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接受加拿大《环球邮报》采访纪要
2019年6月27日
(部分内容有删减)
记者:
感谢您的时间,首先针对近期几件新闻事件问您几个问题。
第一,联邦快递承运的华为包裹中有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联邦快递说这个事情属于操作失误,您相信吗?
我们每年有大概一千多亿美元的货物都是由DHL、联邦快递等向全世界运输,都是正常的货物,没有秘密。至于联邦快递为什么把寄送地址不是美国的包裹寄送到美国,我们搞不清楚,只有联邦快递自己才能搞明白。
记者:
您能不能解释一下美国Futurewei这家公司呢?
之前您多次表示不会把华为哪一块进行分拆,似乎在Futurewei上面不是如此,未来是否可以预期华为有更多类似的举措呢?
任正非:
由于美国的管制规则,只要这个零部件或技术有美国成分可能就受管制。
有美国人工作的可能也有美国成份,因此,Futurewei是在美国法律条件下的特殊问题处理。
记者:
这是华为未来去解决其他问题的模式吗?
把公司的一部分拆分出来在全球各地进行布局?
任正非:不会。像美国实体清单的做法,我认为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会这样做,所以不会出现其他情况。
记者:
我们知道,华为有几家重要的合作伙伴(包括Google、Arm)在积极和美国相关方面进行游说,在华为“实体清单”事情上做例外的处理,您对此有何期待?
您是否在为华为完全被禁止与美国公司合作的情况做准备?
还是说你预计部分关键供应商可能获得特许为华为供货?
任正非:
美国供应商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上去积极游说政府放松管制,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需要大量购买它们的产品和技术。
记者:
您认为华为美国供应商的游说工作不会成功吗?
华为是在做他们无法继续供货的准备吗
?
任正非:
我没有说它们不会成功,我认为它们的努力完全可以理解。
我们不怕美国实体清单对我们的打击,是基于三个基础条件:
第一,内部高度团结一致。在特朗普没有打击我们之前,我们公司内部还是比较松散的;特朗普打击我们以后,我们内部“求生存、求发展”,更加团结一心,而且意志更加坚强,大家工作干劲和热情更加高涨。
第二,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比如美国公司不供应器件给我们了,我们并不迁怒它们,我们能理解它们,还是要积极与它们合作。无论外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我们都会敞开怀抱,以更大规模合作;只要能给我们提供帮助的企业,都要加大合作。这就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我们是建立了一个广泛的统一战线。
第三,坚持“大方向要正确”。美国打击我们的5G,只是我们网络联接产业的一部分,我们不只是5G领先世界,光传输、光交换、接入网和核心网也是远远领先世界的。这个产业依靠我们自己的芯片和软件,完全可以独立存在,不受美国影响。
目前受影响多一些的是终端,我们努力用一、两年来调整,也能完成终端的持续增长。即使受到美国实体清单影响,我们的P30手机在发布后85天内销售了1000万台,说明用户对我们的信任并没有减弱。
截止5月30日,我们的终端已经销售了1亿台。
所以,终端遇到的困难,我们会在下半年或者明年逐步得到克服。
(注:当地时间29日下午,在G20闭幕后的记者会上,特朗普表示,美国企业可以继续向华为出售零部件)
记者:
您刚才提到,在接下来一、两年会努力去调整适应新的环境,一、两年之后会完全调整过来。
您能否解释一下“完全调整过来”是什么意思?
是那时候华为完全不依赖美国的技术和专利就能完整生产出产品吗?
任正非:
我们有很多专利,美国也有很多专利,我们是交叉许可的,许可之间本身没有障碍和矛盾。
但是,我们永远都不想离开美国的技术和部件、产品给我们的支持。因为我们用了美国的技术、部件来组成华为产品,会更加先进,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我讲的是,两年以后我们应该没有生存的困难。
记者:
为什么会没有生存困难呢?
从现在到两年之后会做哪些调整?
任正非:我们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合作伙伴研究和攻关,在供给上不存在什么问题。
记者:
今年年初您提到,即使没有美国芯片华为也能够继续生存,5月中旬时说美国事件对华为的增长有小幅影响,最近又提到,美国事件对华为收入的影响规模可能在300亿美元,似乎这个影响还是蛮大的,这个阶段到底什么发生了变化,有哪些变化比我们预想的更加恶劣?
任正非:
第一,所有核心的尖端芯片,我们都没有问题,都可以完全自己供给,保持产品的高度领先;
第二,少量的部件更替需要更换版本,在版本切换期间,产能上不来,这对发展有一些影响;第三,关于300亿美元,外界可能认为是很大的数字,在我们眼中是一个小数字。因为我们原本预测今年能实现1350亿美元收入,下降300亿美元,还有1000亿美元左右。这是我们的预测,实际上,现在财务报表反映出来的真实情况比我们预测的要好一些。
记者:
您意思是说今年收入下滑的预期,相比原来的预测,不会达到300亿美元这么多吗?
任正非:
有可能,要少一点。
记者:
大家很关心数字,现在有没有最新的预测?
会受到多大的冲击?
比如说200亿?
任正非:这个没有预测。我讲话比较极端一点,就留有一些余地。还是要看下半年的报表,上半年报表不代表全年的情况。因为前四个月是高速增长,实体清单出来以后,五、六月份开始有点影响,但是影响不大,因为生产有惯性。我们预计下半年开始会有一些影响,但是影响有多大,现在还不能肯定。
记者:
美国政府后来给了华为90天的宽限期(临时通用许可证),华为现在肯定也在做准备,90天到期之后华为会怎么做?
90天到期的那一天到底会发生什么?
之前说华为有“漏洞”,不断在弥补加强,到底有那些需要补?
会发生哪些变化?
是否意味着90天到期之后,会有一些华为产品市场上客户买不到?
在实体清单完全生效的那天对华为意味着什么?
任正非:
我认为,这90天根本是不需要的,因为实体清单出来那一天,我们就准备好了,不需要90天。
“90天临时许可”其实对我们的打击范围增大了,而不是缩小。因为实体清单出来以后,打击我们的只是不能供应器件或技术等,90天延期把本来不需要许可的一些标准组织活动也囊括进去了,对很多标准组织造成了困扰,所以“90天”不是对我们宽容了,而是对我们打击更厉害了。
目前的根本问题,是美国要取消实体清单,而不是延缓。延缓实体清单最痛苦的是美国公司,而不是我们。
我们照样热火朝天地生产,员工人数从18.8万人扩展到19.4万人,
因为要做版本切换磨合,需要增加工程师。
如果你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生产线,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都是忙忙碌碌的。但是,美国公司不能供应器件之后,会对它们的财务报表产生影响,痛苦比我们大,我们很同情它们,因为毕竟同甘共苦二、三十年了。因此,延缓90天没有什么意义,我们早就做好了准备。
记者:
您刚才提到华为的员工从18.8万增加到19.4万,增加了6千人,规模很大,可能很多公司总的员工数量都没有这么多,增加的人做什么?
做软件开发、代码开发还是别的?
任正非:
各方面都有。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资料图)
记者:
之前很多记者采访时,一直想问您到底“洞”有哪些?
我其实不太想问这个问题。
我想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担心是什么?
主要关注的重点是哪里?
让华为芯片完全不受美国影响吗?
任正非:
外界最关注芯片,我最关注的不是芯片,因为我们自己的芯片其实比美国的先进。
往往是最不重要、也没有太大技术含量的某些零部件,我们过去忽略了,
但是电路板上少了这个零件,就需要全部改版,这还是有一定工作量的。
所以,美国的实体清单对我们没有死亡威胁。你问“到底有多少个洞”,我认为有千百个“洞”,每个“洞”都需要很多人去梳理、一个个去补。
记者:
我知道有些是非常技术的,你们可能也不担心。
在这些小“洞”里,有哪些是出乎你们意料之外、从技术层面很难解决的?
任正非:
技术层面都很容易解决,只是需要时间。
有些简单的器件,虽然简单,影响也大。例如,有三个器件在打击范围内,因技术简单我们忽略了,每块电路板都要用,没有就要全部修改电路板,工作量十分大。现在可以供应了,但是其中一个芯片在这两个月我们已做出来,那么三个芯片中就只购买两个了,另外一个就不再购买了。所有存在的“洞”,我们都是有能力补起来的。因为我们有8万研发人员,每年研发经费投入150亿-200亿美元,只要我们调过头来解决,让最尖端的人,从“求发展”、探索未来的研究,转过来先解决简单急需的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记者:
您有对员工说什么吗?
您有没有给华为的团队一个时间期限?
到这个时间点,华为所有领域(硬件、软件、部件)都不依赖于美国技术
。
任正非:
我不会给大家定一个时间点,因为难度不一样,工作量大小不一样,还是由他们自己去解决。
我们一定要努力自己解决问题。
记者:
您说这些问题一定要解决,意思是指公司所有领域,都能够实现不依赖于美国而独立运转吗?
任正非:
是的。
记者:
有报道说华为对美国的Verizon公司提出,向他们收取10亿美元专利许可费。
首先,10亿美元数字准不准?
第二,美国公司在使用华为专利但是没有付钱的金额规模多大?
任正非:
我们总共有近9万项专利,其中11500多项核心专利是在美国注册的,美国政府对我们授权了的。
美国国家给了我们法律权利,美国是法治国家,应该说每个使用我们专利的公司都会给我们付钱。Verizon是现在谈判专利许可的公司,我们要价是合理的,他们自己心里应该明白。和高通相比是很客气的,他们应该会给。我相信美国是法治国家,美国公司会付专利费的。10亿美元是5年的总量,不包括5G,以后5G还会再谈。
记者:
10亿美元这个数字还是不小的,华为过去好多年累计向其他人收取的专利许可费约15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比较,还是有挺大的增长。
相比未来华为有可能从美国收到所有的专利费来看,您认为10亿是小数字吗?
任正非:
是很小的数字。
虽然我们从其他公司收到的专利费不多,因为他们也有专利,我们也有专利,专利对冲以后,我们收了增值的部分,显得很小。如果有些公司没有专利对冲,就要多付一些。总体而言,我们是比较客气的公司,要的专利费是合理的。
记者:
在专利费的收取上,华为只面向美国公司,还是面向全球?
包括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任正非:
是面向全球的。
记者:
您认为华为一共能收取多少专利费?
任正非:
肯定要比高通少得多。
记者:但这个数字还是很大。
记者:
聊一聊您的女儿。
作为一个加拿大人,今天之所以有机会跟您沟通,我认为是因为中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关系上进入了与之前相比非常不同的阶段,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您女儿所起的作用。
她目前还在温哥华。
您去过几次加拿大?
我认为至少两次,但是具体次数不清楚。
任正非:
我去加拿大的次数比较多,记不清楚了。
最重要的一次是2017年,我从加拿大东边横跨到西边,待了十几天,主要是考察加拿大的投资环境,拜访各个地方的大学。我认为,加拿大的大学都是非常优秀的,世界上三位人工智能之父都在加拿大。我们考察以后,认为加拿大投资环境很好,准备把北美甚至世界理论科研中心放在加拿大。
我认为,随着美国越来越封闭,很多人才拿不到美国签证,他们只可能到加拿大去开会、工作、投资。我们认为加拿大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与美国差不多,所以准备用美国大规模研究方式来大幅度扩大加拿大的研究,建立大的研发中心。我已经与加拿大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讲了,要准备在多伦多、渥太华、蒙特利尔、温哥华买土地,建新的研发中心。我们和加拿大的合作,应该说对双方都是有利的。科学家有很多理论,但是他不知道在产业上有什么用;我们知道在产业上怎么用,但是在理论上不如科学家。我们结合起来,就会推动产业发展。教授对学生讲授联系实际的知识,这些学生也不会全来华为工作,他走入社会,就推动了社会的创新;我们公司的员工也会辞职,到社会工作,就把创新带入了社会。为什么加拿大不能产生“硅谷”,一定会的。
全世界被5G这件事情闹得天翻地覆,美国把它看作比“原子弹”还恐怖。5G标准来自土耳其教授在2007年发表的一篇数学论文,我们投入了几千名科学家和专家来分解这篇论文,全世界其他公司也投入了几万名科学家和专家,努力去做出5G的标准来了。教授写了一篇论文,但他不知道论文有什么用,然后全世界的科学家和专家一起把它做出5G来,这位教授本人也感到震惊。
5G将来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就是一个工具。三位人工智能之父都在加拿大,他们已经是人工智能理论的领袖了,为什么加拿大不能成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领袖国家呢?如果加拿大在人工智能的应用上形成能力,假设人工智能辅助人类提升十倍的生产力,那么加拿大就相当于变成3亿人口的工业大国。加拿大最大的不足是什么?人非常聪明优秀,但是人口数量很少,所以加拿大在传统的制造模式上没有优势。当实现人工智能以后,加拿大就发挥出极大优势,变成工业大国了。你可以参观我们的生产线,支撑一千多亿美元产值的生产系统,我们只有6000多名技师。
2017年我去加拿大,三位人工智能之父,我见到了其中两位,另一位当时不在加拿大。现在美国、中国都在人工智能领域猛追,加拿大有先发优势,一定要抓住这个战略机会。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改变在加拿大大规模投资的策略。
记者:
您刚才提到要在加拿大四个城市多买地,这些地已经买了吗?
买了多大的地?
有没有预期这些研究中心会招多少人?
比如,我们在英国要建立一个光芯片工厂,已经购买了500英亩土地。因为我们的光芯片是在英国做出来的,绝对领先世界很远的距离。我们将会建设成像溪流背坡村这样漂亮的环境,来吸引世界人才。
因为加拿大的生态很好,美国收紧了对科学家的签证,加拿大应开放对科学家的签证,就会有中东、东欧国家的大批科学家愿意到加拿大生活,我们就引进到加拿大搞科研。这就是2017年我在加拿大待了很长时间的目的。
记者:
您提到在加拿大加大投资,投资规模大概是多大?
1000亿美元?
还是100亿美元?
您或许没有具体的数字,但您计划会有多大规模?
任正非:
肯定是很大的数字,如果不发生这次和美国的冲突,也不发生和加拿大的冲突,可能加拿大会成为我们的世界理论科研中心。
因为加拿大的优势是临近美国,制度、法律、生活环境和美国相近,有许多去不了美国或者不想待在美国的人才就去加拿大。未来几十年中,我认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技术革命是人工智能和生物科学。
记者:
刚才提到加拿大有可能成为华为的全球理论研究中心,现在华为还还在推动这一计划吗?
还是过去七个月发生的事情改变了华为的策略?
任正非:方向没有改变,但是步伐改变了,我们还是坚持在加拿大投资发展不变。
记者:
我想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未来华为在加拿大的投资规模,可以说几十亿的规模吗?
任正非:
至少几十亿美元的投资,肯定是没问题的。
记者:
还有一个关于您和您女儿的问题。
孟晚舟个人跟加拿大有联系,她在加拿大有房产。
您和加拿大有个人联系吗?
有房产或者投资吗?
任正非:
没有,因为我英文不好,在加拿大没办法生活,没办法上街买菜,开车出去找不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