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窗文化生活
民谣与诗新号,感谢大家的继续支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南窗文化生活

不爱父母,正常吗?

南窗文化生活  · 公众号  ·  · 2017-11-17 22:00

正文



1、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不爱父母,正常吗?”


下面的一个高票回答是:


“父母是我最大的负能量来源,所以我才选择远走高飞。”


中学时代里,和父母之间,再伤人的字眼都互相攻击过,而每一次争吵后,我都更坚定自己一定要远走高飞的想法。


终于在十七岁的夏天,我听着谢春花的《借我》,满足地呼驰过一千多公里的山川田野,奔向想象中更好的自己。


“借我十年,借我亡命天涯的勇敢。”



是否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少年意气,固执地相信江湖义气重过儿女情长。忙于长大,急着离家,只顾着自己潇洒,却早已把父母那般年纪的中年人抛掷身后。


都说有趣的人自带烧钱属性,多少游侠的快意恩仇幕后,是每日盘算着柴米油盐,再折换成金银细软,细心打点过去的父母。



2、


暑假回家,我妈来车站接我,却直接拉我去坐公交。司机一急转弯,我手里紧拽着的行李箱就显得格外愚蠢。


将近有二十站,尽管我们的座位紧紧挨着,我却一路都刻意地把头扭向和她相反的方向。


一下车,我就大踏步拉着箱子往前走,满腹委屈和不满,想着明年还不如不回家。


而我妈沉默地跟在我身后,给我开门,换鞋,做晚饭。



第二天她主动示好,问我她出门买菜要不要给我带巷子口的牛肉包子。


末了,她语气宽慰地说:“还好,回来就好。”


虽然她还是不懂我昨天为什么不高兴。


趁她走开,我爸不经意地告诉我,三月份的时候,我妈骑电瓶车出了车祸,一个多月都走不了路。


他看着我吃惊的脸,解释说:“第一年怕你担心,所以没告诉你。又怕你过得不开心,所以不会让你缺钱。”


那一刻才突然意识到,离家对我来说是自由,而对他们来说却是某种心酸。


可我们终究还是两代人。虽说所爱隔山海,山可翻,海可平,但时代和命运已经把我们塑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3、


她嫌我不够上进,我厌烦她碌碌无为。


但我一直很想告诉她,我为她的人生感到遗憾。但因为她在我身上付出太多,使我总觉得,以后我能取得的大小成就,都至少应该有她一半的功劳。


可我也很抱歉。我把自己看的透彻,能看穿未来的自己成不了大事。


我的光芒太黯淡太弱了,以至于弥补不了我对她的遗憾。


她对我期待很高,想必我也是她的遗憾吧。



每周的通话中,她都会例行劝我要认真学习。我内疚而又心虚,多想把真实想法告诉她:在这个专业,我学不到我想学的东西。


我只想活成自己的样子,不想做任何人的翻版。


有一天晚上,我爸妈在看电视,而我躺在旁边玩手机。


突然我妈对我爸感慨,那个男人心肠真硬,父母一把年纪,在镜头前老泪纵横,找了他二十多年,在节目上跟他道歉,他都不愿意露脸见一面。


我静静听着,大概弄明白了故事的来龙去脉。那个男人的父亲对他从小要求严格,他一直以来的人生都是在父亲的严格控制下,终于,在二十多岁的某一天,他再也受不了,留下一张字条,宣称断绝父子关系,从此人间蒸发,只偶尔给母亲发过几条短信。


我知道她实际上是在感慨给我听的,期盼着我能赞同她。



可我反而对那个如今四十多岁的男人,有几分体谅。换作是我,在父母极端的掌控下,同样的,要么自杀,要么消失。


在诸如这样一些事情上,我们终究是无法相互理解的。


我们都有过跟父母相处却倍感孤独的时刻,他们关心你的衣食住行,细致入微到一切生活琐碎,却从未试图去理解你最真实的想法,走进你的内心。


于是我们抱怨他们油腻,埋怨他们不懂我们。可其实我们也没有试着去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过往啊。



4、


前两天日常的一次通话里,在我俩没话聊的时候,为了打破尴尬,我不知从哪冒出一句:


“妈,你以前有过什么梦想吗?”


大概是想不到我会问这样的问题,她停顿了几秒,打趣说:“我都这把年纪了,还聊什么梦想。”


在我的软磨硬泡下,我妈逐渐松了口,不像往常她抱怨生活的不易或我爸不体贴时的模样:


“我啊,就是想读大学,不想在家种地。以前高考难,录取的人少,我第一年没考上,家里又没钱复读,只好跑到造船厂工作了好几个月,第二年才考上了师范。”


她笑了笑,又说:“其实啊,那个时候,我一点都不想当老师,可是没办法。“



在爸妈的年代里,因为形形色色的原因,他们都没有往自己当初想要发展的方向走下去。


正应了那句话:“ 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


但是年轻的他们,都曾经拼命的和命运抗争过,正如现在和自己较劲的我们,基因在我们身上,终究是有共通之处的。


翻过我妈年轻时的大相册,她也曾有过笑容明媚的时光,照片里的少女依稀如昨。 只是她慢慢老了,年轻赋予她的特性也逐渐消失了。


他们的故事,既不宏大,也不浪漫。


谁又知道二十年后的我们会是什么样子呢?


PS:文中的配图来自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记》,就像一位朋友评价的那样:是枝裕和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因为爱她们相互接纳,相互包容,有的时候原谅别人就是对自我的救赎。


- end -





【理想的下午:第 6 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