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碧鬼内部每人都有一个昵称,杜之的昵称为“鬼隐”
文| 铅笔道 记者 云湛
►导语
“鬼,代表一种极致精神;碧,则是一种无法描述的时髦性。鬼,具有阳刚属性;碧,却是阴柔属性。”
此话摘自“碧鬼”微信公众号,试着解释“碧鬼”的寓意。其实“碧鬼”是一家以青年文化为调性基础的视频媒体,主打表达年轻人Raw的一面,为英文视频,制作的节目包括纪录片《In China》、音乐快闪真人秀《one take》、青年人爱情访谈纪实纪录片系列《b-LOVED》等;另外,碧鬼也制作了《三生物语》和《阳台食神》两档中文节目,分别切中旅游和美食赛道。
数据方面,以《In China》举例,节目已制作数十期,在国内的全平台总播放量约5000万次。
注: 杜之承诺文中数据无误,为其真实性负责,铅笔道已备份录音速记,为内容客观性背书。
杜之在200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后,曾创办过一家时尚企业,最高年营收达5000万。之后他却放弃一切,选择在国内游历5年,加入一家内容机构担任VP。2014年底,杜选择独立出来,创立“碧鬼”。
早期,碧鬼在中国拍摄内容,面向海外发行。其制作的系列短视频《In China》与BON蓝海电视、美联社等平台建立了发行渠道,单在美联社平台上,单集播放量最高便达2亿次。
当时模式颇为简单:制作内容,通过平台分发,再获得广告收入。但彼时,新媒体广告收入链条没有成熟,收入不足以支撑团队运行。于是,在2015年年底到2016年间,碧鬼开始为联想、蓝色光标、富力集团等定制视频,类似于广告的纪录片或者原生广告纪录片,单片价格为10~30万。
可定制视频也存在问题,定制虽能直接产生收入,却无法规模化,且其中涉及大量对匠人的管理运营。渐渐地,杜意识到得换思路了。
与此同时,杜之发现,虽然碧鬼较少在国内分发内容,但在国内却有了粉丝。他也随之无意识地举办了几次活动,比如碧鬼钛金翅电影节、碧鬼“真”论坛、碧鬼水星趴等。之后,杜觉得碧鬼的粉丝对自己是有期望的。
杜之形成了一种新的思路:通过碧鬼视频来引流,获得用户后,再承建形态社群,继而产生商业模式。他回忆道,2015年到2016年是碧鬼一个成熟定位前的生存阶段,那时收入目的高于粉丝和社群品牌运营目的。2017年是思路成熟的开始,碧鬼正式确立的目标为运营粉丝。
至今为止,碧鬼已有7~8档节目,如纪录片《In China》、音乐快闪真人秀《one take》、青年人爱情访谈纪实纪录片系列《b-LOVED》等,其中有三生物语和阳台食神两档中文节目,分别切中旅游和美食赛道。“如果只做一档节目,很孤立,难以形成矩阵,做几档节目可以互相支援。“
以《In China》举例,单集时长2~5分钟,节目从策划到样片出来,约一周左右,“之前给我们带来定制收入的也主要是这个节目“。
◆ 《In China》中的一幕
节目成本维持在数百元左右,比如在《In China》中,一般含一个编导、一个主持人、一个摄影师。摄影师一天拍摄一集,有时甚至半天,编导一周一集,外国主持人也全都自己培养。“算下来成本并不贵。”
碧鬼视频以英文视频为主。“一个短视频在国外可获得两亿流量,除了病毒视频,我相信很少团队能做到,而且我们是持续性、能够传递价值观,尤其是做地道的、能达到西方人的观看标准的视频。”
区别于市面上恶搞等短视频,碧鬼强调青年文化的统一调性。对于青年文化的理解,杜之表示纠结,真的蛮难定义的,“我们会很强调真实,一切是基于这种真实性;另一方面,它可能还是一种青年的生物性特点,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青年的一些特点,比如他的单纯、简单、直接、有力量,某种程度上他对权威的藐视,但又对某种真的东西报以尊重,其实用Raw这个词较为精确一点”。
碧鬼的7~8档节目,是针对不同产业,为节目招商和广告而准备的,比如碧鬼会把《one take》打造成一个跟音乐产业相关的IP,之后衍生其它价值;《三生物语》是基于好物寻找的旅行的节目,之后也会有一些衍生品规划。 这些视频会在全网分发,如头条、微博,包括国外的Facebook、Instagram等,将粉丝导流至微信公众平台。
在内容之外,杜之考虑更多的是粉丝的运营,其中包含衍生电商和社群实体的规划。
在衍生电商方面,碧鬼试运营了木瓜商店,并做了一个结合表情包和文字小说的漫画IP——Papaya Store(木瓜电商的故事),“碧鬼是纯媒体,不掺杂任何商业,木瓜商店专门做电商,两个项目成熟之前,不会混杂在一起。”
在社群实体规划方面,杜之也着手运营碧鬼DORM(BIGUI DORM)。其实,早期碧鬼就在北京和广州各设了宿舍,类似一个蜂巢型的小型工作室,可以居住和办公。后来,杜之发现,很多年轻人喜欢来碧鬼 DORM居住,包括自己的制作人,满客率也蛮高,所以,碧鬼就干脆就内部立了一个项目。未来,杜想以与别人合作的形式,做成类似于轻奢型的青年旅社。
◆ BUGUI DORM 一角
近期,碧鬼在团队结构上,逐渐把团队内的制作人减少,比例由最初的80%减至20%,维持在10个人以内,而运营和商务方面的人会越来越多,未来团队建设也主要是营销、PR为主,并与制作人形成一个松散的合作关系。
目前,以《In China》举例,节目已制作数十期,在国内的全平台总播放量约5000万次。
编辑 薛 婷 校对 王 琳
我是本文作者云湛,关注大消费,相关行业创业者求报道,咱们微信聊聊:Michael001。(加好友请注明公司、职位、事由哦)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订阅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