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凌晨美联储议息会议举行。
美联储决定维持利率不变,将基准利率锚定在5.25%-5.5%的区间。不过美联储结构性的放缓了此前的缩表政策,将原先每月600亿美元国债的缩减上限调整为每月250亿美元,维持每个月350亿美元MBS的缩表上限。在决议发布后美股先涨后跌,美元下跌,美债、黄金上涨。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5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对众多海外资产以及A股、港股有什么样的影响。
美联储议息会议声明中表示当下经济仍在扩张(expand at a solid pace),就业强劲、失业率较低,但是通胀仍然较高。因此经济在朝着2%通胀目标前进的方向上仍然缺乏进展(lack of further progress)。基于以上的实际情况,会议做出了维持利率水平不变和结构性缩表的决定。
在记者发布会上,鲍威尔表示虽然最近两个季度的GDP不及预期,但是剔除了存货、政府支出和净出口的私人国内购买仍然非常强劲。劳动力市场上,虽然劳动供给增加但劳动力需求仍然超过供给。不过谈到当下的利率水平,鲍威尔强调目前的利率水平仍然是限制性的。
对于通胀问题
,鲍威尔认为今年仍然有机会看到通胀的回落,但他现在的信心比之前要低。
对于后续的政策路径
,鲍威尔认为不太可能选择加息,他更倾向于通过保持足够时间长度的高利率来控制通胀。他给出了两种可能:一是由于通胀比预期更持久,美联储会选择推迟降息。二是通胀可持续地下降到2%的通胀目标或者劳动力市场意外疲软,美联储会选择降息。对于放缓量化紧缩的决定,鲍威尔表示只是为了放慢速度,以减少引发金融市场动荡的可能。
对于市场担心的滞胀问题,鲍威尔则表示当下经济仍有不低的增长,并没有看到滞胀的迹象。
总体上来说
,市场普遍认为鲍威尔的表态偏鸽派
,主要是因为此前市场一度有部分机构或投资者认为美联储存在加息的可能。而鲍威尔在发布会上基本否认了加息的可能性,仅就未来“降息”或者“维持现有利率”两种结果做了观点的陈述,而维持更长时间的高利率则比较符合大多数机构和投资者的预期。
但这种符合预期的偏鸽态度对于资本市场来说并不是一个太好的消息。
从一个官僚角度的出发,这种跟踪数据再采取应对政策的方式无懈可击,并不会存在任何政治上的风险。但相对于上个世纪的沃尔克而言,这种应对方式就显得有些束手束脚。
事实上我们认为通胀指标的反复和金融市场的波动和鲍威尔在去年超预期转鸽的态度有很大关系。美联储这种被动适应数据,而非主动调控的方式,导致市场一直存在“乐观预期-提前抢跑-修正预期”的循环,但由于美国财政无底线“转移支付计划”,导致通胀问题很难轻易地被解决,这才导致各类资产波动的明显加剧。
和市场对于今年不降息或者仅有1-2次降息的观点不同,我们对于今年降息的预期反而不低。
因为这种预期和政策的反复循环恰好像是一个钟摆,在市场处于钟摆两端的极端状态时,市场预期大概率是错的。
过去一个季度市场给我们展示了当极度乐观时,一年降息6次的错误预期。这种错误预期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市场低估了通胀数据的韧性。现在市场的预期来到了钟摆的另一个极端位置:今年不会降息或只降息一次。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大概率也是错误的。因为市场低估了利率的反身性、高估了通胀数据的韧性。
有的时候共识的凝聚反而代表趋势的翻转,这就好像当全市场预期房价上涨的共识在2017年达到最大值时,房价就基本到了顶点。随着美联储和市场达成顽固通胀的一致共识,并不约而同的采取收紧金融条件、看多通胀资产等应对策略之后,通胀趋势的翻转也就不远了。
而且除了美联储列举的三种情况之外,在未来的某个时刻,
我们认为还有可能像2018年底那样,由于对未来经济的担忧而不需要实质的数据信号,美联储直接释放宽松信号或者进行预防式的降息
。
因此我们对于未来主要海外资产的价格变动,存在两个阶段的预期。
在经济仍强、通胀顽固的近期:
由于市场预期转向和政策前期的收紧,得益于前期流动性释放的部分资产,比如美股、黄金、铜等大宗商品将会进入震荡,其中经济基本面走弱的速度将会决定这些资产下跌或者震荡的幅度。美债利率则由于经济和通胀的共同作用,停留在目前的高位,很难有幅度明显的下行。
在经济出现隐患、通胀重回下行的远期:
由于利率高位对需求的抑制和劳动力市场供需环境的改善,经济将会结束此前的强势状态,如果高利率时间维持过长,甚至可能造成阶段性的经济衰退隐忧。在这个预期下美股、铜等大宗商品回进入阶段性的下行阶段,黄金则取决于前一个阶段的调整情况,从绝对空间来看黄金仍有上行空间,但考虑到连涨两年之后预期有些透支,因此如果黄金在前一个阶段没有明显的跌幅,那么在这一个阶段也很难说有多大的涨幅。美债则可能结束过去四年的熊市状态,重回牛市。
我们常说宏观策略很容易判断方向,只能聚焦于一个时间区间,但很难判断具体到某个月或者某一天的时点。随着美国经济进入当下非典型“滞胀”的阶段,我们可以大概判断美国经济很可能正处于“筑顶期”。
后续随着中国地产需求的见底和美国服务业需求的见顶,2023年初盛极一时,遍布市场的“东升西落”很可能成为市场的“主基调”。
2023年初我们提出了和市场截然相反的“东未升,西未落”观点,已经得到市场的验证。现在市场还没有进入“东升西落”的状态,但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点,我们仍然能看到“东升西落”的预期兑现。如果这个预期顺利兑现,那么国内过去三年的股跌债涨趋势将会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