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在一次访谈中谈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教育问题。
董卿的父亲董善祥毕业于复旦大学,董卿小时候,父亲命令她不能照镜子,不能买新衣服,不能参加文体活动。同时,还要求她每天做家务、跑步、背诗。
董善祥认为,人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面对父亲的严苛教育,董卿曾一度怀疑自己不是父亲的亲生女儿。
这种教育方式给她留下了后遗症,直到今天,她还经常会感到很自卑,觉得只有自己做的比别人好得多,才会心里踏实。
董善祥的教育方式,很具有代表性。在尹建莉看来,这种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
尹建莉是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界的领军人物,她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做过12年语文老师,目前从事有关家庭教育的研究及写作工作。她的代表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被奉为育儿宝典,治愈了千万中国家庭。
《自由的孩子最自觉》是《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续集,被誉为最接地气的家教书籍。这本书最大特色就是,从儿童心理出发,去真正地理解儿童的各种行为。
书中将先进的教育理论落实到具体的小事上,内容涵盖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且在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方案,集科学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儿童,可绝大多数人成年后,却无法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这真是一件悲哀的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本《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让我们俯下身来,一同探索儿童纯真的心灵世界吧。
⒈
不侵犯孩子的个人边界
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种场景:小孩在前面跑,家长在后面追着喂饭;孩子要上学去,家长非让他多穿件衣服再走;孩子放学刚回家,家长就催促他赶紧写作业。
多数人对这些现象早已见怪不怪,然而,尹建莉老师认为追着孩子喂饭、强迫孩子多穿衣服、催促孩子写作业等行为,不仅会打乱儿童的心理秩序,还会加剧亲子之间的矛盾。
大多数家长都不理解孩子的心理,喜欢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最终孩子不高兴,家长也很受伤。其实,家长如果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很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像多吃还是少吃,多穿还是少穿之类的小事,本就属于孩子自己的事情。他饿了,自然会多吃,冷了,自然会多穿,根本用不着家长刻意提醒。
而家长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的话,孩子就会感到自己的世界被侵犯了,就会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
尹老师认为,家长管得太多、太宽、太严,是对孩子的私人生活空间的侵犯,这本质上是一种控制。
一个孩子如果长期被家长控制,不但会失去活力,还可能会引发身心疾病。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孩子边界被侵犯的问题,家长就要从内心深处尊重孩子,并无条件地信任孩子。
家长和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家长越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孩子就会越自信,表现得就会越好。而如果家长没有同理心,凡事都压制孩子,那么结果就是孩子要么很叛逆,要么会失去活力。
尹老师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信任和欣赏是最大的支持,也是最真挚的爱。”在日常沟通中,家长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侵犯孩子的个人边界,只有这样,亲子关系才会融洽。
家庭教育的目的,是要将孩子培养成为思想独立,且能自力更生的人。家长对孩子的关心,不能仅停留在吃喝拉撒上,而是应该对孩子的心理多关注一些。
另外,尹老师还提醒家长们,对于孩子所犯的小错误,千万不要揪住不放。
只要没有犯原则性错误,就应该给予他们改过的机会。
揪住孩子的小毛病不放,只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害无益。
⒉
尊重儿童天性,让孩子慢慢成长
儿童成长就像庄稼生长一样,是一件缓慢的事,家长必须要有耐心。
尹建莉老师认为,教育中有很多错误观念,根源就在于对童年的蔑视。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家长如果肆无忌惮的压榨孩子的童年,孩子就会活得很累。
生活里有些小孩年龄不大,却很懂事,俗称“小大人”。孩子懂事是好事,但过于懂事,并非是好事。懂事和过于懂事有本质的区别。
懂事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愿意体谅大人,而过于懂事是指,孩子的某些需求被压抑后,不得不去讨好大人。
一个孩子过于懂事,其实是在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以此来迎合他人,这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那么,如何区分一个孩子是懂事还是过于懂事呢?关键是看这个孩子是否快乐。如果快乐,就是懂事,如果不快乐,就是过于懂事。
书中就有一个孩子过于懂事的例子。有位妈妈给尹老师写信说,她女儿刚上幼儿园,入园第一周不仅不哭,还帮老师安慰哭泣的小朋友。
每天吃饭时,女儿见老师走过来,就会主动对老师说:“老师,我会好好吃的,加油!”一次上厕所,她不小心把裤子弄湿了,老师说了她几句。
从此之后,她每次上完厕所都会主动向老师说:“老师,今天我没有弄湿裤子。”连幼儿园的老师都说,她教学二十几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孩子,小小年纪就这么会看大人脸色,这样太辛苦了,可能对她今后成长不利。
尹老师分析,自控力强的孩子往往内心压抑,很没有安全感。所以,他们才会刻意讨好大人的方式,来博得大人的关注和认可。孩子过于懂事,本质是儿童对自己的扭曲。
当一个孩子长期得不到尊重时,他就很可能会变得过于懂事。
而一个过于懂事的孩子,每天都活得小心翼翼,生怕自己哪里做的不够好,因此而遭到大人的厌弃。
过于懂事,对小孩来说实在不是好事。
尹老师认为,没有哪个儿童是完美的,家长一定要放下培养完美孩子的想法,把爱和自由还给孩子。天性被压抑的儿童不可能健康成长,相反,一个人的生命受到的阻碍越少,才越能健康成长。
⒊
延迟满足是家庭教育的一大误区
尹建莉老师对家庭教育提出了很多颠覆性的观点。其中之一就是,对待儿童要即时满足,不要延迟满足。
什么是延迟满足呢?这种说法源于美国的一项心理学实验。1968年,心理学家米歇尔在斯坦福大学的一所幼儿园里,进行了著名的延迟满足实验。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实验者发给被试儿童每人一颗软糖,同时告诉孩子们:如果马上吃,那就只有一颗;
但如果等20分钟后再吃,就会得到两颗。有的孩子马上就吃掉了糖;而有的孩子则耐心等待了20分钟,最终获得了两颗糖。
多年后,研究人员再次考察当年那些孩子的生活情况,他们发现,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要比没有延迟满足能力的孩子更成功。由此,研究人员得出一个结论,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越强,越容易取得成功。
然而,尹老师并不认同这个结论。在她看来,这项实验存在一个重大缺陷,那就是,没有调查这些被测试孩子的家庭教育情况。
我们知道,家庭教育方式将直接决定孩子的外在表现。而米歇尔的实验仅仅揭示了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但并未说明现象背后的原因。这是这项实验的硬伤。
有人可能会问,既然这项实验并不严谨,为什么人们还会对它的结果表示认同呢?尹老师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延迟满足理论迎合了很多强势家长的想法。
延迟满足教育是一种更隐蔽、更间接地控制孩子的方式,所以强势的家长喜欢利用延迟满足理论,来将自己对孩子的控制合理化。
第二,这项实验顶着“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等光环,具有迷惑性和煽动性,大多数普通人不敢去质疑它的权威性。
而实际上,权威的观点并不一定都正确。
正是基于这两个原因,延迟满足实验的结论才会被大众广泛接受。在研究了大量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后,尹老师发现,古今中外所有的教育大家都推崇一点,也就是,家庭教育的宗旨是给孩子爱和自由。很显然,延迟满足是背离这个宗旨的。
延迟满足是通过刻意考验孩子的耐心,来达到让孩子更有忍耐力的目的。
尹老师认为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如果经常被延迟满足,孩子将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变得麻木而冷酷。
为了避免孩子心灵受伤,科学的方法是,不要刻意为难孩子,即时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孩子随时都能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样的孩子必将身心健康。
⒋
信奉自然教育之美,拒绝用低俗手段戏弄孩子
在中国家庭里,经常会见到三种现象:第一,逗弄孩子;第二,打听别人家孩子的成绩;第三,把孩子的压岁钱据为己有。尹老师认为,这些现象都是在用低俗手段戏弄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
很多大人见到小孩可爱,都会上前去逗弄孩子。而尹老师认为,
逗弄孩子,本质上是在以居高临下姿态欺负和羞辱孩子,让孩子内心担忧和失落。
孩子被逗弄后,并不会快乐,反而会有不被尊重的感觉。
经常被逗弄的孩子对他人抱有很强的防范心,更严重的话,还会养成自卑和说谎的习惯。所以作为家长,当别人来逗弄自己的孩子时,请坚决对对方说不!
还有一种家长,很爱打听别人家孩子的考试成绩。打听别人孩子的成绩,是家长自己的虚荣心在作怪。考试成绩是孩子的隐私,他完全可以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有无聊的大人追问孩子的成绩,可以让孩子反问对方,“叔叔,你今年挣了多少钱?现在家里有多少存款?
你先告诉我你的成绩,我就告诉你我的成绩。”这样一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以让孩子有效地进行自我保护,也不会得罪别人。
每逢春节时,孩子们都会从长辈那里得到压岁钱。而很多家长都会借着这个机会,拿走孩子的压岁钱,还美其名曰“我先替你保管,等你长大就还给你。”很多家长都觉得,不能给孩子太多的零花钱,否则孩子就会变坏。
在尹老师看来,家长的这种做法很有问题。包括金钱在内的一切物质财富都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钱是为生活而服务的,过度节俭是一种内在匮乏感的表现。家长过度节俭,孩子将来要么极其吝啬,要么极其贪心。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金钱观,父母必须以身作则, 家长不要吝啬钱财,更不要吝啬爱心,让孩子内心拥有富足感和安全感,这样才能让孩子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现状,作为家长,应信奉自然教育之美,决不能用低俗手段戏弄孩子。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影响让周围的人,让更多的成年人学会尊重孩子。
⒌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教育
在很多家庭里,爸爸扮白脸,妈妈唱红脸。尹建莉老师认为父母这样做,会让儿童无所适从,更严重的话还会让儿童人格分裂。
尹老师主张,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
父母态度要达成一致,而最重要的是,父母要真正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爱孩子,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在亲子关系中,经常会出现由于交流不畅而引发的各种误会。有时不是因为不爱对方,反而是因为彼此太在意对方,所以不敢轻易把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孩子的心思非常细腻,而这一点,往往会被大人所忽略。
书中就有一个例子。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平时很懂事,某个周末班上的同学要举办聚会,所有人都去了,唯独她没有去。周一上学时,大家都在聊聚会的事,她只能静静地听着。
后来,女孩才告诉妈妈,她没有去是因为周五晚上要上钢琴课,她觉得钢琴课很贵,不想浪费妈妈的钱,所以才没有去聚会。可见,孩子天生就有一种换位思考的能力,会主动为大人考虑。
尹老师认为,
每个孩子天然就有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没有哪个孩子愿意自甘堕落。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勇敢地表达自己,同时也要认真地倾听孩子的话语,这样一来,亲子关系才能更融洽。
尊重、自由和爱,永远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不论生活如何变化,这个核心永远都不会变。养育孩子的最大意义,是让父母在这种极为亲密的关系中认识自己、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合格的父母呢?尹老师认为身教大于言传,为此她给家长提供了两点建议。
一、多读好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经典书籍都要多阅读;
二、多和智慧的人接触,多思考,诚实地面对自己,这是通往智慧的捷径。
另外,尹老师还提醒父母们,所有的教育理念都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活学活用,家长要学的不仅是方法,还要学习方法背后的原理。当家长真正掌握了这些教育学原理时,才能真正地读懂儿童的心理,并理解儿童的行为。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孩子。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如果想让孩子变得更好,就需要自己先变得更好才行。
德国作家黑塞说: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眼睛、鼻子、甚至性格遗传给孩子,却不能把灵魂遗传给孩子。
的确,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孩子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尹建莉老师发现,几乎所有的亲子沟通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同理心的问题。儿童心地纯真,每一个成年人都应该学会敬畏儿童、热爱儿童。
而真正的热爱儿童,就是从儿童的视角来看问题,体会儿童的内心感受。真正地蹲下来和儿童对话,而不仅仅是姿势上蹲下来,心态上却依然居高临下。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自我教育。孩子出现问题后,家长应该经常反思自己,多从自己身上找问题。
当然了,没有谁天生就会做父母,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难免会犯一些犯错,重要的是要不断地自我提升,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儿童是上帝送给人间的天使,愿每个孩子都能够在爱和自由中健康成长。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了。对于这个栏目,如果你有什么建议意见,欢迎搜索关注我的公众号“水木文摘”,在文章的留言区跟我互动。我会挑选最优质的留言,每期送出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