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听课(讲座、论坛)的问题
今天早上,我在朋友圈推荐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的一个论坛免费直播,是关于财务会计智能化的。响应者了了,大约是觉得自己不负责这块工作,这些东西离自己很远。对此,我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1
、不要指望老师(嘉宾)的每一句话对你来说都是新的或有用的。
如果你真的遇到了一个这样的培训(讲座、论坛),说明你在这个领域是小白,这种课,虽然新鲜,大约你也只是听了个新鲜,此时你需要的不是去听课(讲座),而是先静下心来好好看书。
只有先看了很多书,有困惑,有思考;有迷茫,有探索,带着疑惑、思考、迷茫、探索,去听课(讲座)才能事半功倍。
考试和工作,对知识的考察或运用重点是不一样的,老师的讲授方法和侧重点也不一样。如果选的培训与目的不匹配,那么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
如果为了考试而学习,就要相信甚至
“
迷信
”
教材,
“
迷信
”
专门做应试培训的机构和老师,我是不做应试培训的,一是不擅长,二是不屑于。
如果为了工作,就可以多听课,兼收并蓄,既要听理论课,也听马老师(也就是我
🙄
)之类以指导工作为目的的课。
第二类课与实际工作联系紧密,学时解疑惑,学了就能用,有的观点或方法与考试教材不一致,甚至指出教材的
“
闭门造车
”
或错误。
考试的重点是什么?是新的东西(刚进入考试大纲的,刚修改过的),是难的东西(估计很多人不容易掌握的),是偏的东西(因为绝大多数人一辈子用不着因而生疏的东西)。
实际工作需要的重点知识是什么?是原则性的规定如何与具体的业务相衔接、如何落地的问题。
举个例子,在职工薪酬方面,考试和实际工作的重点有什么区别?
考试重点:
股份支付和企业年金的设定受益计划。
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可能一辈子用不到股份支付,所有中国的会计都绝对用不到设定受益计划(不包括嵌套在设定提存计划里的设定受益计划,因为那种情况下对企业来讲,它就是一个设定提存计划)
——
可考试就爱考这些
“
屠龙术
”
,为什么?
因为偏啊,因为很多人不会呀。让很多人答不出,是出题老师最大的快乐。
工作重点:
职工薪酬、尤其是工资总额,包括什么?
职工什么样的费用能报销,什么样的东西能发放给职工?谁有权决定报销或发放的范围与标准?这些东西是实务工作者必须面对的,却是教材的编写者和考出题的老师不屑于写和考,实际上他们也没有能力去解答和处理的。
有的人非常善于考试,在上学的过程当中一直顺风顺水,然后就以为毕业之后顺理成章的能够成为一个优秀的工作者。
实际上,从一个善于学习善于考试的人,到一个优秀的工作者,还需要很多的历练。
我在培训课程
“
怎样做一个好会计
”
中列举了很多在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和方法。
4
、从培训或讲座里,重点是学分析思路和方法,而不是学知识。
有的人总是想从别人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种期望往往会落空。
听课也好,听讲座也罢,通过老师的讲授,要自己去理解、体味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问题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没有哪位老师会给你一一解答;对于文科类的问题,如财务会计税收问题,往往也没有唯一的答案;也许分析或辩论的方法本身就是答案。
5
、学点
“
无用
”
的东西,才能不断成长。
做实际工作的人,既要低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学习理论知识也是必要的。
没有实务支撑的理论是空中楼阁;
没有理论指导的实务往往会迷失方向。
有的人学习非常的急功近利,总是希望学以致用,对于那些学了临时用不着的东西,就在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或者压根就不去参加。如果一个人满足于仅仅是掌握了现在的岗位上所需要的知识,那他就没法进步。
学点目前看无用的东西,既可以增长自己的才干,为进步打好台阶;也可以防患于未然,在危机来临时,能够有备无患。