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我们挥洒着青春的热血,不困顿于眼前的苟且,于是,行成为一种情怀、一种修行,更是一种对于生命厚度的升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东方人的行有着老庄的飘逸与浪漫。
相比之下,西方就表达得略微压抑,莎士比亚在《麦克白》曾这样写道,“生命的本质‘只是行走的影子’,所有的痛和罪都在行走的路上消解了,行走是我们完成疗治和救赎的过程。”于是行又被看着对罪的救赎。一个是入世到出世的蜕变,一个是痛苦罪孽的救赎,也许更是对于自我灵性世界探索。
如此看来,亚麻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出生到成熟的辗转,不断变换空间里的磨砺,去粗取精的人生洗礼....从地头到T台/居室,再到未来无限的可能,亚麻远行的脚步从未曾停歇;面对中规中矩的世俗,它有着独立的个性与精神,有着自我的态度与表情,行是一种修行与探索,皱则成为一种风格和态度,一种特立独行、超凡脱俗的生命艺术。不经意间,与那些一路上寻找理想自我的人们产生着共鸣。
人们是以脚步来丈量世界,那亚麻则是以身躯来测绘地球。从土壤到车间,从车间到纺纱、织造工厂,再到设计师的工作室,T台发布、橱窗,最后进入现实中人们的生活!从欧洲到亚洲乃至全球,一粒亚麻种子随时间流转,用它的脚步,记录下前行的轨迹,写下了生命在地球上不断地延伸、升华的传奇。
俄国小说家什克洛夫斯基在《第三工厂》中写道:“如果亚麻会说话,那么它一定会在加工时喊出来,人们通常扯着它的顶部,从地里拽出,连根拔起,人们大量地播种亚麻,却为了挤压它,所以它长得萎蔫少枝。亚麻受尽压迫,人们扯拉它,在地上铺开(在同一些地方)并在水坑和小河里沤着。用来洗亚麻的那条小河——肮脏不堪,里面不在有鱼类,然后,亚麻被折弯,揉来揉去。”
无论是俄国当年的河流沤麻,还是如西欧的雨露沤麻,亚麻都以一种苦行的历程,完成着最精华的蜕变。以打成麻、纤维、纱线、面料的形态与种植工业、纺织、服装、家纺、家居等关联,行于自然、人、设计、生活、精神之间,在建筑、汽车制造、活性炭、新材料等领域不断延伸无限可能,历经从物质到精神的苦行与蜕变。
无论是秀场的时装,还是居室中的一抹自然,医疗领域的洁净卫士…它留给我们最为深刻的印象莫过于那份游历与世俗却不染尘埃,独得的自在与飘逸。与东方行者何其相似,一路上的忧伤与倔强又像极了每一个在理想中碰撞、摔打过,却始终相信与追逐着梦想的平凡人。
行走中的风霜雨雪、喜怒哀乐,都成为我们报以世界生动的表情和态度。回头看看亚麻:从苗期到现蕾开花期是快乐的,成熟期到打成麻是痛苦的,从打成麻到布料更像是涅槃重生,直到成为成品、生活方式完美绽放。最能代表它表情和态度的莫过于成布后的“皱”,一种对于世俗的不屑与反抗,一种对世界强力以柔克刚的消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种自立的有个性的精神所诞生的美从未改变,皱就是它高贵、随性的姿态。
仿佛在对世人表达着:谁说生命一定要中规中矩,谁说人生会是绝对完美?别再鬼迷心窍地希望自己活得惊涛骇浪,和谐的心性、不妄求、不焦躁、不窘迫、不苟且,那才是最日常的生活。低调、谦逊、不依常规的随性才能更得自然真趣!它用看似皱巴巴的立体感,读懂了宇宙间的侘寂、与世界从不完美的本质,追随天地之间的自然之道。
自由、随性的精神世界未必是小众的,活出自己的态度和风格才不枉此生!亚麻用自己的人生经历,用最近道的气质让与之相处的人们不断对照与反思,悟得那些令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的天命。
行走中行皱,
行皱中行走!
亚麻也好,人生也罢,生命终将永远在路上,从物质与价值的延伸,到精神与灵魂的共鸣!行走,不止是为了饱览和经历不同的人生,拓展自己生命的边界,更是对生命的净化与境界的升华;而行皱,则是期待无论身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都有一种独立的精神和态度,忠于自己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如此,与麻为伴,更像是一场从入世与出世的远行,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
知停而行,
行走之余的休憩,
独享自在的居家“行皱”生活。
麻里生活夏日皱感纯亚麻家纺,
敬有梦、独立、坚持自我的你!
☟ 码上
体验。
更多清凉体验
Linen do
从自然过渡到生活
以智慧唤起觉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