图的话,可以发现,其实这些车型的细节设计还是有不少可取之处的,层次感营造的还算不错。但是问题在于,过于复杂的细节造型设计,超过了比亚迪匹配工艺和车身工艺的水准,所以,当不均匀的接缝和不合理的间隙段差设计出现在一辆量产车上时,不免让人觉得有些廉价。
例如,比亚迪秦后尾灯和后保险杠之间贴着的那块犀牛皮,很显然就是没有匹配好尾灯和后保险杠公差、最终不得已而为之的补救方案。同样的犀牛皮,我们也在比亚迪唐的前大灯和前保险杠的位置看到。其实这就是我们此前一直所讲的可感知质量的问题,可感知质量提升不上去,所有的高科技装备运用都只是一种简单的堆砌。
比亚迪造型的症结在哪里?
自比亚迪诞生以来,我们在各种场合下听到的声音都是,比亚迪是一家主打新能源车的车企。事实上,在最近几年里,比亚迪在新能源动力的普及以及量产化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
凭借着在电池技术上的优势,比亚迪陆续推出的几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可以算得上是标杆。不仅是国内的车企,就连欧美的汽车巨头在研发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时,也会参考到比亚迪的技术。毫不夸张的讲,在电池系统的小型化、续航能力、电源管理等技术上,比亚迪是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而比亚迪的电池组也是具备供应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的能力的。
眼下,国内的本土汽车企业,除了几家在国外设置了设计中心的企业之外,大部分中国品牌设计一般都遵循着外包式的设计模式,这种外包式的设计,甚至会涵盖造型和工程两方面的设计。所以在整车研发过程中,国外设计公司的外包费用往往占据着大头。
一直以来,比亚迪的开发模式都与其他汽车企业截然不同,从造型设计到工程设计再到零部件的生产,几乎都是在比亚迪体系内完成。所以这也就很好理解了,都是那么多钱,是投在造型设计上呢?还是投在新能源动力的研发上呢?
事实上,业界一直有这样一种遗憾,如果我们能把长城现在的车身工艺技术、吉利的造型设计和比亚迪的新能源动力技术融合在一起的话,那么这款车将是多么完美。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