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1949年10月1日,伴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义勇军进行曲》
作为国歌在开国大典上奏响。
从那一刻起,这段激昂的旋律响彻中国大地,
迎接着每一个安稳的黎明,见证着每一个荣耀的瞬间,也鼓舞着每一个国人不断前进!
91岁的汪奇老人,是开国大典军乐团小号手。在《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中,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我们每天就是练号、练号;白天还要练步伐、练队列,一直练了一个月。”
直到1949年10月1日当天,才知道是为开国大典演奏国歌。
老人说,他当时高兴得不得了,但不能表现出来,
“高兴就放在音符里了”
。
时隔71年,
汪奇老先生
再次奏响了这段早已融入生命的乐章。
当老人用略显颤抖的双手,拿起小号吹响《义勇军进行曲》时,现场观众起立合唱,肃然起敬。
每当听到国歌响起,我们总会热血沸腾,是怎样的危急情境让这首歌的创作者田汉和聂耳,发出至今都令人振聋发聩的呐喊呢?
目睹日军飞行员狰狞面孔
聂耳坚定要用音乐唤醒大众决心
节目特别请到了田汉先生的孙子欧阳维教授、聂耳先生的侄外孙青山导演,以及《义勇军进行曲》第一个版本的录音师司徒慧敏先生的女儿司徒恩湄女士,他们讲述了当年田汉先生和聂耳先生歌曲创作的始末。
1931年,33岁的田汉和19岁的聂耳在明月歌剧社相识。在田汉心里,做戏剧虽然很多人看,但是传播力远不如随时随地都能歌唱的音乐。
于是,他鼓励聂耳
用音乐作武器
,
“
用音乐去改变社会
,这个种子应该是田汉先生给我外公埋下的最好伏笔”,
聂耳侄外孙青山说。
1932年日本侵略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日军轰炸闸北时,飞机经过了明月歌剧社的楼顶,当时聂耳站在剧社的露台上,一抬头就能看见驾驶室里飞行员狰狞的面孔,这
让聂耳更加坚定了要用音乐唤醒大众的决心。
1933年6月3日,聂耳在日记开篇就提出了一个非常震撼的问题:“什么是中国的新兴音乐?”随后自己又很快做出回答:
“它是代替着大众在呐喊。”
在田汉的介绍下,聂耳加入了党的音乐小组,遇到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挚友。在这样的氛围之下,田汉和聂耳陆续创作发表了《开矿歌》《毕业歌》《前进歌》等。
两人为新歌剧《扬子江暴风雨》创作的《前进歌》,
成为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蓝本。
1934年底,
田汉
接手创作了一个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剧本《风云儿女》,并在剧本原稿最后一页,
写下了
《义勇军进行曲》的初版歌词。
不久之后,田汉不幸被捕。得知此事的
聂耳便主动提出要为《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作曲。
当他拿到歌词后,很大一部分作曲工作是在《义勇军进行曲》第一个版本的录音师和演唱者之一司徒慧敏的家中进行的。
在司徒慧敏家作曲的时候,聂耳总是一边打拍子一边唱歌。
吃饭时兴奋劲突然来了,他还会拿着筷子接着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