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传媒圈
全媒体、全流程、全产业链的传媒资讯与传媒评论公众平台!订阅者为各大电视台 、报纸、杂志,电台、各大网络媒体的台长、总编、CEO及高管,还有媒体记者、编辑、营销、广告、策划等人士。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传媒圈

演技类综艺,只是为了考验导师的微表情吗?

传媒圈  · 公众号  ·  · 2024-03-13 22:09

正文

来源丨传媒圈-传媒头条  文丨林家鑫

略显平淡的综艺市场,终于等到了2024开年来的第一个“爆款”——《无限超越班2》。

在竞演类综艺已经发展到翻不出新花样的今天,很难想象《无限超越班2》还能超越前一季,成为少有的能引起大规模讨论的竞演类综艺, 不仅频上热搜,甚至于为观众二创提供了大量素材。

在这档综艺中,尔冬升、郝蕾、宁静、吴镇宇等多位业内前辈作为监制出场,为18名学员进行演技方面的指导和点评。

这18位学员中不乏话题人物,如刚从恋综中转场的金莎、被网友唤作“大海哥”的纪凌尘、不甘活在父母掌控中的向佐,迅速为节目贡献了可观的收视率和关注度。

如今《无限超越班2》也播出三期,这档综艺表现如何,是否承担起对参演学员专业艺能的培养?

01
学员忙着“抓马”
导师一边“闭麦”一边“捞人”

从《无限超越班2》的学员阵容上,看得出节目组是在努力扩大演员样本的多样性。

18位学员中,有类似王锵、向佐这类家庭出身,相较同行能够更轻易获取到行业资源,但自身综合素质不够的“富家子弟”;

有朱梓骁、金莎这类曾留下较为知名的影视作品和角色,但因种种原因离开一线,如今正试着重新走回演艺之路的“翻红演员”;

也有高海宁、许君聪这类出道多年勤勤恳恳,在观众心目中留下“看着眼熟”“原来是他”的“金牌配角”。


总之, 这18位学员的画像几乎囊括了当下中青年演员的绝大多数问题,从中亦可洞见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

然而节目屡屡登上热搜的词条却无关乎节目本身的教学、竞演片段,更多是导师的微表情cut、学员自身的“抓马”名场面以及学员之间的冲突等等,由此甚至诞生出一大批表情包。

例如背景深厚的向佐出场,不仅贡献了一次不及水准的表演,甚至声称“闭关七年打磨自身,没碰过手机”,台下导师却纷纷“手动闭麦”;“大海哥”纪凌尘登场就主动cue自己阚清子前男友的身份,在后面的片段表演中状若疯魔,差点打破宁静的演员信念感,PK失败后又和朱梓骁起了冲突。

常说综艺节目都有剧本,那反过来想,如果参与艺训的明星是在表演 抽象 ,那导师的reaction便诠释了演技的真谛——不着痕迹。

面对学员们的“抓马”现场,导师们展现了影帝影后们名副其实的演技,无论是动作还是微表情,都是值得学员们事后反复观摩学习的“教材”。


这种名场面的发酵,也是《无限超越班2》吸引观众和行业关注的原因:从娱乐角度看,这些出圈的片段和场景能够增加节目的看点,不仅能给观众带来会心一笑,同时也会促进节目的二次传播。

从行业角度来看,这些演技水平不足的学员,如果通过这档节目,在专业导师的指导和干预下,能够被“改造成功”,亦能论证这档综艺的专业价值。

事实上,导师们在“抓马”之余确实在尽心尽责。在演技方面,导师们能够从技术和情感层面指出演员表演的不足,甚至亲身上阵表演片段,帮助演员提升自身。

例如梁家辉和叶童再次呈现了电影《我爱你》的经典片段,溢出屏幕的感染力引得无数观众潸然泪下。这也体现出节目的一种教学意义:导师们言传身教能让年轻艺员接触到不同的表演理念和方法论,开阔眼界,促使他们思考如何创新和深化角色塑造,提升演技层次。


对于演员的职业道路规划,导师们会根据自身的经历和认知,与学员分享经验并通过讨论形成有价值的观点。

例如演员无戏可拍,是应该继续积累生活经验还是转投其他行业?在微短剧行业做到头部位置的演员,是否要走出“舒适圈”全力进军长视频行业?

当下较为普适性的行业议题,通过导师们的观点碰撞,让《无限超越班2》有了行业观察的纵深感。

通过大量的“抓马”名场面吸引眼球,再为观众传递自身价值观,《无限超越班2》是否开辟了竞演类综艺的新方向?

02
竞演综艺的“七年之痒”
《无限超越班》能否走出桎梏?

演技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如何评价演技高低?在演员群体中会用观众心中有杆秤”来回答这个问题,但这个问题在观众眼中可能更直观,那就是“靠同行衬托”。

因此,竞演类综艺成为观众评判好演员的绝佳“竞技场”。

2017年竞演类综艺《演员的诞生》播出,演员们在同一剧目中同台竞演,俱见真章。这档节目也确实“让流量现形、让遗珠上浮”,为观众挖掘出了许多知名度低但演技不俗的演员。

蓝盈莹凭借演技在节目中闯进总决赛,甩掉了“浣碧”的标签;周一围得到了导师章子怡的盛赞,成为圈内知名的“好演员”;彭昱畅退掉了回家的车票,通过这档节目“登堂入室”。


此后7年,竞演类综艺层出不穷,挂着不同名字的节目虽然在努力丰富此类综艺的纵深感,但节目播出过程中各式各样的“修罗场”和“抓马”热搜,让其引发的舆情效果与节目初始目标发生了偏移, 毕竟演员不同于其他工种,就算个人技术( 演技 )再好,没有人气做支撑,也难以成为挑大梁的主角。

那联合优酷、浙江卫视、TVB的力量,《无限超越班》能否像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一样,成为内娱影视人才的摇篮?

在选秀类节目被叫停后,大量“半成品”爱豆缺乏足够的舞台,况且他们本身唱跳水平不足以登上垂直的音综和舞综,演戏就成了他们最后的归宿,这亦是模特和网红跨界的起步跳板。


与此同时, 竞演类综艺也极大地降低了内容生产方的试错成本,同时也为这些非科班出身、没有演戏经验的“准明星”提供了足够的曝光舞台。

一方面影视剧组可以通过竞演类综艺,观察艺人在节目的表现和舆情来“排雷”;另一方面这些艺人在节目中除了提高曝光度,不仅有真正的实战机会,还能得到专业的表演指导,甚至还能和业内前辈攀上交情。

这些因素都使竞演类综艺的重心慢慢偏移,在《无限超越班2》中我们同样能发现类似的痕迹,例如爱豆出身的焉栩嘉、何洛洛等等,虽然均出演过一些影视作品,但仍然只是在小圈子中“圈地自萌”,缺乏足够的国民度。


通过这种“演员专业艺训励志真人秀”,观众们还可以通过他们的成长来进行“养成式”共情。

诚然,大环境如此,《无限超越班2》身在局中难破局,但通过这档节目的播出,还是对行业进行了一定的“正本清源”。

例如高海宁和徐若晗在片段表演中表现惊艳,得到了导师们的一致认可,这意味着好演员还是可以被观众看到,仅靠颜值、流量等外部因素来代替演技的艺人将不会再像以往一样予取予求。

03
结  语

囿于行业生态,竞演类综艺在形式和组织模式上很难有太多变化,但不可否认,其正向作用仍在持续。

虽然观众们通过“抓马”名场面入坑《无限超越班2》,和“毒舌”导师一同吐槽,但至少在内娱造星体系中,已然是难得的一股清流,它不仅始终释放着港派“老带新”的代际传承,同时也在向青年演员和观众共同传递出相应的价值感召。

-完-


推荐更多阅读:

李思思离职!主持人阵容加速上新

张泽群实名举报后,法院有回应了!

芒果台意外获“猫晚”直播权!

《新闻联播》首位90后主播来了!

淘宝与微信:广告版图重构

空缺5个月后,广电总局迎来新局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