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本增效”简单而言就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随着能源行业产能高速释放期、需求微幅增长期的到来,以及进口燃油冲击和环保要求,再加上新能源开发对石油消费的抑制,产能过剩已成定局,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经营压力也在加大。在如此不利的环境中,开展“降本增效”活动是石油石化企业必须认真面对的重大课题,而内部控制审计则在企业的“降本增效”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增值型内部审计突出强调了价值增值的理念,主张将内部审计目标和组织目标联系起来,用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方法参与到企业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过程中,为增加企业价值提供服务,是对传统内部审计的继承与发展,将成为企业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
1999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提出了全新的定义: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的效果,帮助实现组织目标。2003年,在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公布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关于内部审计定义中提及与IIA定义中的“为组织增加价值”相类似的目标,即“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增值型内部审计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逐步推广、缓慢发展阶段。作为一个新事物,增值型内部审计逐渐被我国国有企业所熟知、运用于发展,也出现了标杆型的企业,比如武汉钢铁建立的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随着全球经济化、信息技术与组织内部的变革,要求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发生相应的变革,因此,促进内部审计向增值型转型是历史所趋。
总体来看,伴随着企业“降本增效”工作的开展,增值型内部审计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总部层面开展审计的强制性需求与下属企业的自愿性需求相矛盾并形成强烈反差、审计工作人员的供给能力不足等都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等等。可以说,增值型内部审计在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制止浪费、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方面的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对石油销售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在这个油品成本与上游产业链高度关联,又饱受市场大环境制约的消费服务型企业中,对“降本增效”的作用还远远没有展现出来。
中国石油销售企业作为大型央企的下属分公司,一直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通过学习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值的前沿理论研究成果,深刻把握组织战略方向与内部审计职能发挥的切合点,认为内部审计可以通过保护企业资产、减少组织风险、降低自身审计成本、提出有价值的建议、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加组织获利机会等活动来为企业增加价值。在此基础上,探索实践以助力“降本增效”为目标的增值型内部审计发展路径,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由于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设立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强烈的行政色彩,增值型内部审计在石油石化企业的发展仍面临着很多的障碍,存在不少问题。
在现实中,无论是国有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及各职能部门,还是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对内部审计的增值职能的认识存在偏颇,对新理论的认知和掌握程度不够,使得内部审计机构通过提供咨询服务为企业增加价值的职能无法得到有效的执行。
石油石化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是从内部管理部门中分离出来的,隶属于总部管理层居多,这降低了审计部门的地位和独立性。其次,审计人员由管理层雇佣,工资福利和升职机会受到管理层的影响,使得审计人员在执行监督和评价等审计职能时顾虑重重,进一步削弱了内审机构的权威性。另外,内审机构的经济支撑主要来源于企业管理费,经费的数量受到其审计对象管理层的制约,影响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工作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懂得会计、审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还特别需要精通计算机技术、企业管理等相关技巧,能够为企业实现创造价值的目标提供咨询管理服务。目前我国大多数石油石化企业的审计人员是从财务人员转型而来,具备专业资格的审计人员占比较小,造成了审计人员注重财务工作,忽视了对企业管理、工程预算、计算机技术的了解,因而在公司治理方面提出的建设性意见较少;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缺乏对审计人员的培训,使得审计人员不能够及时地了解掌握国家新的审计知识和技术,没有将新的审计方法运用到审计工作中去。
从IIA最新的内部审计定义可以看出,增值型内部审计应该拓展它的服务范围至公司治理的层面,在保持监督职能的同时,强化内审机构的管理咨询职能。目前,我国大部分石油石化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增值作用的认识存在不足,内部审计仍以评价财务事项为主,或将内部审计简单地定位于查处违法违规上,较少涉及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从而导致了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责和增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石油石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普遍采用以事后查账审计为主的方法开展审计调查工作,而基于风险导向的事前审计所占比重偏低。大多数小型石油石化企业也不具备信息化审计的能力,仍以依赖于审计者个人经验判断的抽样审计、手工审计方法为主,没有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手工审计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效率低且耗资多,增加了审计成本,与增值型内部审计的增值理念背道而驰。
内部审计质量反映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和优劣程度,而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公司的经营业绩。现阶段我国石油石化企业增值型内部审计质量在计划、实施、报告三个阶段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例如在实施阶段内审人员未能坚持重要性和谨慎性原则,存在工作不规范、取证不充分等问题。另外,很多企业缺乏统一的审计质量考核体系,现有的质量考核指标考察范围狭窄,可比性与可操作性不足,无法有效地调动内审人员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相关理论知识,从下面几个方面提出加强和改善石油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水平和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首先需要提高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内部审计人员自身对内部审计的增值职能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使得增值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领域的积极作用,帮助企业实现增值目标。
将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董事会的领导下,是我国国有企业内审机构设置的首选,下设审计委员会和总审计师制度,对董事会负责和报告工作,从而在机构设置上满足独立性、权威性以及精简高效的原则。
可以借鉴的是,武汉钢铁和大亚湾核电的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较好地遵循了隶属于董事会、独立于管理层的要求,增强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武汉钢铁将内部审计始终放在企业整体战略的高度,通过制定《内部审计职责条例》等制度来保障执行,并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经费和办公条件支持。大亚湾核电最突出的特点是设置总审计师制度,总审计师和副总审计师均来自于投资人,在突出内部审计对投资人负责思想的同时,提升了内审机构在组织中的地位。
石油石化企业应注重培养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在优化内部审计人员结构的设置,考虑吸收法律、企业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非审计、财务方面的人士加入的同时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更新审计知识和方法,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政策和业绩考核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
在内部审计技术上,石油石化企业应改变传统的手工审计手段,建立先进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运用合理的审计软件和审计程序对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和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过程进行高雄的监督和评价。在内部审计方法上,企业应向公司治理导向和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转变,向事前和事中审计转变,向防范性审计转变,拓展增值服务的职能和领域,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和增值作用。
为了保证内部审计质量,国有公司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完善包括内部审计计划阶段、实施过程和报告阶段三个程序控制;建立部门自评和同行评审相结合的考核机制;建立合理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价机制。此外,可以借鉴给予EVA原理的内部审计绩效管理模型,通过计算经审计后新增的效益与审计投入的成本的比值来衡量内部审计是否有成效,从而达到“降本增效”的双重目的。
石油销售A分公司是我国区域性大型成品油销售企业,业务范围覆盖所在省份的所有地级市。在审计机构设置上,A公司在总部设置审计管理机构——审计监察处,设立多个部门,地市公司对应的在总经理办公室设立内部控制审计接口岗位,一般是兼任。另外单独设立“内部控制审计工作小组”,由财务经理负责牵头组织开展具体的地市公司审计相关工作。人员配备上,机关审计监察处6人左右,地市分公司审计兼职人员和内部控制审计兼任人员10人左右,分工较为完善和严密。
该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涵盖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既立足企业文化建设,形成“程序至上”的理念导向;融入战略成本管理,防止绝对数值造成的误导和偏差;实行全员有效参与,不做表面功夫;通过精细化管理驱动,推动全局节约、节能、节费目标的实现;通过审计报告提出管理性建议等形式,促成企业内部各系统协调开展“降本增效”行动。这样兼顾企业的眼前利益,也立足企业的远期规划和长远利益,实现“降本增效”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