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新东方家庭教育
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巡检必须关注这些指标 ·  14 小时前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全面解读数据中心液冷散热技术的政策、类型及应用 ·  2 天前  
数据中心运维管理  ·  运营商智算中心建设思路及方案 ·  3 天前  
AustinDatabases  ·  OceanBase ... ·  2 天前  
AustinDatabases  ·  OceanBase ... ·  2 天前  
macrozheng  ·  300 秒到 4 秒,如何将 MySQL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新东方家庭教育

当父母说“这个太贵了,我们去网上买”时,孩子听到的是什么?答案让人心疼……

新东方家庭教育  · 公众号  ·  · 2025-01-11 07:00

正文

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

作者: CC爸妈
来源:CC爸妈(ID:cc-bama)

今天想聊一个让姐妹们集体头疼的问题——关于孩子买买买。

据说,在“买不买”这个问题上,全国家长难得做到了悲喜相通。

我家孩子自从4岁以后,基本挂在嘴上的一句就是,“我想要12345……能不能给我买?”

带他出门更是见啥都喜欢,看啥都想要。

⚠️很多姐妹一听娃要买买买就不能忍:

“昨天不是刚给你买过吗?怎么又买?”


“新买的你玩不了两下就扔一边了,咱家的钱也不是大风刮的,不能看见啥都想要吧?”

⚠️还有些姐妹是买过一阵子后,终于不能忍了:

“已经给你买了那么多,咋永远不满足?”

“只要有一个不给买,之前所有的开心都化为乌有!家里也没矿,架不住你这么要啊?”
然后殊途同归,大家总结出同一个道理:这届孩子,还是被惯坏了~无论怎么满足都还是不知足!
先说一个误区啊,不要以为现在物质条件变好,家长也都愿意给孩子最好的、更好的,孩子就不会有匮乏感。
因为满足感除了来源于“我所需要的”,还有一大部分来自于“我想要的”。
如果说以前的匮乏感大多来源于真正的贫穷,但如今孩子的匮乏感,则多来源于“想要而不得”。
要么被限制: 想要吃糖果,但一周只能吃一次;
要么被设置条件 想要一个萌宠玩具,但必须期末成绩进步10名才给买;
要么被已读乱回: 想要一双公主穿的镶满钻石biubiu闪的公主鞋,结果妈妈说那个不实穿,给换了一双价格更高、更日常的蝴蝶结凉鞋。
要么需要拼命争取: 就连一些玩具、贴纸,每次都要我磨好久才能给我买。
虽说大部分的想要,只要孩子坚持,最后也会给孩子买单。
但,迟来的深情比草贱。
迟来的满足,对孩子来说也不是满足,只是自我努力后应得的奖赏。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这本书里提到:在孩子提出要求后才去给予孩子关注,是永远无法让孩子感到满足的。
真正的匮乏感,跟年代无关,也无关乎经济条件,更不在于你给予了孩子多少、他拥有着多少,只在于—— “当我想要时,我是否能够拥有”。
每个年代的妈妈,都有一套打发娃的模式。
咱们这届妈妈,最常用的一个话术,“这个太贵了,我们去网上买?”
你有没有用这句话打发过孩子?
毕竟,老母亲,谁不希望“钱花在刀刃上”?线上、线下的价格有时候确实差很多的。
但很多东西衡量的不只是它作为商品的价值,还有当下的快乐。
如果过分执着于网购,把当下想要的快乐延迟到三四天后,到时孩子已经不是一样的心境了。
属于花了钱也不一定买到快乐。
所以,到底能不能跟孩子说“这个太贵,我们去网上买”,咱一定要分情况。
对于一些日常物品,或者孩子不是特别急迫的。
可以带孩子一起对比价格,强调性价比,告诉他线下多少钱,网上多少钱,孩子直观的感受到确实网上的东西更便宜。节省下来的钱,也确实还能买更多其他的。
但对于一些特殊场景,比如出去玩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一起玩某样东西的时候。
那孩子买的不单单是玩具,还有当下一起加入别人的快乐。
或者在景区看到文创巧克力,虽然网上确实更便宜。
但你要说等5天,回家后拆快递再吃,就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这些时候情感体验的附加价值,其实远大于商品本身。
如果总是被“有理有据”地拒绝,孩子内心的匮乏感一样会疯狂滋长。
一次次的敷衍、否定,依然会种下自卑的种子,其实跟上一辈人“买不起”、“有啥用”、“我赚钱不容易”的影响依然是一样的。
只要不是特别过分,还是建议当下满足。
如果你觉得溢价严重,可以让孩子参与到“买不买”的讨论中。
“确实景区溢价很多,性价比很低,如果你特别想现在买,那我们就要从别的地方挪预算,少买一些别的,你自己衡量。”
定好规则,然后讲清楚,无论最终孩子买还是不买,他学到的都比这件事要多得多。
当然了,谁不想爽快地满足孩子,给孩子所有一切他想要的、不想要的。
但现实是家长日渐干瘪的钱包和逐渐变短的余额数字,让我们不得不精打细算,压缩欲望。
面对孩子,天天要买玩具,出门看见什么都想买,而且就要立刻买,拒绝还会是主旋律,怎么不损娃还利己的应对呢?
分享两个超实用的小妙招!
1. 关于孩子随时随地大小「要」
别说,小孩子的想要,虽然鸡零狗碎,但真要细数,那也比太平洋还海了去了。
但有时候,也堪比渣男,来得快,去得也非常快。
很多时候,人家也只是随口一说,并不走心的。
就比如,每次孩子看见同学拿了个什么新鲜玩意,回来都说“想要”。
老母亲也可以化身渣女啊,你为什么不能“事事有回应,件件无着落”。
先附和装傻:
👦“他有个奥特曼能变身,我也想要。”

👩“是呀,这个看上去泰裤辣,我也喜欢”。

👦“我也想要个遥控汽车”。

👩“好呀好呀,下次我们去超市时,好好看看它长啥样。”
先承接孩子喜欢、想要的情绪,就好了,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你有下文。
他可能只是随口一提,然后就忘了这茬儿了,或者根本没打算要。
等了几天不想买了,说明没那么想要,当场想买纯属情绪上头,让娃明白不要冲动消费也挺重要。
所以, 难得糊涂。
当然,如果孩子还是继续要,明确表示“我就是想要”,或者过几天想起来了,询问你是否给他买了。
这说明孩子是真的喜欢。
那,就买呗。
就像我家孩子一直想要一个蚂蚁观察箱(学校里有),回来跟我说,想买一个放家里。
我并不知道长啥样,也不确定他是否是3分钟热度。
所以,先装傻附和,“哦,听上去很有意思,你能给我讲讲是什么样子吗?”
我以为他依然是三分钟热度,讲完就忘了。
但接连过了几天,他都有提,我知道他是真的喜欢。
于是,立马从网上下单。
现在每天放学第一件事,就是要看看他的小蚂蚁们有没有开始打洞。
2. 关于不能满足
可能有的姐妹还是想说:
孩子一要就给,不会让孩子变本加厉吗?
家里也没矿,一直满足孩子,不会让孩子变得大手大脚、索求无度的白眼狼吗?
我想说,如果你满足的只是物质,那可能会喂大孩子的胃口。
但如果你能看到孩子欲望背后的心理需求,那拔高的则是孩子未来精神和心理上的丰盛。
或许有时候孩子提的需求很贵,但满足这个需求却不见得需要花很多钱。
关键在于, 在孩子提出某个需求时,你能不能耐心再往后走一步,尝试去「读懂」孩子需求背后的体验。
有一天接孩子放学,看见隔壁班有个孩子在给同学们分奶酪棒。
我家孩子也凑了过去,努力的刷存在感,问能不能也分我一个?
但是,被无情地拒绝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