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
。
教育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承担了重要任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多次召开脱贫攻坚领导工作相关会议。在具体工作中,牵头履行
直属高校定点扶贫
、
高校组团扶贫
等工作职责,确保按时高质量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截图
10月20日,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成立暨2020年工作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至此,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由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牵头组建
的首批8个高校“扶贫联盟”已相继成立。
8个高校
“扶贫联盟”
,各自分别由8个
理事长高校牵头
。
这其中包括
北京大学
牵头的“教育扶贫联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牵头的“农林扶贫联盟”、
中山大学
牵头的“旅游扶贫联盟”、
四川大学
牵头的“健康扶贫联盟”、
电子科技大学
牵头的“消费扶贫联盟”、
湖南大学
牵头的“非遗(文创)扶贫联盟”、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牵头的“资源环境扶贫联盟” 和
同济大学
牵头的“城乡规划扶贫联盟”。
8个联盟拟开展地域群、组团式、联盟化的高校合力攻坚,探索形成高校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8个“扶贫联盟”的具体情况:
10月20日,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在同济大学成立。首批成员由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1所高校组成。联盟旨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城乡规划需求,发挥各成员高校学科优势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开展规划扶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10月15日上午,高校“教育扶贫联盟”成立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高校“教育扶贫联盟”由北京大学牵头组建,是由教育部部分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共53所组成,旨在发挥高校教育、智力、文化等优势,集聚高校多学科力量,开展组团式扶贫,实现高校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合力攻坚,更好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联盟主要承担政策研讨、工作咨询、交流促进、统筹协调等任务,在协同推进教育和文化扶贫、人才培训、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扶贫宣传等方面开展工作。
9月8日下午,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部分省属农林高校自愿组成的高校组团式扶贫协作组织——高校农林扶贫联盟正式成立。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晁桂明表示农林扶贫工作是高校扶贫中,与贫困地区农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结合“最”紧密的工作。同时,农林扶贫与扶贫一线“最”贴近,农林扶贫与农民群众的需要也“最”切合。他希望各联盟高校深化思想认识,鼓足“实”气,聚焦扶贫目标,使足“实”劲,强化联盟协作,突出“实”效,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将高校“农林扶贫联盟”这一品牌打响、擦亮。
9月28日至30日,由中山大学牵头、2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含部省合建高校)自愿组成的高校组团式扶贫协作组织——高校“旅游扶贫联盟”正式成立。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晁桂明对高校“旅游扶贫联盟“顺利成立表示祝贺。他表示,旅游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高校以旅游扶贫为抓手,不断探索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到了有担当、有认识、有章法。他希望高校“旅游扶贫联盟“,从单兵作战转向联合作战,要致力于打造“四个版本”,打造力量加强的“加强版”、转型升级的“升级版”、量身定做的“定制版”、推广经验的“复制版”,力争通过理论研究、指导培训、资源合作等,挖掘和培养一批旅游从业人才,催生或扶持一批特色产业,构建一种旅游扶贫与国情教育相结合的长效帮扶机制等,坚决完成脱贫与振兴的有效衔接。
9月27日,由四川大学牵头的高校“健康扶贫联盟”成立。四川大学副校长李蓉军表示,在定点扶贫工作中,川大充分发挥华西医学优势,在三区三州地区持续开展医疗帮扶工作,为当地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救助。她表示,川大将努力为联盟运行搭建交流协作的平台,做好各方面的服务工作,期待联盟成员高校共同努力,为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8月28日,高校“消费扶贫联盟”成立大会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16所高校“消费扶贫联盟” 成员单位代表共商深入推进高校消费扶贫组团式发展大计。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晁桂明表示,高校“消费扶贫联盟”的成立,是组团发挥高校脱贫攻坚合力的重要抓手,通过联盟发挥高校学科、人才、智力等优势,有助于扩大教育扶贫工作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工作成效。
7月20日,湖南大学牵头的教育部高校“非遗(文创)扶贫联盟”成立大会在线上举行。该联盟其他成员还有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湖南大学作为牵头高校,将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非遗(文创)扶贫联盟”作用;强化资源统筹,协同打造“非遗(文创)扶贫联盟”品牌;加大工作力度,切实做好联盟牵头高校的各项工作。湖南大学将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与兄弟高校一起努力,着力打造高校非遗(文创)扶贫新品牌,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9月30日,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联盟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东北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青海大学等10所高校共同发起,旨在充分发挥资源环境类高校的学科优势,开展高校组团式的扶贫协作模式。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晁桂明指出,高校资源环境扶贫联盟的成立,标志着资源环境类高校在进一步聚集和发挥学科优势,推进高校组团式扶贫,实现优势互补、合力攻坚,更好服务脱贫攻坚国家重大战略上迈出了新的步伐。联盟汇聚了国内在资源环境学科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校,希望今后进一步强化责任担当;加强协作配合,提升帮扶合力;发挥联盟优势,培育特色项目。
在扶贫脱贫政策的各项关键举措中,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高校扶贫更是教育脱贫攻坚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多年来,
教育部统筹协调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等构建形成了常态化的高校扶贫工作格局
。
收官之年,教育部直属高校、部省合建高校尽锐出战,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
据教育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
责人介
绍,截至2020年9月底,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今年内已直接投入
和引进帮扶资金5.71亿元、培训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16.58万人、购买和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6.24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