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微讯江苏
江苏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9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9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 ·  21 小时前  
河北交通广播  ·  【992 | 痛心】太突然!“白龙马”不幸去世 ·  昨天  
河北青年报  ·  今晚,河北这些地方有雪 //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微讯江苏

江苏:植入“绿色基因”,锚定“宜居韧性”

微讯江苏  · 公众号  ·  · 2024-08-15 16:25

正文

如何推动全面绿色转型?看一看来自江苏城乡建设领域的实践 ——

植入“绿色基因”,锚定“宜居韧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明确提出推进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并对推行绿色规划建设方式、大力发展绿色低碳建筑、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作出部署。

我省城乡建设发展有哪些绿色实践?下一步如何推动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绿城”,增强气候适应韧性

常州“两湖”创新区、盐城高新区智创园,近日入选江苏第二批城乡建设碳达峰碳中和先导区。

“先导区将城乡建设绿色低碳从过去的‘建筑尺度’扩大到‘城区尺度’。”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举例说,常州“两湖”创新区计划重点建设零碳排放园区、社区、校区各1个,绿色社区2个,打造集成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基础设施、低碳交通等体系的创新区;盐城高新区智创园将开展推动建筑低碳发展、创新能源供给模式、发展低碳交通等六大行动,全面向“绿”而行。

除了先导区,江苏多地在城市建设中探索植入“绿色低碳”基因。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至去年底,全省城市(含县城)建成海绵城市总面积达1746.77平方公里,约占建成区总面积31.56%。多点开花的公园、随处可见的林荫路、串点连线的绿道,这些绿色空间成为城市重要的生态本底和“碳汇空间”。

“《意见》提到,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增强城乡气候韧性。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是适应这一要求的关键领域。”省规划设计集团风景园林院总工程师刘小钊建议,各地应充分考虑气候适应要求,因地制宜推进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如城市园林绿化中要优先选择乡土材料、乡土树种和适应当地气候的施工工法,根据气候区位和降雨规律选择适宜的“海绵”技术组合等,提升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

打造“绿房”,节能降碳更宜居

综合节能率100%、投用运行后实现零碳排放的超低能耗建筑,今年3月在南京国家农高区建成。这座颇具童话风格的云朵造型建筑,是中国东部(南京)农业科技创新港项目4号楼。这座建筑综合运用光伏板和地源热泵等低碳技术,做到“更少的能源消耗、更多的绿色能源持续补能”。《意见》中提到,加快既有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节能节水降碳改造,推广先进高效照明、空调、电梯等设备,都在这座建筑上得到良好体现,这样高品质“绿房子”将成为未来建筑业发展的趋势。

在城市更新中,很多地方涌现出低能耗“绿房子”。南京市玄武区红山路107号有一片老旧实验办公楼、厂房正在更新改造。该项目设计综合节能率约86%,年底完工后,老厂房将摇身变为超低能耗的低碳科技办公楼。

“目前南京所有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施工、验收。目前新建居住建筑节能率为75%,比十年前大幅提升。”南京市城乡建设委员会科研设计处副处长刘阳介绍。

据了解,南京作为国家绿色建材试点城市,目前试点项目规模、工作进展在试点城市中位于前列。《南京市建筑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将于近期发布,该文件将系统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

示范“绿村”,清洁能源点亮振兴路

从高空俯瞰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尚桥社区陡门口村,可见农家屋顶有序点缀着一排排蓝色光伏板。这些光伏板是“光储直柔”微电网,由国网江宁供电公司与湖熟街道政企联动引入。

今年6月,陡门口村获批建设“零碳村镇示范村”。“绿电”在村庄的广泛应用,正促进全域零碳排放。村民王金刚家的电器都用上了“绿电”,“煤改电”让他家用电安全升级。村口停车场用上光伏零碳充电桩。农忙时节,停车场里可见由“绿电”驱动的新型农具,它们在田间地头劳作,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