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长跑创业校友”是我给自己的标签。 2006 年下半年,创立了佳锐科技。和绝大多数阿里校友创业者不同,我面向的是 2B 的软件服务的,可能绝大多数阿里校友是做 2C 。离开阿里后的一些经历和认知,让我对企业软件服务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非常看好,因而顺理成章地选择了这条路。
前几天听一个海军说一个牛逼团队要 1 、 2 年磨合就可以把公司搞上正轨,他比较差,要 3 年,听得我直冒汗,我一个公司都干了 10 年了,才刚刚有了些感觉,好像他在批我,所以我的标签是长跑创业。我现在的公司是从事金融软件开发服务的,主要是给金融机构,目前主要是资产管理公司,财富管理公司提供软件解决方案和数据等服务,目前也服务了 200 多个金融客户。客户主要是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资管公司、财富管理公司,目前业务主要在上海开展,今年也会把北京和深圳市场做起来。
公司今年 2 月 6 号正式在新三板挂牌了,股票代码 870740 ,对我们的业务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下,了解下我公司的业务范围,多合作。我坚信随着中国金融本身的发展,金融 IT 服务有极大增长空间,同时我们专注的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方向也出现了非常多的新的机会,我们也努力在快速发展,欢迎对这块金融科技感兴趣的小伙伴找我交流,一起发展。
既然是一个创业长跑者,在这个过程中自然有各种心酸艰难,也有一定的成绩和喜悦。所以在这,说下自己的一些思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或者启发。
创业最大的好处,就是逼着自己不断挑战自己,因为没人会替你解决问题,要想不崩盘,唯一能靠的就是自己的能力。
躲是肯定躲不过去的,而且问题都是出现在你最不擅长的方面,逼着你去提高和解决,如果不解决就倒闭,解决了就是突破了,一旦突破,也就意味着你能力得到提高。我认为,这就已经是成功了!
当目标和能力不匹配的痛苦和纠结的时候,先定个小目标也许更好。
其实这十多年走来,不管多困难的事情,最终都有解决的办法,但是内心的纠结是最难解决的。当发展到一定时候,其实每个人的目标都在不断调整甚至提高,通俗点说,虽然做公司的起因不同,但是随着开始做起来,目标一定是慢慢有了,每个目标定的肯定是超过目前自身能力的,这样就会不断给自己在创造挑战,同时也在给自己创造痛苦。
举几个小例子,刚开始 1 、 2 年的时候,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什么都想去做,尝试很多软件服务的行业,企业财务、酒店管理、办公 oa 、金融,明明有时候知道不是机会而是坑,但是因为自己定的目标是要做更大市场,更大想象空间的业务,也不管是否撑得住四处折腾,这样下去反而耽误了公司的发展,如果当时就是抱着一个小目标,把最靠谱最有机会的事情做起来,别管多小,先做好、做精,把团队磨合好,就会少走不少弯路。
如果把每个看起来牛逼的大目标,切换成一个个够得到的小目标,然后不断审视自己做到的程度,比如说这半年要赚多少钱,做出点什么东西,就不会做出太多离谱的决定,
也许创业需要有一个大梦想,但是落到具体实际,还是定小目标更靠谱些。确定小目标,不断反省,不断提高目标,不断提高能力,更实际点,至少对我来说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