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视野,深度视角
前两天,我们聊Akoya的时候提到过,空间蛋白组学入选Nature的《Method of the Year 2024》。
我们,算是关注这个领域比较多的了。
遗憾的是,国内的企业关注的不够。
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我们平台定位、国内企业低调和公开资料不足等等多方面的。
其实国内做空间蛋白组学的公司,还是有的。
比如,
与Akoya战略合作的阔然生物,走自研路线的佰诺全景和艾克发等等。
有意思的是,佰诺全景和艾克发都是注册于2018年,还都在北京,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神奇的缘分了。
然而,自研线的两位都是采用TSA技术(Tyramide Signal Amplification,酪胺信号放大)利用辣根过氧化酶(HRP)对靶蛋白进行高密度原位标记,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大幅提高信噪比。
TSA信号不受微波法影响,并能在抗体去除后保留信号,同时由于共价键结合方式,荧光探针结合稳定。
在微波法处理后,即可进行下一轮染色检测,无需担心上一轮染色中抗体的干扰。
好处是技术成熟、灵敏度高,做个5靶、7靶没啥问题。
当然也不完美,每次只能检测一个靶标,速度慢了点。
这里还有个更为重要的问题:信号串扰。
由于每次染色都必须使用不同的荧光染料,并且在最后一起成像,就非常考验荧光信号拆分的水平。
本身荧光信号就有一定的重叠串扰,这就影响了检测准确性。
并且,只有TSA路线,是不是单调了点?
难道国内就没有像Akoya那样走AOC(Antibody Oligo Conjugate)路线的mIF(mIHC)技术吗?
必须有。
最近一段时间,有个叫CAD-HCR的技术浮出了水面。
Computer-aided design of reversible 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 (CAD-HCR),即计算机辅助设计杂交链式反应。
该技术由同济大学朱小立教授团队开发,2022年相关技术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原理并不复杂。
第一步,带有oligo的标记抗体与靶蛋白结合,一般3个一组;
第二步,加入两种带有发卡结构的oligo H1和H2,其中H1能够跟标记抗体的oligo序列结合,H2携带有荧光基团;
第三步,加入引发链,hairpin结构打开,H1和H2结合自组装并延伸行程连接体,随后进行成像;
第四步,洗脱,加入Washer oligo与H1H2竞争性结合,本轮结合在标记抗体上的H1和H2连接体随之解体,荧光被祛除;
重复以上步骤可以得到3xN种靶标的检测结果。
我们从以上步骤可以得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信息:
第一,H1和H2组成的连接体包含多个H2-荧光集团,可以对信号进行放大,此方法理论上灵敏度更高;
第二,该方法采用循环成像,理论上只要洗脱足够轻柔,检测的靶标可以是无限;
第三,如果引入的荧光基团增加,每一轮通量还可以提高;
这里还有第四点,
这货的方法其实是可以检测核酸的,把标记抗体换成标记oligo就可以了。
当然,这只是文章里面的,一般没有商业化也就只能是文章里的,说是转折点纯粹胡扯。
好在,CAD-HCR技术商业化了。
这套体系目前看来已经被榕嘉生物商业化,并且有了成套的设备、试剂和软件系统。
而且,似乎有了改进。
根据相关公众号文章介绍,
该产品一轮可检测5靶标。
还记得咱们前面提到的文章中这个数量是多少么?3个。
在这说明产品还在升级迭代,还在不断进化。
榕嘉把这套系统称之为“远见”(Foresight),呃,就是不知道美国Foresight Dx会不会有意见...
当然,在国内肯定没问题,如果出海实在不行换个名字就是。
别的不说,这条技术路线的空间蛋白组学工具这块在国内确实是个空白点,榕嘉布局这个市场是有一定远见的。
只是,从个人角度来看,在商业化初期需要有一定的标杆性客户和标杆性应用。
不知道榕嘉准备怎么做?会布局服务商吗?还是直接交给客户?
顺便提一嘴,榕嘉是上市公司润达医疗的下属控股公司(本来我以为是小公司,是我冒昧了...)。
我猜有人会问,那华大智造家的MGISEQ-2000 FluoXpert不是AOC的路线吗?
确实不是,但也不是传统的TSA路线。
不同点是每一轮有两种荧光信号参与成像,也就是每轮2靶标,并且在检测完之后洗脱去除。
而且这两种荧光的波长相距较远,产生串扰的几率更低。
因此,也可以做到较高的重数。
回到远见Foresight上来,目前的水平似乎还不是他的极限。
根据公开信息,这货还有个二代的FLUCO版本(我还没看明白),可以极高的提升靶标家测效率。
当然,在这也许在目前不是最紧要的。
远见Foresight要被接受,要么从科研端入手快速累积一批科研文章出来,证明在解决科学问题上的能力;要么从临床端入手拿下几个IVD证来,证明在临床应用上的实力。
这都不简单。
我有个馊主意,要么先从科研文章上来,发1分的文章返还10%的试剂费,发10分的全免,20分的直接倒贴怎么样?
不管怎么说,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单细胞的寻因、新格元、墨卓和M20的涌现,现在,也许到了中国空间蛋白组学涌现的时候了。
至此,各位股东星标了么?点赞了么?转发了么?在看了么?谢谢!
所有内容均不作为投资建议,信息均来自公开资料。
近期文章:
相关资料:
注1:https:
注2:http:
注3: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