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大厂的年度财报纷纷出来了,我也陆续看了好几家,其中对拼多多和腾讯的印象最深。
我不去分析财报,也不做什么投资建议,纯粹聊聊我的一些看法。
有人开玩笑说,在中概股亏的钱就靠拼多多翻盘了。
的确,拼多多这一期的财报确实亮眼,可能是唯一在逆势下仍然获得高速增长的互联网大厂了。
2023 全年营收 2476 亿元,同比增长
90%。
经营利润约为人民币 587 亿元,同比增长 93%。
可能你会好奇,国内电商竞争已经这么卷了,拼多多的增速是怎么来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他们的另一款产品,Temu。
简单理解,这就是一个海外版的拼多多,已经在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上线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获得了不错的业绩表现。
虽然财报里没有细说,但 Temu 的业绩增速肯定是超出预期的,这也为拼多多整体业务增长带来了新的燃料。
Temu 在产品形态上没有多余创新,但海外市场的空间和增速也证明了这个模式的可行性。当然,背后是团队的执行到位和落地准确。
同样的产品由不同的人去做,结果会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
对此,做产品的读者应该是有共识的。
所以,拼多多的团队确实给力,也不枉他们能开出行业上游的薪资。前几天还有个拼多多的朋友让我内推简历,说薪资绝对上游。
对于拼多多的成功,很多人会以为是拼单小游戏和百亿补贴,但这只是现象。
如果洞察背后的逻辑,还是有一些值得探究的东西。
首先,拼多多的平台供给和淘宝京东有所不同,
大量的白牌商家寄托于拼多多带来的流量和渠道,这让平台获得更多的议价权
。
其次,借助微信的开放
通过低价拼单建立流量优势,这给前者带去了足够的需求。
另外,百亿补贴不仅仅是砸钱,更多是形成一种
平台标签
,这种标签会作用在产品中的商品上,让那些对品质品牌要求更高的用户产生信任。
百亿补贴砸钱越多,这种平台标签就越强,进而形成并强化用户心智。商家获得收益,加大投入,平台获得业务增量,再增加补贴。
当规模效应出现后,这种正向的增长闭环就出现了,拼多多会越来越赚钱。
以上三点,才是我认为的拼多多这款产品背后的业务逻辑。
再看腾讯。
2023 全年,腾讯总收入 6090 亿元,同比增长 10%。
调整后归母净利润 1577 亿元,增速达到36%。
微信的月活跃用户达到了 13.43 亿,依旧处于增长状态。
虽然视频号的数据依旧没有公布,但是提到了总用户使用时长获得了翻番。
在我看来,视频号的 DAU 应该是超过抖音的,毕竟微信基础盘在那里,而且产品里也做了全渠道打通。
但是,视频号的人均播放时长或许还跟抖音没法比,简单说就是粘性还不够强。
不过视频号依旧是鹅厂的希望,今年在商业化上也会有一些新的动作和尝试,依旧值得期待。
在腾讯的财报中还有一个重磅消息,他们计划在 2024 年加码股份回购,从 2023 年的 490 亿港元增加至 2024 年的超过 1000 亿港元。
这对鹅厂的股东们来说绝对是利好,也能加大回报。其实这么做的背后原因很简单,
重拾信心,拉回股价。
到去年底,腾讯现金储备 570 亿美元,做这个回购还是非常轻松的。
这一把钱撒出去,相信也能激起一波水花,资本市场的强心剂除了利好消息之外,那就是滚烫的现金了。
拼多多赚钱,腾讯撒钱,所有的现象背后都有逻辑。
逻辑之美,美在过程。
做产品也一样,结果是难以控制和预料的,但是过程依旧可以非常美妙。
喜欢,就是生产力。
·················
唐韧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