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华网
新闻有深度 思想有温度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人民日报  ·  那是一车人的命啊!多亏了这4位少年! ·  3 天前  
南方周末  ·  拯救白内障:一场未完待续的AI探险 ·  4 天前  
新华社  ·  郭同学,被嘉奖! ·  4 天前  
辽沈晚报  ·  永久封禁!原因:刻意炒作矛盾博眼球 ·  5 天前  
辽沈晚报  ·  永久封禁!原因:刻意炒作矛盾博眼球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华网

地蹦子切克闹,西部人民唱着“rap”过新年

新华网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30 10:03

正文


过年,过的就是一个个传统年俗的连喜鹊登枝迎新岁,金鸡起舞报福音。在此辞旧迎新之际,新华网带你走遍全国,领略各地辞猴迎鸡的新春传统习俗。一连七天,每站都有新惊喜。还在犹豫什么?一起出发吧!



Day4 西部地区



今天是大年初三,俗话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初三一般不出门拜年。今儿特别注意别摔坏东西哦,如果摔了得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没办法出门不要紧,在家里也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玩转全国。今天,我们的“年俗七日游”即将走进神秘广袤的西部地区,体验一番别样的年味儿。那还等什么,赶紧出发吧!


“游喜神方”

“游喜神方”是老成都人春节的一种传统民俗,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大年初一开始,老成都人便携家结友出南门,游历到“喜神”所在的方位祈福,祈求一年平安吉祥如意。而所谓“喜神”,是指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的神祇。




成都人“游喜神方”最喜欢去的便是武侯祠。每年春节,武侯祠都会举办大型的仿古祭祀表演,伴随震天锣鼓声,蜀汉仪仗队将从武侯祠大门列队跑出,舞旗摆阵,威风开路,掀起“游喜神方”的高潮。




打醋炭

打醋炭是陕北的一种特色年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意为驱邪。除夕,陕北家家贴对联、挂红灯、净院落,诸事准备就绪之后,便开始打醋炭。




打醋炭时,事先得选择一个小碗大的圆石头,拿回家来,名曰“请醋炭神”。然后将石头洗净,放在灶火里烧红,取出后放置于一把马杓中,上面浇上半碗上好的黑醋,杓里立即咝咝作响,散发出大量醋酸的气体。紧接着,主人掌杓,拿着“醋炭”走遍家中每个角落,最后送出大门,将石头泼倒在大路上。




地蹦子

在甘肃酒泉地区,最有特色的年俗就是地蹦子了。一支地蹦子队由鼓子、拉花、和尚娃、膏药匠、傻公子、丑婆子,大头和尚、柳翠等角色组成。地蹦子的跑跳花样很多,有二十多种,跑跳一场长达三四个小时。




说唱兼备、歌舞并序是地蹦子最大的特点。值得一提是,地蹦子的说唱大都即兴赋诗,现编现唱。朴实矫健的舞姿、铿锵激越的配乐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河西人民淳朴敦厚、豪狂骠悍的性格。




腌熏腊肉

老重庆的春节,自立冬开始筹备,此时气温逐渐降低,各家各户纷纷开始腌制腊肉。每到这个时候,走在重庆的大街小巷,几乎随处可见晾晒着的腊肉,重庆的年味儿便率先从这些散发着诱人香味的腊货中溢出,馋得人口水直流。




腌制腊肉,首先要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八角、桂皮、丁香等香料,腌入缸中。等7至15天后,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再选用柏树枝、甘蔗皮、椿树皮或柴草火慢慢熏烤,然后挂于烧柴火的灶头顶上,或吊于烧柴火的烤火炉上空,利用烟火慢慢熏干。




社火

“不点花灯月不圆,不耍社火难过年”,青海社火是在高原上流传了千百年的一种传统年俗。青海社火糅合了青海其他民族的一些民俗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丰富多彩且独具高原特色的表演形态,有舞龙、舞狮、高台、高跷、旱船、秧歌等数十种表演形式,以及近百种脍炙人口的社火小调。




喧天的锣鼓、高亢的唱调,把青海各族人民闹春的情绪渲染得淋漓尽致,而这样的狂欢要持续到农历二月二才结束。





各位团友,

本次的西部年俗之旅到此结束啦!

明天我们即将去到华东地区,

说好不见不散咯!





来源:新华网广东频道综合新华网、人民网、国际在线、重庆晚报、成都日报、华西都市报、兰州日报(图片来自于网络)

编辑:刘凝、吴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