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中国之声,最新闻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快看啊,超级大! ·  2 天前  
凤凰WEEKLY  ·  中产拥抱「折扣店」,高端商场急了? ·  5 天前  
央视新闻  ·  @所有家长 这些防拐教育一定要做到!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还在抢红包?小心手机“红包”毁了我们的节日和亲情

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 公众号  · 社会  · 2017-01-16 18:52

正文


“咻一咻、摇一摇、喊口令、集五福...”近几年,一到春节几大互联网巨头的“红包大战”便“掐”得不亦乐乎。然而,2017年微信和支付宝竟异口同声地表示,今年没有“红包大战”!

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表示:微信摇红包的历史使命已完成,希望在春节期间微信的使用者能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


支付宝的副班长倪行军解释主动休战的原因:不要每个人在团聚时不和家人互动,而是自顾自地看手机。


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


春节给红包是一种过年习俗,这里面寄托了亲朋好友之间的美好祝愿。给红包在历史上也称为给压岁钱,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红包也从线下走到线上,一些远隔千里的好友也能穿越时空为彼此送达一份心意,一些互联网支付巨头也经常在节假日为观众奉上“红包大礼”,引发全民戳红包的热潮。



2014年春节期间,腾讯推出了微信红包功能,以四两拨千斤之势引爆了全民话题。此后每年的除夕夜都是被红包覆盖的夜晚,支付宝与微信之间的红包大战也不断升级。2016年,微信在春晚会上联合品牌商给用户发红包,“集五福”的玩法也让很多网友“记忆深刻”。


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在毁掉春节。


好不容易盼到春节假期,游子千里归家,却依旧没有跳出智能手机的方寸屏幕。来看下你的除夕夜是不是这样的:年夜饭匆匆吃过,春晚开始了却变成背景音,不是和爸妈唠唠知心嗑、和亲人说几句称心的话语,而是拿着智能手机低着头,在微信、QQ、支付宝、微博之间轮番切换,这边摇一摇,那边咻一咻,时不时还要关注一下各种群,不能错过“几个亿啊”。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支付宝的红包收发总量达到2.4亿次,参与人数达到6.83亿人次,红包总金额40亿元,峰值为8.83亿次/分钟。2016年除夕微信红包日发送总次数为23.5亿次,远高于中秋节、情人节等其他节假日及平时。猴年除夕到初五共有5.16亿人使用微信红包,总收发次数达321亿次。


曾几何时,我们用贺卡拜年,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一段情深意重的短信,一通言简却真诚的电话。而现在,绝大多数手机用户选择用微信的方式相互拜年,一个小额的新春红包加几个表情包,似乎足以表达一切祝福。


你有多久没翻看过电话本了?(图片引自DGtle)


有民俗专家表示,有了移动互联网之后,电子红包虽然方便快捷,但是也减损了传统红包沟通感情、传递亲情的功能。大家都在线上抢来抢去,红包抢到手软,交流却没有多少。交流亲情的最珍贵的时刻,却出现一种“在场的缺席”。


能用红包解决的尽量不要用语言?


不知不觉,手机红包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不只是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日常的社交沟通、节庆假日...不管哪里都能见到红包的影子。


老同学的微信群里,旧友说话无人应答,丢个红包立刻“炸锅”;亲朋好友生日快到了不知道送什么礼物,发个红包就搞定;进入一个微信群,新人先发红包;工作群里上司发奖励红包,底下一片“跪谢老板”的声音;帮忙转发一下朋友圈,那先发个红包吧......一切问题遇上红包似乎都变得不是问题了。



在情侣手中,除了红包本身的备注可以传递信息外,红包的金额数字也是一种新的聊天方式:情侣之间会在情人节等特殊日子,男生给女生发送5.20元、52.0元、520元的红包,表达“我爱你”。


多数情况下,“微信红包”扮演的其实还是社交纽带角色,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被多数人用作重启人际连接的“由头”和或是缓解语境尴尬的“切口”!另一方面抢红包带来的惊喜感与参与感,也使得每个在群里抢过红包的人总能会心一笑。



然而,当打着人情名号、催促别人发放红包的信息泛滥,再加上各种无厘头的乞讨,微信红包也逐渐成为一种社交负担。


“微信红包控”


有的微信群喜欢玩红包接龙,“你方发罢我登场”,不分昼夜抢得昏天黑地。更有甚者,洗漱、做饭、开车等红灯时都有人紧盯屏幕,生怕错过红包。红包“轰炸”引得许多人日夜恋战,寝食不安。


“整个春节手机一直在响,正常生活都被红包“绑架”了!”在北京工作的张震调侃道,自己一直紧盯微信朋友群,吃饭时也是一手握着手机,每次群里发的红包,几秒钟就被抢光了。


“红包乞丐”


你的朋友圈总有那么一些人,平时从来不说话,有的根本都不太熟甚至是陌生人。然而一到过年过节就异常活跃,以各种方式向你讨要红包。脸皮薄的会发在朋友圈让你看着办,脸皮厚的直接发微信给你,这些人被称为“微信乞丐”。



这种令人感觉很low的“讨红包”行为成为一种畸形的社交产物,让人不胜其烦。


红包账单


虽然大家平时感觉抢(发)个红包也就几分钱、几毛钱、几元钱,但其实看年终账单的时候,很多微信用户发现自己的红包累计数字并不小,并且大部分发出的红包都高于收到的红包。



要知道,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中国人崇尚礼尚往来,微信红包在告诉我们一个朴素的做人道理:吃亏是福。


别让手机红包抢走了“真情”!


手机红包演变成一种新的社交方式,但其背后反映的却是我们越来越淡漠的人情。懒得用走心的方式交流、好用好玩、“包治百病”、注意力消耗......然而却逐渐忽视了真正与人交流的仪式感与情感收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坐在你面前,而你却在低头抢‘红包’。”抢红包抢占了我们太多的社交时间,于是就有了许多家长尤其是老年长辈的不满和抱怨,“好不容易过年回来一趟,就只顾低头玩手机,也不陪我说说话。”



春节是中国人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最大的“红包”莫过于亲情。经历抢票大战,挨着天寒地冻,游子们千里迢迢辗转归家,为的就是陪陪父母,见见亲友,而不是换个地方玩手机。“红包”可以有,但是抢红包、刷微信不应成为春节或是生活的主题。


戳着屏幕半天你可能为抢到了几块钱而开心,但冷落了父母亲人的损失却难以衡量。要知道,红包随时可以抢,但亲人不是时刻都能陪的!



编辑:付慧敏

资料来源:金融界网站、新华社、中国甘肃网、中关村在线、京华时报、人民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