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呦呦鹿鸣
原创读书号。分享独一无二的资料与不为人知的经典。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洞见  ·  改变自己的最快方式:多巴胺戒断 ·  2 天前  
青年文摘  ·  玫瑰的名字 ·  5 天前  
北大纵横  ·  任何时候,都不要以弱者身份出现 ·  5 天前  
诗词天地  ·  勿以有限身,常供无尽愁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呦呦鹿鸣

我们从来就只有一条路 | 原典1.15

呦呦鹿鸣  · 公众号  · 美文  · 2017-01-19 19:06

正文

昨天收到了一个问题:“鹿鸣君,摆在我面前的就两条路,我该选哪一条?”大意是留在帝都漂在所谓的金融界,还是回到家乡一个四线城市过稳定的小日子。 

两条路是什么,是荆棘满地还是大道通途,对个人很重要,但对大家来说,这不过是某个个人的私事,世间万千烦恼丝中的一小根。我们更要关注的是:为什么会有“我们面前摆着两条路”这种思维模式?

我想把话说破:这种看似正确的纠结,本身就是毫无必要的,就是错误的,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悲剧的。同时,我忍不住想问:谁说没有第三条道路的?

我们来先看看这种思维模式有多流行:

1.企业界

三聚氰胺事件中,企业界的牛根生老板,在《新闻联播》播出国家从蒙牛查出三个批次问题奶粉后,发布了一个讲话稿对外进行公关,他的第一句话是:

“尊敬的各位员工: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是因为有两条路摆在我们面前,一条是死路,一条是活路。昨天,是乳制品行业最为可耻的日子,根据新闻联播的报告,国家从22家乳制品企业的婴幼儿奶粉中检出了三聚氰胺。”

这样的话说出来,我们就可以闻到不真诚的气息。果然,牛根生随后就说:

在这场中国乳业责任事故中,我们三万员工是无辜的,你们付出了辛苦的劳动,本以为种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是"龙种",却想不到一些时候收获的竟然是"跳蚤"。

你是无辜的,我是无辜的,牛也是无辜,难道就孩子们是该死的?

这篇讲话说明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两条路”思维的一大特点:拒绝认识问题的本质。

如果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应该是第三条路回头路——回过头去,把每个环节都认真解剖,找到哪一步走错了,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个位置。简单说,这个位置本来就不应该站,再往前只会犯更大的错误,应该赶紧跑回去。

有时,停止也是一种前进,后退也是一种进步。


左边“浣熊市”是生化危机起源地的恐怖,右边“寂静岭”同样也是恐怖,我们大概要想,为什么要走到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走到这个地方?

2.宗教界

我们再来看佛门。

佛门的净空法师在《净土大经解演义》说:“我常讲现在只有两条路,你不放那就是阿鼻地狱,你放下就到极乐世界去,摆在我们面前两条路,没有办法选择。”

净空法师曾跟随鹿鸣君非常佩服的李炳南老居士长期学习,法师不仅熟通佛教各派经论,还广泛涉猎儒学、道家和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学说,对佛教净土宗着力最多。

但是,净空法师这句话对不对呢?

是对的,劝大家放下有什么不对?但是,这种思维方式的前提是:世界只有两个场景——阿鼻地狱和极乐世界。那么,世界是只有这两个场景吗?然而并不是,至少眼前不是。

这段涉及宗教大家比较难理解,我们再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它:

美国南加州大学哲学教授魏乐德,畅销书《天外谋略》作者在给《漫长的人生归途:探索人生的意义》这本书书写推荐语时说:

“摆在我们面前何两条路一条将带领我们回到真正的心灵家乡,另一条则通向绝对的虚无与空洞。对我们来说,在通往心灵家乡的这段路程上,没有其它同伴或向导可以和葛尼斯相比。他熟悉心灵世界的风景,也为我们搜集了当代智者们的洞见。从本书中所发现的一切,将让你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得尝真理的滋味。” 

这个“两条路”就显然是错的。一本普通的书,就可以让我们“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得尝真理的滋味”,大概很多宗教的经典都不敢这样说吧。谁说世界上除了“真正的心灵家乡”,就是“绝对的虚无和空洞”的?

简单来说,将世界绝对地分为两个场景的世界观设置99.999%都是错误的.因为,这种思维杜绝了可能性,也杜绝了追根溯源。

3.政治界

……

4.我们从来都只有一条路

好了。那么,正确的思维方式是什么呢?

鹿鸣君认为:我们从来都只有一条路。区别只在于,在什么时候找到这条路。

正如,《中庸》开篇是这句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什么意思呢?人的禀赋叫做“性”,找到自己的禀赋、本性,顺着本性发挥到极致就叫做“道”,道是不可以离开片刻的,如果可以离开了,那就不是“道”了。

所以,我们从来都只有一条道路。只是有的人知道了,有的人并不知道。 

那时,伟大的苏格拉底被雅典的民主派贵族以“煽动青年、污辱雅典神”的罪名当众处以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喝毒酒赴死。

苏格拉底坚持的就是自己的路。他喝毒酒的时候,平静地说:

“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将死,他们活下来,是谁的选择好,只有天知道。”


在这之前,有位名叫克里同的青年来探监,问苏格拉底有没有遗言,苏格拉底回答说:

“我别无它求,只有我平时对你们说过的那些话,请你们要牢记在心。你们务必保持节操,如果你们不按我说的那样去生活,那么不论你们现在对我许下多少诺言,也无法告慰我的亡灵。”

说完他便起身去洗浴了。这就是“须臾不离身”的“道”。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2.4》

这其中,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鹿鸣君理解来看,就是找到自己的道,坚定不移。在此之后,我们就会“耳顺”,不管别人谈人治还是谈法治,谈丧家狗还是乡愁,都不会忧愁疑惑。而最后,才会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最终雅典走上一条什么路,对于苏格拉底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已经坚持了自己每个时刻都为自己的“道”而全力以赴。他从未有过“面前摆着两条道”的选择问题。一个族群,最后走上什么路,就取决苏格拉底这样的人有多少。

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


读对原典,便是回到故乡

这是呦呦鹿鸣读原典第1.15篇

前面的文:

比“14年抗战”更狠:大部日本人认为是“临时休战”

受宫刑的人那么多,为何只出了一个司马迁 | 原典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