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聿云暮,一元复始。除夕这顿年夜饭,从古时起,就是中国人心中最为重要的一餐。
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里记载:
“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也就是说,千年前,古人就把除夕夜玩出了各种花样。
再看南北朝末年,南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所写的:
“岁暮,家家具肴蔌,诣宿岁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饮。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则弃之街衢,以为去故纳新也。”
“肴蔌”,说的就是肉类和蔬菜,从这段话看来,古代有一种食俗,即在特定日子丢弃剩余的年夜饭,象征着迎接新的开始。这也能反映,当时的寻常百姓家食物储备和粮食收成丰富,日子过得也是挺滋润。
到了唐宋时期,人们“年夜饭”的氛围与食材愈加浓厚、精致。除了屠苏酒、鱼肉、蔬菜等明星菜色,年夜饭还有各类丰富小食,比如,《梦粱录》卷六载:“(除夕)内司(内务府)意思局(宫中机构)进呈精巧消夜果子盒,盒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煎、糖煎……”
而“年夜饭”三字真正出现历史长河中,是在清嘉庆道光年间。
《清嘉录》里有:“除夕夜,家家举宴,长幼咸集,多作吉利话,名曰‘年夜饭’,俗称‘合家欢’。”
再说萧山人的餐桌。年夜饭少说也得有个十个菜色,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除夕夜嘛,排面必须有。
餐桌礼仪过去也有些讲究。比如,盛饭要由长辈盛;爱哭的娃餐桌上怎么也得憋着,还不能打碎碗碟;如果筷子小心掉到地上,可别讲究什么“三秒理论”了,得等年夜饭散席之后再捡等等。最重要的,这场年夜饭,可不允许提前离席。
当然了,到今朝,以团圆为底色的年夜饭寓意未变,但在吃食、形式上却有了更丰富的选择,如去酒店吃年夜饭、买预制菜、去旅游吃年夜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