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4年12月25日,商界2025新年论坛《吴军:对话创新——大观微见》在深圳圆满落下帷幕。本届论坛由商界联合与硅谷高创会共同举办,以“大观微见:从微小见宏大,探索未知的边界”为核心议题,旨在探讨2025年商业世界的全新机遇,全面助力各行业企业及品牌高质量发展。硅谷知名计算机科学家吴军博士吴军博士与松禾资本创始合伙人厉伟先生进行了创新对话,围绕“中国的消费行业还值得投资吗?”“为何说‘创业就是不安分,创业者必须乐观’?”“如今什么行业的创业者,投资机构愿意投资?”等20个话题进行深入对话。以下为速记内容AI整理,内容有删减。
一、创业之路:时代背景下的逐梦之旅
厉伟的职业生涯始于对科技创新创业概念的早期接触,在研究生阶段,他就深入研究民办高科技企业的创新主体,这一学术探索为他日后的创业与投资生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回顾中国早期科技企业的发展历程,厉伟以亲身经历讲述了北大方正和联想这两家具有代表性企业的故事。北大方正的成立源于国家在1974年启动的748工程,该工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王选教授带领团队历经十年艰苦攻关,终于取得成功。凭借这一核心技术,北大决定成立方正公司,将汉字印刷从传统铅字技术转变为激光技术,这一变革对中国印刷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可以说,方正的发展是国家在前期大力投入风险投资基金的成果体现,其在技术研发上具有深厚的根基。
而联想的起步则面临着资金相对匮乏的局面。柳传志先生在创业初期仅获得约20万块钱的资金支持,在这样的条件下,为了使企业生存并发展,联想选择了贸工技的路线。倪光南先生研发的汉卡解决了汉字打字问题,联想通过贸易活动赚取资金,逐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并最终与市场充分结合,闯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
厉伟还分享了自己在创业过程中的决策与经历。他提到,早期创业者的创业动机往往与当时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以他自己为例,当时家庭购买彩电需要攒钱和凭票,生活条件的限制促使人们寻求改变。北大方正创业初期的员工们,虽非单位里最顶尖的学生,但他们不安于现状,怀着强烈的愿望通过创业改善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这一时期的创业者们,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深刻意识到中国与国外的差距,改善生活成为他们创业的重要驱动力。
相比之下,如今的创业者更多地是受到理想的驱使。时代的变迁使得创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创业者追求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善,更是实现个人理想、追求独特生活方式的过程。他们敢于挑战传统,追求创新,这种理想主义精神成为推动创业的新动力。
二、投资逻辑:多维度考量下的价值判断
在投资领域,厉伟凭借多年的经验积累,形成了一套独特且系统的投资逻辑。
(一)创新:独特性与突破性的追求
创新是投资考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厉伟将创新比作一个三角形,强调其必须具备独特性和突破性,如同新能源领域的创新成果,能够打破传统,开辟新的发展路径。这种创新并非平庸的改进,而是要有棱有角,敢于突破既有框架,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才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成为具有潜力的投资对象。
(二)团队:凝聚力与决心的体现
团队的评估在投资决策中占据重要地位。厉伟用圆形来形容团队,强调同等面积下周长(成本)的概念。他举例说,一个由百万年薪成员组成的团队和一个成员自己投入资金、全身心投入创业的团队相比,后者往往更具优势。以华大基因的创始团队为例,在 1998 年,汪建、杨焕明、刘斯奇、于军等人决定代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当时国家资金有限,科学院未参与,但他们凭借坚定的信念,卖掉房子、向亲戚朋友借钱投入项目。尽管面临巨大风险,但他们的决心和对项目的全身心投入成为团队成功的关键因素。这种凝聚力和为了共同目标不惜一切代价的精神,是一个优秀团队的重要标志。
(三)领导:底线与包容的平衡
领导者的特质对于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决策至关重要。厉伟将领导比作一个四边形,其四个角是圆的,这意味着领导者既要横平竖直,有明确的底线和原则,不能无原则行事;又要具备足够的包容心,能够理解和接纳团队成员的不同意见和想法,避免让他人感到难受。领导者的决策风格和个人特质直接影响企业的文化和发展轨迹,在投资评估中不容忽视。
(四)初创企业投资:谨慎而积极的态度
对于初创企业,厉伟特别强调团队的重要性。他指出,如果仅有一位科学家独自创业,投资需谨慎对待。在当今时代,爱迪生式的孤胆英雄创业模式已难以成功,更需要团队的协作和多元化能力。因此,投资者应协助创业者组建相对完善的团队,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能力互补,共同应对创业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在考察初创企业时,除了关注团队构成,厉伟还会综合考虑技术的先进性、法律合规性等因素,如企业技术在行业中的位置、股权架构是否合理、财务指标是否存在潜在风险等。然而,对团队和领导者的判断往往涉及更多的经验和主观因素,需要投资者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敏锐的洞察力。
三、人工智能:变革浪潮中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厉伟对其在未来社会中的影响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一)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人工智能,尤其是AGI(通用人工智能)的产业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憧憬。大模型的出现使人工智能具备了超越人类智力的潜力,这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引发了人们对未来社会结构和人类自身发展的深入思考。厉伟认为,人工智能的估值在顶级大模型领域表现较高,这反映了市场对其未来潜力的预期。他坚信人工智能必将深刻影响每个人,甚至大胆预测下一代可能不再是纯碳基生物,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将为人类学习和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例如,通过脑机接口,知识可能在短时间内被高效地传输到大脑中,这将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和人类获取知识的方式。
(二)中国人工智能投资方向
在中国,厉伟认为人工智能投资不应局限于大模型领域,而应紧密围绕工业制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展开。他以参观常州某企业为例,该企业将人工智能机器人、柔性机器臂和视觉检测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生产线的柔性化,提高了生产效率。尽管这一过程可能会导致部分工人暂时失业,但从宏观角度看,提高中国制造的生产力有助于增强中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从而创造更多的税收和就业机会。此外,他还提到北大高毅勤老师在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化学小分子合成方面取得了领先成果,这表明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提升科研效率和创新能力。
(三)个人应对策略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厉伟建议个人应积极适应。首先,要熟练掌握人工智能的应用,将其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例如,在工作中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进行数据分析、文档处理等;在生活中,借助智能设备实现智能家居控制、健康管理等。其次,要保持自身的独特性,避免被人工智能轻易替代。这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在人工智能难以触及的领域发挥个人优势。
四、资本寒冬下的创业与投资建议
在当前资本寒冬和投资低潮期,厉伟对创业者和投资者提出了务实的建议。
(一)创业者的应对之道
创业者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资金紧张成为普遍问题。在此情况下,厉伟强调保持现金流的重要性,确保企业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运营。他倡导小步快跑的策略,避免过度追求完美而错失市场时机,及时推出产品并根据市场反馈进行快速迭代。同时,节约成本是关键,创业者应精打细算,合理控制开支。在团队管理方面,对于核心骨干,可通过给予股份等方式进行绑定,将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紧密结合,共同应对可能出现的风险。此外,在产品宣传和市场竞争中,创业者要保持良好心态,低调行事,避免树敌过多,积极与供应商、友商和竞争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合作共赢的理念推动企业发展。
(二)投资者的策略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